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浅析
2020-09-24张增博
张增博
(三门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威胁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在21世纪初达到发病高峰期。随后,随着免疫、生物安全管理等措施的加强,该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近几年来,该病又屡有发生,值得养鸡场警惕和防范。
1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概述
该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双股RNA,大小6 kbp,无包膜,直径60 nm,有一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对热(60℃30 min)稳定,在pH值3~9条件下,经乙醚或氯仿处理均不丧失活性。病毒的复制对细胞的RNA及蛋白质合成无明显影响。
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
2.1 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表现为中幼雏鸡突然发病,进程迅速,发病初中期病鸡体温升高,可达43℃,后期体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寒颤扎堆,伏地昏睡,走动时步态不稳。羽毛杂乱,颈部羽毛略呈现逆立。常常排出乳白色稀水样粪便,趾爪干枯,眼窝凹陷,最后衰竭而死。有的病鸡频频啄肛,严重者尾部被啄出血。通常发病7 d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
2.2 变异株传染性法氏囊病
多见于3 周龄以内的鸡群,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仅呈现早期亚临床型感染,可引起严重而持久的不可逆的免疫抑制。
3 诊断要点
3.1 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于4~6 月。其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或被病毒污染的媒介(如饲料、饮水、粪便)传播。一般发病后第3 天开始死亡,5~7 d 内达到死亡高峰并很快减少,呈尖峰形死亡曲线,死亡率一般为5%~15%,最高可高达40%。该病的易感性与鸡法氏囊的发育程度有关,2~15周龄易感,其中3~5周龄最易感,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鸡只发生隐性感染。发病后传播迅速,同群鸡约在7 d内均可被感染,感染率可达100%,若不采取措施,相邻鸡舍在2~3周后也可被感染。
3.2 变异株传染性法氏囊病
该种类型发病日龄范围变宽,早发病例出现在15 日龄之前,迟发病例推迟到170 日龄,与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相比,发病日龄范围明显变宽,即发病日龄有明显提前和拖后的趋势,且90 日龄时发病比例明显增大。多发于免疫鸡群,病程延长,一般病程超过10 d,有的长达一个月。死亡率明显降低,一般在3%以下,个别达到5%。有复发倾向,即治愈鸡群可再次发生该病,其原因可能是免疫鸡群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个别或部分抗体水平较低的鸡感染发病,成为传染源,不断向外排毒,其他鸡陆续发病,从而延长了病程。
4 剖检病变
4.1 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通常在发病后第4天肿大至正常大小的2 倍左右。法氏囊外有果冻样渗出物,略带黄色,纵向条纹更加明显,严重时法氏囊外观呈现紫褐色。囊内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并有褐色乳酪样的渗出物。发病后第5 天开始,法氏囊逐渐开始萎缩,第8 天以后仅为原来的1/3 左右,黏膜黯淡无光,较为干燥,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渗出物大多消失。胸肌和腿肌有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条状出血带,肾脏肿大呈花斑样,输尿管扩张,内有尿酸盐沉积。
4.2 变异株传染性法氏囊病
典型症状明显减少,仅可见肌肉(腿肌、胸肌)出血情况显著增加,肠壁肿胀呈黄色,肾脏肿胀较轻,尿酸盐很少沉积。病程越长,症状和病变越不明显,病鸡多食欲正常,粪便较稀,肛门清洁有弹性。
5 治疗
该病宜采取抗体疗法,同时配合抗病毒、抗感染等辅助疗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1 高免血清抗体疗法
利用病愈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 024~1∶4 096之间)或人工高免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6 000~1∶32 000之间),每只病鸡皮下或肌内注射0.1~0.3 ml,必要时第2 天再注射1 次。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复合多维和黄芪多糖等,可显著提高疗效。治疗时间和抗体效价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应尽早治疗,并接种效价较高的血清。其缺点是对于发病中后期或重症的治疗效果较差,如果在抗血清中加入干扰素,效果更好。
5.2 高免卵黄抗体疗法
每只病鸡皮下或肌内注射1.5~2 mL 高免卵黄液,必要时第2天再注射1次。该方法的优点是紧急治疗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引入垂直传插的病毒(如禽白血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病的病毒)和细菌(如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接种后造成新的感染;卵黄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注射后可能造成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卵黄液中可能含有多种疫病的抗体,注射后干扰预定的免疫程序,导致免疫失败。
5.3 其他药物疗法
可使用复方炔诺酮片(每片含炔诺酮0.6 mg,炔雌酮0.035 mg),每千克体质量0.5片,口服或混于饲料中,每天喂2次,连喂2~3天。此外,多种中成药如速效管囊散、速效囊康、独特(荆防解毒散)、克毒Ⅱ号、瘟病消、瘟喘康、黄芪多糖注射液(口服液)、芪蓝囊病饮、病菌净口服液、抗病毒颗粒等均对该病有一定疗效。治疗时在饮水中加入商品化水盐及酸碱平衡调节剂(肾肿解毒药)或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水2 500~5 000 ml)等,让鸡自饮或喂服,每天1~2 次,连用3~4 d。同时在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等)和5%的葡萄糖,效果更好。
6 预防
6.1 加强免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两大类。活疫苗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温和型或低毒力型的活苗,如A80、D78、PBG98、LKT、LZD228 等;中等毒力型活苗,如IBD-B2、BJ836、Cu1M、B87、WS-2等;高毒力型活疫苗,如低代次的2512 毒株、J1 株等。灭活苗有CJ-801-BKF 株、X 株、强毒G 株等。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特点、饲养管理状况、疫苗特性、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来综合确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接种前,应先对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行评估。对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种鸡群,可于2 周龄时选用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首免,5 周龄时用同样疫苗进行二免,产蛋前(20 周龄时)和38 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对于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肉用雏鸡或蛋鸡,10~14日龄选用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首免,21~24 日龄时用同样疫苗进行二免;对于母源抗体水平偏高的肉用雏鸡或蛋鸡,18 日龄选用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首免,28~35日龄时用同样疫苗进行二免;对于母源抗体水平低或无的肉用雏鸡或蛋鸡,1~3 日龄时用低毒力活疫苗(如D78株),或1/2~1/3剂量的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首免,10~14 日龄时用同样疫苗进行二免。对于受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威胁的鸡群或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鸡场,每只鸡皮下注射1~1.5 mL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当采用上述疫苗、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免疫鸡群,仍然不能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时,在排除了疫苗、抗体质量和其他并发症等因素之后,应考虑变异株法氏囊病的存在。对于变异株法氏囊病,则应考虑加强种鸡免疫。发病日龄提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雏鸡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较好的种鸡免疫程序是在2 周龄时用传染性法氏囊D78 的弱毒苗进行首免,5 周龄时用同样疫苗进行二免,在18~20 周龄和40~42 周龄再各注射1次油佐剂灭活苗。选用合适疫苗(如含本地鸡场感染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疫苗)进行疫苗接种。此外,灭活疫苗与活疫苗的配套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于自繁自养的鸡场来说,雏鸡群的首免可用弱毒疫苗,然后用灭活疫苗加强免疫。
6.2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饲养,合理搭配饲料,更换饲料时应保持7d 左右的过渡期,加强通风,及时消除不良气体等对鸡群的危害,改善鸡群的环境条件,减少应激,提高鸡机体的抗病能力。
6.3 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
位于该病流行区的鸡场,在前后两批鸡的空栏期,应对鸡舍进行彻底全面的打扫、清洗消毒。在日常生产中,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入鸡舍,物料转运工具及场内用具要定期严格消毒,加强消毒、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严防疫病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