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经验总结(附31例报告)
2020-09-24游慧超李文琦陈迎春盛柳青李欢欢别毕州汪志忠叶建锋
游慧超,李文琦,陈迎春,盛柳青,李欢欢,别毕州,汪志忠,叶建锋,李 俊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针对颈动脉狭窄的一项成熟而稳重的外科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目前,我国开展CEA尚未普及,作为预防性手术,该技术更强调安全性,导致CEA的推广尚存在许多壁垒[1]。本文分析我院初次开展CEA的学习,总结开展经验教训,为拟开展CEA的同行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两院区人员介绍 A院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1名,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B院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1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人。两院区主刀医师均为该院区唯一的主任医师,此前均未开展CEA术,且两院区均有1名CEA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硕士学历主治医师。两院区麻醉师为同一名主任医师,既往进修时曾参与CEA麻醉。
1.2 开展方法 两院区开展CEA前,均由有CEA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主治医师对该科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为《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2]、《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3]、《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4],网络授课及视频录像、手术并发症诊治的相关文献”。术前视情况请麻醉科、神经内科、超声科参与术前讨论,规范围手术期管理。A院区术前反复观看研究“曲乐丰CEA手术系列录像”,后独自开展CEA术;B院区前2例CEA请外院专家术中指导,后均独自开展手术。两院区开展CEA初期均由该科具有CEA管理经验的主治医师负责围手术期管理。
1.3 手术方法 两院区均采用标准CEA术式,术中均有TCD监护。A院区根据阻断颈内动脉后TCD结果,如阻断后升高血压致基础血压的120%,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下降仍超过50%,即采用术中转流;B院区术中均未使用术中转流,根据术中TCD变化调整手术进度。
1.4 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手术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2)有症状性狭窄度处于50%~69%;(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急性脑梗死[3]。手术时机:急性脑梗死在发病6 w后手术,但是对于近期出现症状发作,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不稳定斑块时选择于2 w内手术;双侧病变,两侧手术间隔至少2 w,狭窄严重和(或)有症状侧优先手术;颈动脉完全、长段闭塞者谨慎评估后手术[3]。术前术后均常规服用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对术前已口服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患者,改为口服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持续至少10 d方才手术。两院区术前术后常规行颈动脉超声、TCD、CTA、DWI检查,视情况补充DSA、CTP检查。术后控制性降压致基础血压80%水平。
2 结 果
两院区共实施CEA术31例,A院区12例(38.7%),其中术中应用转流管7例,未应用转流管5例;B院区19例(61.3%),均未应用转流管。男性24例(77.4%),女7例(22.6%),平均年龄(67±10)岁。两院区各例序手术所用总时长及术中阻断时长(见图1)。A院区平均阻断时长(含转流时间)(56.4±12.6)min,总手术时长(231.2±58.8)min;B区平均阻断时长(35.9±9.8)min,总手术时长(204.5±34.5)min(见图2)。
两院区术后并发症共6例(19.4%)(见图3)。其中A院区术后颅内出血2例(6.5%),颈部血肿1例(3.2%);B院区颈部血肿2例(6.5%)、颈动脉闭塞1例(3.2%);两院区均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例。A院区并发症集中发生于前4例内;B院区并发症集中发生于第12例至第17例内。3例颈部血肿均行手术探查,1例为颈总动脉切口近端缝线撕裂出血,另2例为胸锁乳突肌旁小动脉出血。2例颅内出血,均非术前梗死区域。术后复查颈动脉超声及CTA,除B院区的颈动脉闭塞考虑为颈动脉夹层可能,其余病例颈动脉狭窄均明显改善。所有并发症患者出院时,肌力、意识均恢复术前水平。
图1 两院区各例序手术耗时折线图。箭头示6例并发症所处例序,包括脑出血(短黑箭)、颈部血肿(长黑箭)及动脉闭塞(短灰箭)
图2 两院区手术平均耗时的均数、标准差柱状图
图3 CEA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影像资料。颈部CT见颈部血肿致气管受压移位(白箭所示);头部CT见左侧枕叶出血(黑箭所示);头颈CTA见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红箭所示)
3 讨 论
3.1 人员准备 本研究两组主刀医师此前均未独立开展CEA手术,初次开展CEA,6例并发症中有3例为颈部血肿,占比50%,这与处理血管和止血的经验不足相关。建议有条件的术者,开展CEA前进行规范的培训和教育[5]。作者认为,A院区3例并发症均发生于前4例内,可能与该院区独自摸索实践CEA相关;B院区前两例请外院专家会诊指导手术,对积累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经验起到重要作用。另外, B院区并发症集中发生于第12例至第17例内,可能于医师信心提升后意识松懈有关。初次开展CEA,可考虑由专人负责并全员培训,必要时请多学科会诊协助围手术期管理。
3.2 术前影像评估 CEA是预防性手术,要求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6%、无症状患者低于3%[6]。术前详细的评估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部分患者咽升动脉开口临近颈动脉分叉,且起始于颈外动脉后方,手术体位下难以显露,术中常规阻断血流后,仍有血液持续经血管切口流出。我们在开展CEA初期,常规阻断切口远近端血流后,仍有血液持续从切口渗出,常常误以为阻断不完全而反复调整阻断夹,增加了不必要的判断时间。术前仔细评估其开口,可减少术中反复判断的时间。对于颅内血管代偿不佳者,应减少术中阻断时间,或提前做好转流准备。有研究认为卒中6 w后行CEA较为安全[3],也有研究认为卒中后2 w内进行CEA能获得最大收益[7]。对于初次开展CEA,对CEA的认识及管理尚不成熟,建议严格按照指南规范开展。术前全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血管侧支代偿情况,然而该项检查为有创操作。有研究认为,且在判断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方面,CTA与DSA无显著差异[8]。
3.3 手术细节 CEA术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外科手术,术中对血压及脑灌注监测要求较高。初次开展CEA,应在术前与麻醉师及TCD医师充分沟通,合理调节血压。我们在开展CEA的过程中,3例颈部严重血肿中有2例为术区小血管持续渗血,因此对于稍大的动脉或静脉出血,建议丝线结扎止血,减少术后颈部出血风险。初次开展CEA者,术后可放置皮下引流管,即有利于观察颈部渗血情况,又可减少颈部血肿造成窒息风险。我们手术过程,遇到最常见的难题是显露颈动脉斑块的远端,尤其是当斑块远端接近或超过第二颈椎水平时,显露较为困难。同时,我院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最高的是颈部血肿。鉴于此,初次开展CEA者可酌情选择经鼻气管插管,既可避免经口气管插管造成的下颌角向术区移位,增加手术显露空间,减小初次开展CEA术中暴露颈内动脉的难度,同时又更容易被患者耐受,当患者麻醉苏醒后,气管插管可继续留置数小时,此过程密切关注颈部引流管渗血情况,可避免突发的颈部血肿压迫气管造成窒息,大大降低颈部血肿的风险。本院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复查时发现颈内动脉轻度狭窄,大部分与斑块的远端没有完整切除或是缝合不严密时补针相关。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颈动脉闭塞,分析原因可能是重度狭窄的远端斑块切除不完全,血流冲击内膜行成夹层致血管闭塞。对于初次开展CEA,应重视斑块远端的处理,尽可能彻底切除;缝合时,应确保外膜与内膜全层缝合。
3.4 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降低围手术期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几率。本文有少部分患者术前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抗血小板,术中切口渗血较多,影响手术操作。初次开展CEA,操作生疏,采用的分离及止血技术尚不纯熟,术中渗血较多,术前可考虑单独口服拜阿司匹林或波立维;对于术前已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抗血小板的患者,可停用波立维7~10 d后再行CEA。CEA术后颈动脉狭窄迅速缓解,适当降低血压可减少脑高灌注损伤的发生几率。如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可延长拔管时间,并适当镇静,既能有效平稳控制血压,又可安全观察颈部血肿情况。对于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术后要结合患者血管情况,权衡考虑术侧高灌注损伤与对侧低灌注缺血的矛盾,可利用床边TCD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辅助判断病情并调节血压。本文A院区前2例CEA术后出现脑出血,均为术前非梗死区域,考虑与术中转流时未及时降血压及术后血压高相关。颈部血肿是CEA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术中规范操作、有效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是防治颈部血肿的关键。本研究3例颈部血肿患者,其中1例患者发展极为迅速,患者胸闷症状出现致窒息昏迷仅十余分钟,且因颈部血肿压迫气管,造成气管插管困难,后予以快速拆开颈部缝线,清除部分血肿后方才顺利完成气管插管。初次开展CEA,术后颈部伤口敷料不宜过多过大,否则不利于颈部血肿的观察。术后应仔细观察颈部引流管引流的速度,同时注意颈部皮肤的张力,对疑似颈部血肿的患者,可行床旁超声或颈部CT明确诊断;对于高度怀疑颈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予以鱼精蛋白中和体内残余肝素,局部压迫止血等处理,同时做好紧急气管插管并手术探查的准备。
3.5 总结 CEA是预防性手术,严谨的术前评估、专业规范的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初次开展CEA,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安全的围手术期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