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

2020-09-24孙诚梁哲龙通讯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2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孙诚,梁哲龙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0 引言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麻醉手段,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患者术后的恢复。超声引导下的麻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较小,且患者所受创伤较小,阻滞效果良好。罗哌卡因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小、阻滞时间长的特点。罗哌卡因能够将运动和感觉神经组织分离,常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但研究显示[1],罗哌卡因使用浓度的高低对于麻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特选取86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是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共43例,男21例,女22例,患者年龄均在28-66岁,平均(43.37±3.25)岁,手术类型:上臂手术18例,前臂桡侧手术13例,手部桡侧手术12例;试验组患者共43例,男20例,女23例,患者年龄均在26-67岁,平均(43.25±3.34)岁,手术类型:上臂手术19例,前臂桡侧手术15例,手部桡侧手术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均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②无穿刺部位畸形、上肢疼痛者;③对麻醉药物可耐受者;④意识清楚,可自行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①有神经损伤或感觉异常者;②有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沟通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身体各器官有重大损伤者;⑤麻醉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患者在进行手术前6 h禁食、禁饮,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对其提供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要时刻进行体征监测,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镇静,静脉注射2 mg咪达唑仑,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对患者沟臂丛神经进行超声扫描下麻醉,在超声系统在前斜角肌外下位置出现圆形或和圆形类似的低回声后,移动探头,将臂丛影响移动至中央位置[2]。采用7号枕头由声探头外侧进行穿刺,控制探头频率在6-10 MHz,将神经刺激仪调整至神经阻滞模式,保持患侧颈部与探头垂直,未出现回抽血现象后注射50%的罗哌卡因,推出穿刺针,微调角度,在逐渐从臂丛上方靠近其神经,若为发生回抽血,可将剩余的罗哌卡因注射。试验组患者注射的罗哌卡因浓度为0.5%,对照组注射的罗哌卡因浓度为0.3%。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疼痛,应及时予以镇痛药物[3]。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和进行测量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越短、麻醉苏醒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越长,说明患者的麻醉效果越好。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后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若患者在手术期间对疼痛难以忍受为不满意,患者感受到切皮感,但无痛感为一般满意,若患者手术过程中无任何痛感为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给予30 mL的0.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0.47±0.08)h、镇痛维持时间(8.71±1.01)h、麻醉苏醒时间(6.32±1.07)h均明显优于采用30 mL的0.3%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0.76±0.11)h、镇痛维持时间(7.09±1.21)h、麻醉苏醒时间(8.32±1.97)h,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h)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h)

?

2.2 两组患者对进行神经阻滞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满意度(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进行神经阻滞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上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阻滞效果较好且对患者损伤较小。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临床上常采用超声进行辅助手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属于常见的麻醉,相比较于传统的麻醉手法,超声引导下的麻醉能够有效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程度,能够准确定位,提高患者麻醉效果,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4-6]。

罗哌卡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属于长效酰胺类药物,具有阻滞时间长,起效速度快的特点,且对于患者心脏毒性较小,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效果较优[7]。罗哌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于布比卡因,是一种单镜像体,结构不对称。罗哌卡因能够对阻断神经元钠离子,抑制神经的兴奋与传导,提高神经动作电位的数值,延长神经冲动的分数减少动作电位提高的速度,从而阻止神经冲动并进行传导[8]。

从理论上来讲,麻醉药的浓度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浓度越高,安全性较高,麻醉效果更好,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小。因此,罗哌卡因麻醉浓度的确定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9-10]。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0.3%浓度和0.5%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一般情况下,认为镇痛时间越长,麻醉起效时间越短,麻醉效果越好。本次研究中,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0.47±0.08)h、镇痛维持时间(8.71±1.01)h、麻醉苏醒时间(6.32±1.07)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0.76±0.11)h、镇痛维持时间(7.09±1.21)h、麻醉苏醒时间(8.32±1.97)h,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满意度(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0.3%的罗哌卡因和0.5%的罗哌卡因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就患者对于精神阻滞满意度情况来看,0.5%的罗哌卡因的神经阻滞满意度更好,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采用0.5%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加,安全性较高,且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较好,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曲张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