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2020-09-24夏添
夏添
(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0 引言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主要指因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的胆囊内胆汁滞留,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1]。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该疾病,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多项机体功能衰退,手术存在较高风险性[2]。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作为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术式,具有创口小,并发症少等优势;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多用于辅助诊断、临床辅助操作等,可获得清晰的病灶图像信息。因此,本次研究结合实际病例,合理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该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抛硬币法分组:对照组共39例,男12例,女27例,年龄50-73岁,平均(61.43±3.75)岁;观察组共39例,男10例,女29例,年龄50-74岁,平均(61.88±3.84)岁。纳入标准:①符合《2016年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指南》[3]中相关诊断指标;②发病48 h内入院;③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障碍;④造血、淋巴等系统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②麻醉禁忌证;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属于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组间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两组入院后,接受禁食禁水、抗感染、止痛、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胆囊造瘘术治疗:行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在机体腹部正中旁线行10 cm切口;在胆囊内防止引流管后,固定,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患者行标准平卧位或者是左侧倾斜卧位。采用超声定位后,在距离胆囊底部最近处皮肤做标记,用碘伏对铺巾进行消毒后,用5 mL浓度为1%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局部侵润麻醉;待麻醉成功后,用尖刀切开标记处皮肤,长度为0.3 cm,用8-F猪尾型带针芯穿刺套管针(日本Create Medic株式会社产),于B超监视下,经皮肤直接刺入胆囊腔,然后将针芯拔出,用注射器对胆汁进行抽吸,并送细菌培养。经超声诊断仪(绵阳先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F300)检查其胆囊位置、大小、周围组织情况等;在超声引导下,经肝脏在胆囊体部置入穿刺针;穿刺成功后,抽取胆汁,将导丝置入胆囊,退出穿刺针;置入导丝,沿导丝送入7-8.5F猪尾样导管,按照导丝路径刺入胆囊,释放外套管,经体表缝合固定。两组术后均给予低脂半流食、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对比其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①手术成功标准:术后24 h,患者腹痛明显缓解,胆囊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体温、血常规等指标恢复正常值范围,引流液逐渐转为清亮胆汁;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例数/39×100%。②炎症因子水平:经实验室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时,白细胞介素(IL)-6、IL-4、IL-2等炎症因子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至SSP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成功率的比较。对照组手术成功33例,占比率84.62%(33/39),死亡6例,占比率15.38%(6/39);观察组手术成功38例,占比率97.44%(38/39),死亡1例,占比率2.56%(1/39)。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3.923,χ2=3.923,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手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pg/mL)
表1 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pg/mL)
?
3 讨论
伴随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我国老年人患胆囊疾病的患病人数呈现出逐年且快速增多趋势。老年群体出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后,初期表现不明显,但该疾病存在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如患者未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可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症状,威胁至生命。有报道[4]指出,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并且多器官功能呈现出持续衰退状态,特别是肝脏,其在解毒功能上日渐减退,且有着比较差的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如果采用常规的胆囊造瘘术,或者是胆囊切除术来进行治疗,往往会有专业比较大的手术风险。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术式尽管能将患者痛苦给解除掉,但术后仍有着比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因而会对其应用范围在成影响。而针对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而奥运,其能够将患者症状快速缓解掉,且不受病情、年龄等因素影响,当胆囊炎症消退之后,在实施胆囊切除术,操作简单,微创且安全;因而不仅有助于救治成功率的提升,而且还能减少手术、麻醉等操作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胆囊造瘘术,属于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常用术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考虑到老年患者自身的机体状况,在采用该类手术创伤较大的手术时,其风险性也随之增加。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临床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新术式,该手术合理运用了影像学技术,具有微创优势[5]。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在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手术成功率显著提升。考虑原因在于,该手术方法可快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可以在炎症症状消退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安全性较高,且在临床应用中,不受患者年龄及病情的影响。
作为现阶段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常见急救手术,胆囊造瘘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抢救完成后,均会引起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诱导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
有研究[6]以60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B组行胆囊造瘘术治疗,结果显示,A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明显偏优。从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手术后,观察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其中,IL-4属于抗炎因子,IL-6、IL-2属于促炎因子,表明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干扰较小,因此术后应激反应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将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应用于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术后患者的机体炎症水平较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