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管理理论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2020-09-24任静静董方超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机制理论

任静静,董方超

(1.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鹏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100)

引言

大学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场所,引导好和栽培好广大青年,过好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高校需攻克的永恒主题。除了课堂教学外,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提供实践平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干部团队在这一活动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学生干部团队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再度探讨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的管理问题,拟丰富相关研究。

一、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2006年共青团中央发文《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将高校学生干部定义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还借鉴学者韩强[1]、李建[2]等观点,认为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是一群有着共同愿景,个体之间相互协作,彼此承担责任的正式群体。该团队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有着共同愿景和目标,即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完成阶段性目标;第二,成员之间具备各类技能且通力合作,即团队成员具备服务意愿和技能,团队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第三,形成特定的团队氛围,即干部团队有着普遍遵循的团队文化。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干部的相关议题深受学者们重视,大体来说研究主要基于团队成员个体以及团队整体这两方面开展。在个体层面,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考核评价等问题。韩强[1]基于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和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提出建议;徐妍[3]系统梳理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领导力理论提出完善培养机制的办法;聂文娟[4]通过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为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评价提供新思路。相对个体层面而言,团队层面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如学者严立宁[5]通过优势互补理论、周燕[6]从新媒体环境视角等探讨团队建设问题;王建武[7]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问题,也有诸多学者探究提升团队凝聚力的举措[2][8]。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团队成员自我意识突出。近几年“0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新生群体,这一代网络原住民大多成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注重自我价值和情感体验,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时,往往认为集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9],因此当团队利益与个人价值发生冲突时,容易产生内耗,导致团队效能低,团队凝聚力差。2.团队成员工作动机不纯,工作参与度不高。团队协作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集个体优势迅速行动,实现团队目标。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干部在竞聘时本着管理别人、争得荣誉等想法,集体责任感不强,工作创造力不足,甚至出现工作推诿等现象;也有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出现消极怠工、打退堂鼓、边缘化等现象,不利于团队协作。3.团队机制不健全,运行不畅。不少高校在选拔学生干部时,没有设置科学的职位空缺明细、岗位胜任标准、招募人员数目等,容易造成机构冗余、人员混杂。再加上选拔、激励和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积极的团队文化,无法真正有效调动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干部团队长远发展。

二、和谐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中的有效性分析

(一)和谐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理论由我国学者席酉民教授于1980年提出,在西方“管理丛林理论”现象下,该理论立足中国本土的组织发展经验,为当前组织在应对不确定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提供崭新的具有“中国味”的研究视角。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理论日趋完备,已经为当下的管理活动提供了管理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体现出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0]。

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中普遍存在“内耗”现象,并且强调“人的因素”在内耗中起到主导作用。内耗主要由系统中人和物等要素性质或结构不协调、组织内部知识或设备陈旧以及组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失调等方面构成[11],其中“人的因素”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如何通过管理实现个体基于主观能动性上的最大满意值得关注。该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问题分析框架:第一层面,确定和谐主题,即组织根据战略规划、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环境制定关键管理任务;第二层面,依据所确定的和谐主题,制定“设计优化”的谐则机制以及“能动致变”的和则机制;第三层面,双规则互动耦合,围绕和谐主题,和则与谐则机制通过耦合螺旋推进,从而解决管理问题。其中谐则机制主要是对组织要素的理性设计,包括组织的制度、流程、结构等,使得组织成员有序遵循既定规则,组织高效运转;和则机制主要针对人的不确定性的消减,调配组织成员的行为及人际交往的模式,包括影响成员的认知、情感、组织文化等,使得个体按照组织的期望行动[12]。

(二)和谐管理理论应对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问题的有效性分析

1.和谐管理理论突出“人的因素”与高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更契合

高校的重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健全学生的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重要任务。故而“以生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学生干部团队成员来自各年级、各专业中的佼佼者,是学校重点人才培养对象,是保障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媒介、促进干部自身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校园风尚和发挥朋辈教育的关键。和谐管理理论关注到人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以及人在社会互动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通过个体与组织要素间的互动,将个体行为的规律逐步演化为管理工具。尤其是在当前高科技背景下,功利主义思潮正慢慢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该理论更突出对人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这对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的教育实践具有深刻意义,此外,该理论还注意到组织领导人的核心作用,把控宏观环境、调整组织条件。只有在这三要素相协调下,领导者才能选择正确的战略愿景,明确各阶段的管理重心,实现组织管理的高绩效运转。

2.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背景更符合当前学生干部团队所处环境

学生干部兼具“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言行既要彰显先进性又要体现示范性。学生干部团队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的个体积极性和团队整体效能,体现在高校校园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突出,在人际交互中更关注个人价值实现。学生干部团队管理者需要关注学生干部的个体异质性,尤其是隐性部分,着力促成“和谐”的团队关系。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这一代“00后”的生活世界逐步虚拟化。面对无序化、娱乐化和市场化的新媒体思潮,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新任职的学生干部的意识形态更需要持续关注和监管,谨防这支“抓手”在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引发校园危机;同时管理者还需搭建有效的技术平台,做好规划和预警,有效发挥学生干部团队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通畅的双向互动沟通模式。面对学生干部个体的异质性、管理者能力以及学生干部团队资源的不确定性、学生干部团队所处的复杂外部环境等“内耗”,和谐管理理论从团队战略、组织结构以及领导行为等方面提供问题的分析思路,并建立完备的方法体系。这样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应对学生干部团队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避免出现被动管理局面。

3.和谐管理理论为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提供系统性思维

从前文综述部分可以看到,当前大多学者对于学生干部团队的研究是从一个具体的视角或者已有的西方理论切入分析具体问题,而中国本土的和谐观理论则基于系统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变化的影响因素,注重子单元间的作用关系及演变趋势,最终使组织达到“和谐”状态[13],这样的全局性视野和“中国味”的管理理论有助于管理者把控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整体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该理论还从三个层面给出具体问题的分析框架,学生干部团队管理者需要不断审视团队的战略愿景与所处环境、组织结构以及领导方式是否协调,以此确定团队应对的核心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和则”“谐则”应对机制,充分体现出“人”“物”“情境”要素的互动匹配,为学生干部团队管理者提供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最后,该理论还为学生干部团队管理者提供一个动态的视野,管理者需要不断确定和谐主题,并围绕和谐主题做好制度、机制、流程等设计以及团队文化、成员激励等互动耦合,解决该阶段核心问题。

三、和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学生干部团队管理机制建设

(一)确定和谐主题

学生干部团队的管理者应根据学生团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具体可以结合到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政策变化、兄弟院校的培养经验、社会舆论热点、技术革新等;内部管理条件,如学生干部团队定位、学生干部团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流程制度等,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生干部发展的愿景确定不同时期的和谐主题。如,学生干部团队考评绩效、招募培训、文化建设、体制改革、校园需求变化、社会实践、突发事件应对等。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和谐主题不仅要基于外部环境实况,更重要的是从组织自身出发,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的变动,在动态变化中达到平衡,即和谐状态。

(二)和则机制管理

和则机制主要是应对学生干部团队中人的因素,就是通过合理的机制积极影响学生干部的认知、情感等,促进成员认同团队文化,形成组织承诺。上文中分析到,当前不少学生干部在竞选动机上、在应对学习-工作冲突中、在团队协作上甚至作风上还存在问题,因此构建学生干部团队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增进彼此信任,对于发挥团队功能尤为重要。在干部到岗前、工作中以及交接后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主题培训活动,培养工作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认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适宜的工作环境是学生干部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适度的引导、指导、支持和监督是促进学生干部成长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在团队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引领价值取向,重视学生干部的激励和奖惩,打造特定的团队文化,构建明确的激励机制,避免出现“赏罚不明”“一言堂”等现象,真正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谐则机制管理

谐则机制则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也就是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硬性规定,保障组织运行效率。对于学生干部团队而言,机构冗杂、人才无用武之处等现象较为普遍,干部的推选和评优权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这就容易形成不良风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借鉴企业的管理实践,优化和落实基本运行制度来实现团队和谐。如学生干部的招募条件和基本素质评估、学生干部期终考核体系与晋升淘汰制度、团队的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责分工及岗位说明、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等。重视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从动态层面加强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变化,保障团队绩效和实现团队目标。

(四)双规则耦合机制管理

和则机制与谐则机制是应对和谐主题的两种措施,且各自有特定的发展路径。但在应对具体的管理问题时,和则与谐则需要互动耦合和有机整合,来实现团队的整体和谐。在这一过程中,耦合机制管理可能是以制度上的优化设计为主、人的因素的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如学生干部的考评晋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评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激励学生干部的重要手段。该制度不仅能保证团队运行,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团队文化的有效途径。耦合机制管理也可能是人的因素管理为主、制度上的优化设计为辅的互动方式。如学生干部团队应对突发事件,此时需要临时形成问题应急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详细的问题处理方案。但更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不断规范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强化学生干部的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树立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意识。因此,在处理学生干部团队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时,都需要从整体视角,通过和则、谐则相互耦合,共同实现组织的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基本模型如下图。

四、结语

学生干部是高校高素质人才的代表,需要发挥好学生干部团队在构建良好学风、校风上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和谐管理理论为基础,积极探索该理论对指导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有效性,并构建详细的管理模型,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思路。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机制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