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秦汉时期民间相和歌的形式与结构

2020-09-23张天婷

黄河之声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形式结构内容

张天婷

摘要:相和歌,又称“相合”。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演奏场合较为广泛,从朝廷的元旦朝会到贵族官宦人家的宴饮、娱乐、祀神,及至民间的风俗活动等场合都有演奏。

关键词:相和歌;发展;内容;结构;形式

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音乐上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乐舞管理机构——乐府,乐舞风格以先秦时期的楚声、楚舞为基调,同时融汇其他民族及外域民族的乐舞艺术而成。同时民间相和歌艺术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兼有歌唱、舞蹈与乐器演奏的“相和大曲”,代表作品有《广陵散》、《东门行》、《白头吟》等。乐律上出现了京房六十律,以及在相和歌基础上产生的“相和三调”理论。

一、相和歌的发展主要经历

(一)“徒歌”(或称为“谣”),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它是相和歌的最初形式。秦汉时期徒歌在民间十分盛行,它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和习尚。《后汉书·五行志》中就保留有一些用徒歌形式演唱的童谣、歌谣等。

(二)“但歌”,这是一种在“徒歌”基础上,加上和声即帮腔而形成的演唱形式。演唱时虽然仍然没有乐器伴奏,但由于它保留了远古先民集体劳作时彼此唱和的音乐特点,主唱者先唱一段,伴唱者再和一段,因此在声音音量与声音色彩上都较“徒歌”更加丰满。“但歌”曲式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大都是由单个的“曲”组成。“曲”保持着民歌“有声有辞”的本色,辞就是歌诗,声就是衬腔部分,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

(三)“相和歌”,这种艺术形式是“但歌”的进一步发展。《宋史·乐志》上说:“《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乐府诗集》卷·一十六载:“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鼓)、琴、瑟、琵琶七种。”可见,这时的相和歌,无论是从形式、声音效果还是从音色的变化上都更加地丰富了。

二、相和大曲的艺术结构

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其中也包括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但曲”的曲乐合奏曲。《宋书,乐志》中记录有十五首相和大曲的歌辞,它们分别是《东门古词》、《折杨柳行》文帝词、《艳歌罗敷行》古词、《西门行》古词、《折杨柳行》古词、《煌煌京洛行》文帝词、《艳歌何尝》(一日《飞鹊行》)明帝词、《步出夏门行》武帝词、《艳歌何尝行》古词、《野田黄雀行》东阿王词、《满歌行》古词、《步出夏门行》(一日《陇西行》)明帝词、《棹歌行》明帝词、《雁门太守行》古词、《白头吟》古词。其中重復出现的有三曲,因此《大曲》实际上只有十.一曲。在这些大曲中除了《满歌行》不知属何调,《白头吟》属楚调外,其余的均属瑟调。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包括“艳、曲、趋或乱”三大部分:

“艳”是乐曲的序曲或引子部分,一般用在乐曲的前面,也有用在乐曲之后的,是乐曲中一个华丽而婉转抒情的乐段,多为乐器伴奏,有时也可用于歌唱。

“曲”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由分为若干“解”的中小型声乐曲构成,这些声乐曲有吟叹调和诸调曲两类。“解”是每两节歌曲之间的器乐演奏或舞蹈部分,相和大曲中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一般都有器乐伴奏。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则由“艳一曲”或“曲一乱”联称。

“趋”或“乱”是大曲的高潮部分,速度较快,多出现在乐曲的结尾处。相和大曲的这种曲式结构,对隋唐时期的歌舞大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但在实际的音乐结构中,形式是多样的,有的乐曲只用“曲”构成最简单的形式,有的乐曲由“艳一曲”或“曲一乱”两个部分组成。如《白鹄》,只用“趋”;《白头大曲》只用“乱”;《陌上桑》除了“乱”外,“解”、“艳”、“趋”均用;《东门》、《西行》、《洛阳行》等大曲出了“解”之外,其余部分都没有用。

三、相和歌的内容与演唱形式

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相和歌的曲目一部分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一部分是根据汉代“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另一部分则是文人自己创作的。内容反映出了秦汉人民爱情、战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书·乐志》上说《相和曲》本为十七曲,清商署乐家朱生、宋识、列和等将其复合为十三曲。《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古今乐录》中有这样的说法:

张永《元嘉技录》,《相和》有十五曲:一曰《气出唱》、二曰《精列》、三曰《江南》、四曰《度关山》、五曰《东光》、六曰《十五》、七曰《薤露》、八曰《蒿里》、九曰《觐歌》、十曰《对酒》、十一曰《鸡鸣》、十二曰《乌生》、十三曰《乎陵东》、十四曰《东门》、十五曰《陌上桑》。十三曲有辞:《气出唱》、《精列》、《度关山》、《薤露》、《蒿里》、《对酒》,并魏武帝辞;《十五》,文帝辞;《江南》、《东光》、《鸡鸣》、《乌生》、《平陵东》、《陌上桑》,并古辞是也。二曲无辞:《觐歌》、《东门》是也。《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古有十七曲,其《武陵》、《鵾鸡》二曲亡。”

从文献的记载中分析,朱生、宋识、列和将原有十七首《相和曲》中除去的《武陵》、《鹃鸡》两首已亡曲以及《觐歌》、《东门》两首无辞曲复合而成为十三首。其中《江南》与《乌生》特别值得注意: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首非常质朴、自然、大方的民歌,表现了鱼儿在江南长满莲叶荷花的田间自由嬉戏的生动画面。

乌生:喑我!一九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喑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这是首带有预言和讽刺意味的禽言诗,作者假借鸟类的口吻来述说被伤害过后的痛苦感受。

相和歌在演唱时由于有由丝弦乐器组成伴奏乐队伴奏,为了协调演唱者与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便由一歌唱者手里拿着一种叫“节”的乐器,一边击打拍子,一边歌唱,同时统一乐队的演奏。相和歌可分为《相和曲》、《四弦》、《六引》三小类。汉代相和歌由于历史的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

猜你喜欢

形式结构内容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