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

2020-09-23潘琪

黄河之声 2020年12期
关键词:前奏曲

潘琪

摘要:作为俄罗斯伟大音乐家、编曲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不仅创作了二十四首著名前奏曲,同时其也创造了诸多音乐载体,在任何时期都有着十分显著地位。在二十世纪,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通过技术与理论结合,对钢琴演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g小调前奏曲所具备的结构特点与演奏展开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时期

前奏曲在十五世纪与十六世纪这一时期主要使用柳特琴或键盘乐器展开演奏,而时间发展到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前奏曲则成为了一种即兴自由幻想曲,在组曲时通常使用第一乐章或赋格引曲。而辗转到巴洛克时期,在钢琴演奏中,前奏曲已经占据主要地位,其中以巴赫所创作的前奏曲最具代表性,巴赫做创作的前奏曲节奏类型较为简单,旋律平缓,其通常被用于赋格的引曲。

一、赫玛尼诺夫的基本简介

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这一全球动荡的年代,虽然俄罗斯在政治与经济方面严重倒退,但是在这一时期当中,其音乐文化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而其中,拉赫玛尼诺夫是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全名为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于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地主家庭,在20世纪时名满天下,被赋予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等荣誉。

二、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个性化特征概述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从时代背景和创作技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時代背景赋予的个陛化特征

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每一首音乐都带有极其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g小调前奏曲》于1901年创作完成,此曲于俄罗斯大革命爆发前期创作,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技艺已经成熟时的作品,也是其最具有转折代表陛的作品。站在当时俄罗斯局势来看,其已经处于经济倒退的状态,而对于拉赫玛尼诺夫,刚刚完成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令其享受到了成功,其对于创作更加充满了向往,而这一时期也是其个人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

(二)创作技法带来的个陛化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前奏曲同巴赫与肖邦相同,每一首乐曲都在二十四个大小调上展开分布,在创作《g小调前奏曲》时,拉赫玛尼诺夫沿袭了肖邦曾走过的创作之路,其所创作的每一首前奏曲都不会附着于任何乐曲前,其是具备较强独立性的钢琴曲。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g小调前奏曲》创作时,在遵循前人基础上,使用了大量自己独有的创作手法对乐曲内容加以丰富,站在创作节奏这一角度来看,乐曲整体前段与后端是通过紧凑型手法为主,而中段则采用左手琶音与右手和弦相互构成,这样便使其节奏不会过于繁杂。无论是演奏者或是旁听者都能够切实感受到这种直观变化。

三、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可以从第一部分为A段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和第二部分为B段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第一部分为A段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g小调前奏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架构为A-B-连接部-Al-尾声。此前奏曲第一部分在开端由A部进入(1-34小节),结构为:[Aa(9+7),Rh(6+2),Ala2(10小节),其调性为g小调,在弹奏中能够表现出令人激动的磅礴气势。而《g小调前奏曲》开篇的两个小节则是第一部分最为重要的紧凑型引子,其贯穿于前奏曲整体中的第一部分与再现部分。而这一特性也使乐曲所具备的空间感立即展现,并且在音域范围内涵盖有低至高三个音区。技术性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当中十分显著的特点,而在《g小调前奏曲》这一前奏曲中,使用十六分音符进行连续演奏便是这一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演奏形式,而右手十六分音符演奏更是这一曲目当中一个主要技术难点。进行此曲演奏时,演奏者首先注意弹奏时手指一定要均匀,每一根手指发力轻重与贴键都是极为关键的,在弹奏前,应使手臂放松,同时将力量全部集中到指尖,并且要将手部动作降到最小,注意与手腕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找到感觉后在演奏会有极佳的演奏效果。而就和声变化与曲式结构而言,整首曲子在开始便使用g小调作为主要和弦音,在价值较为密集的节奏型态,令整首曲子在较为紧张的心态下开始,而在前段23与24小节以及70与71小节中,拉赫玛尼诺夫早创作中使用了增加声部与八度下行的手法,令乐曲整体在这两个小节中有了较为特殊的转变,而在乐曲进入中期阶段,便开始转为同为主音的G大调,而后便又转为g小调。

(二)第二部分为B段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g小调前奏曲》第二部分B由35-53小节组成,其结构为:(c,d),此时调性转变由原来的g小调转为同主音的G大调,且速度转慢情绪转为抒情。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3小节的穿插,同时连接二三声部。在这一部分当中,伴奏织体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有前一部分柱式和弦音转变为琶音,使音乐整体的流动性与抒情性有着极大的增加,而在旋律主体这一部分中,则是由和弦连接构成,不仅附有歌唱所需,同时也有了极为丰富的纵向和声支持,最终呈现饱满的音乐情绪。这一作品在旋律创作这一方面的特性便在于曲艺风格与舒缓风格旋律有着鲜明的对比,而长乐句的连贯则是《g小调前奏曲》另一特点,因此,演奏者保持自身气息连贯性也是一大难点,不仅要具有小气口,同时在演奏时也需一气呵成,在弹奏过程不能拖沓,需要保持整个乐曲的连贯性与紧凑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应着注意曲子的连贯性,控制好旋律的整体走向,渐强音的幅度也需更大。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g小调前奏曲》是其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当中广泛受到欢迎的一曲,站在《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特点的角度不难看出,在拉赫玛尼诺夫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不仅继承了巴赫与肖邦传统前奏曲中的优点,同时对俄罗斯音乐派系的特点也有所继承,并且在创作过程中纳入了自身个性化元素在曲目当中。

猜你喜欢

前奏曲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闲适生活
浅谈艺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肖邦前奏曲作品谈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弹奏“前奏曲”,课堂更高效
前奏曲
音乐小百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