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东有白河,又名归阳河

2020-09-23李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白河湘江状元

李玲

白河,是祁东县东部的一条大河,沿途接纳了多条山溪小江,滩多水急,湍流相叠,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沿线建有许多水利工程:有毕花村的唐福冲水库、紫冲村的里雅塘水库、石门村的石门水库、洪桥街道的红旗水库、前丰村的源山水库、曹西村的曹口堰水库。一座座水库像一道道坚实的屏障,将白河水变险为宝,润泽四方。

白河有两个别名,一曰余溪水,郦道元著《水经注》有载:“余溪水过县南,入于湘。”二曰归阳河,民国版《祁阳县志》记载:“清江、白河异出而同归湘江,而镇区位于湘江北岸,故名归阳。”白河是正名,而我却偏爱归阳这一别名,因为归阳二字能给人丰富的画面感,每次提及,都仿佛能感受到归阳古镇的悠远闲适,感受到河畔人家的惬意生活。

归阳古镇最初的繁华便得益于归阳河。据考证,归阳古镇有着1800年的历史,古时贸易繁华,富贾云集,是古衡州进入永州的第一大码头,素有“金归阳”之美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楚游日记》中描述他从河洲驿行舟入泊归阳驿之经过:“初七日西南行十五里,河洲驿。日色影现,山冈开伏。盖自衡阳来,湘江两岸虽冈陀缭绕,而云母之外,尚无崇山杰嶂。至此地,湘之东岸为常宁界,湘江西岸为永之祁阳界,皆平陵扩然,冈阜远叠也。又三十里,过大铺,于是两岸俱祁阳属矣。上九州滩,又三十里,泊归阳驿。”清代《祁阳县志》亦有记载:“归阳前环湘水,杂沓舟车,懋迁靡已,有聚有散。”不难想见,彼时的归阳镇是何其繁盛。而如今的归阳镇,仍然是祁东重要的经济中心。

归阳古镇弥散的温情多来源于归阳河。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曾无数次畅想南方水乡的生活图景,试图找寻其中的温婉与柔情。归阳河畔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唐代诗人李颀在《渔父歌》中有生动描摹:“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在诗人的笔下,归阳河不仅浸染着诗情画意,更散发着真挚情趣。相信在归阳人心中,亦是如此。

归阳古镇的文化韵味离不开归阳河。在归阳河与湘江的汇合之处,有一座状元桥,又叫归阳桥,始建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同治年间重建,1944年被日军炸毁,1959年得以修复。状元桥是一座五孔石拱廊桥,长80米,宽8米,高10米,从外形来看,实在不算出挑,之所以名声在外,大抵是因为状元郎的故事。据传该桥最初建成时,当地人都赶来参观,恰巧有位新科状元经过,建桥石匠心生一计,想考考状元郎,便道:“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有何想法?”状元郎沉思片刻,欣然作答:“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听罢,众人皆拍手称赞。由此,这桥便成了状元桥。它承载着归阳人的状元梦,一代代莘莘学子从归阳走向远方。

从古至今,昼夜不息的归阳河无私地滋养着归阳古镇,归阳古镇的发展也书写了归阳河的光荣历史。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两旁林立的店铺诉说着归阳曾经的辉煌,走在新城区的大道上,各种现代建筑讲述着归阳今天的故事。今天的归阳镇是鱼米之乡,是文化名镇,是风景胜地,是宜居家园;今天的归阳人辛勤创造,安居乐业,与世无争,幸福满足。在归阳镇,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相遇了。

归阳古镇的美好都与归阳河有着无法言说的渊源,因为归阳河的氣质早已深深地烙在了归阳人的血脉中。

猜你喜欢

白河湘江状元
家乡的玉带
湘江魂
“桥”镇
湘江渡
神医的良药
美丽岳麓,我的家
白河意象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