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体验,发展关键能力的金钥匙
2020-09-23郁珍珍
郁珍珍
【摘 要】 语文教学的價值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中课文的示范性作用,学习作者规范表达的方法,探寻语言表达的奥妙和规律。这些都需要调动学生思维,进行言语体验,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渗入相关的方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辨析实践;运用推动;内省深化;言语体验
语文教学的价值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中课文的示范性作用,学习作者规范表达的方法,探寻语言表达的奥妙和规律。这些都需要调动学生思维,进行言语体验,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渗入相关的方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借助于言语体验的方式展开的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习得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言语实践思维的不断生长,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鉴于此,教师要杜绝形式化的花哨手段,鼓励学生排除语文和非语文现象的干扰,借助于“最语文”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一、对比,在辨析中进行言语体验
课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准,很多时候会因为学生理解了而被忽略,从而丧失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的价值之一,就是要揭开文本语言的面纱,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引发积极的言语体验。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老师在其论著《语文教学对话论》中指出: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精准,对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值得学生辨析和对比的语言,以供学生进行言语体验,切不可人为地降低语言表达品质,将蹩脚、品质低劣的语言提供给学生对比,一旦优劣过于明显就失去了辨析的价值。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下古诗《村晚》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感受乡村傍晚景色的优美以及与牧童形成的和谐画面;随后,教师紧扣诗人描写傍晚太阳落山时的情景,妙用一个“衔”字,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诗意来还原诗句所表达的画面,使得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盘托出。很多学生由于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个“衔”字的意思,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动词表达的精准与妥帖。为此,教师精心考虑之后,选择了与其极为相近的两个动词“咬”“吞”,鼓励学生对比彼此表达的效果。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学生在对比中结合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充分认识到太阳落山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用“衔”字带有鲜明的轻柔之感,画面的意境呼之欲出;而运用了“吞”字,速度过快,用“咬”字则显得力量过猛,都与夕阳西下的诗意美感不相协调。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朗读诗句,并在脑海中浮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学生的语气语调明显柔和了许多。
二、迁移,在运用中推动言语体验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学以致用。语言文字的语用能力不仅体现在理解的层面上,更体现在运用的维度上。因此,从文本中所习得的语文知识,不能仅仅以信息的方式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之中,更需要在鲜活的语境中付诸实践,在积极迁移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言语体验,真正为学生的表达运用奠定基础。
比如部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的”。教师分别从这个单元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两篇典型课文入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并借助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以单元统整的视角进行强化与归纳,很多学生认识到点面结合,就如同电影中的广角镜头和聚焦镜头,旨在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来展现画面的场景。教学至此,可谓是“万事俱备”,教师需要相机刮起一阵“东风”,为学生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鼓励学生实践运用。比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记忆入手,说说自己经历的那些场景或者画面,就可以运用点面结合方式来描写。孩子们的思维完全打开,他们纷纷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契合运用点面结合的场景,比如大扫除、拔河比赛、课间活动……教师就指导学生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将学生的身心意识从文本的语境转移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
三、唤醒,在内省中深化言语体验
我们所学习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很多人说母语是无师自通的,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感知母语、内化母语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很多,无形中形成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很多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语文知识,他们运用得娴熟自如,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开始语文学习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中,积淀了一定的言语表达经验,教师无须带着全部新授的方式展开教学,而是要借助新授内容去激活和唤醒原始经验,准确厘清学生的学情定位,将学生之前的经验与所要训练的内容进行融通,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接中,深化更为鲜活的体验,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体验不仅是要关注内容,更需要从语文教学的感知角度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夯实学生言语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