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内容,让语言和思维比翼齐飞
2020-09-23张婷
张婷
【摘 要】 语文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铸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言中发展思维意识,在思维中提升言语能力。本文提出要“拾级而上,通过辩论循序‘导思;顺势而下,通过纠错精准‘疏思;整合融通,在置变中精巧‘立思”。
【关键词】 拾级而上;顺势而下;整合融通;语言思维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以关注语言为己任的语文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铸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言中发展思维意识,在思维中提升言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已经关注到了思维意识的培养,也尝试着通过追问、质疑、对比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但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似乎还有其他方法,现结合自身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拾级而上,通过辩论循序“导”思
辩论的过程需要选择典型有力的论据,也需要进行语言的组织,这些都需要以积极的思维作为支撑。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切的辩点,激发学生遴选素材、组织语言、参与辩论的动力,历练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比如部编版教材三上《掌声》一文,作者对英子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时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但就是没有描写英子的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如果将英子的心理活动直接呈现出来好不好呢?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十分具有价值的,不仅关乎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感知,同时也是对作者写作构思的揣摩,但教师如果直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一下子无从谈起,辩论也就会搁浅,思维训练更是天方夜谭了。鉴于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首先,紧扣课文中“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语,感受走上讲台时英子的紧张与自卑,紧扣课文中“热烈的掌声”“鞠了一躬”“一摇一晃”等词语感受走下讲台时英子的激动与感激,以对比体悟人物心境前后的变化;其次,走进人物内心,借助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还原人物在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时,分别在想什么,做文本人物的知心人;最后,教师再顺势抛出辩论题,学生内心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储备,纷纷从故事情境、人物个性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展开研讨,最终认识到作者不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反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用,更能凸显掌声巨大的激励性作用。
二、顺势而下,通過纠错精准“疏”思
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其实,正确和错误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课堂中所犯的错误,及时剖析原因,巧妙地点拨与引导,疏导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就可以将错误转化为铸造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的绝好资源。
比如部编版教材三上《山行》这首诗中,很多学生都会将“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误写成“深”字。教师除了从读音上帮助学生区分了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外,更从理解思维的层面进行了拨乱反正。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深”与“生”字进行组词,借助原始经验初步认识到两个汉字在意思上的不同,然后将这样的意思引入诗句中,很多学生恍然大悟:“白云生处”表示形成、存在、拥有之意,放在诗句中不仅与诗句中的“人家”形成悠闲、缥缈的美感,同时让读者有白云蒸腾、雾气缭绕之感;而如果是“白云深处”,则会给人深层、浓密之感,那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被白云所遮挡了,怎么还会出现“人家”呢?
这一案例看似只是在纠正了一个错别字,但学生的思维却因为自身所形成的错误经历了辨析了读音、字形和意蕴,不仅感受了诗人语言表达的精妙,同时还就此想象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的同步发展。
三、整合融通,在置变中精巧“立”思
数学课程中常常不满足于某一种解题方法,而是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认知,更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阅读教学也可以通过对文本外显形态的改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置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部编版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体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综合实践性的思考题:如果让你来做导演,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拍成一个几分钟的短片,你打算怎样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积极吸收文本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学生生发出独特的表现手段:有的建议在短片开头凸显狼牙山上的青松,来暗喻五位壮士高大的人物形象;有的认为要以拉长的镜头来展现连队和群众转移的画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这样的创意和想象不仅仅是对文本故事的再次回归和提升,同时也是创新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在情感熏陶和进行红色教育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一举两得。
思维是生命个体的本质要义。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聚焦文本语言,通过有意识、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为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协同并进助力。
【参考文献】
[1]侯雪雁.探寻语言密码,助力思维表达——巧借绘本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J].广西教育,2019(33).
[2]倪文锦.坚持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焦点阅读的一条重要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