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2020-09-23杨华枝
杨华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未能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未能回应青年学生的关注和需求。因此,教育者必须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與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课,必须旗帜鲜明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拥护党的领导。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观念、思潮也在社会各领域涌现。透过这些观念、思潮“伪装”的外表,我们往往能够发现其中潜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消解。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淡化、弱化,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二)育才功能
在多数人眼里,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具备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而这实际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在功能上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为主线,涵盖历史、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知识,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启迪心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理解身处的环境,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世界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能够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放眼人生,以更宏大的报国志向选择人生道路。
(三)育人功能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所谓的“小社会”,不仅指学校自成体系的生活供应机制,也包括大学独特的管理方式与制度规范。多数大学生属于首次离开家门独立生活,由于缺乏阅历积淀与经验积累,面对突然变化的环境,往往会出现迷茫心理。如若放任不管,就会导致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所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在传递客观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明善恶、知荣辱,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人格,避免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所左右。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实践”
从教学内容来看,一些教师侧重知识点的识记,未能深入挖掘政治理论的精髓与闪光点,未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阐释、解读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理论而讲理论,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况,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彰显科学性,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也不能脱离实践而空谈理论。但也有部分教师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名,忽略了理论的真实内涵,以猎奇的态度歪曲解读相关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不负责任的判断,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牵强附会。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仍未摆脱填鸭式教学的窠臼,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亲和力。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改变授课形式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说教”的本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更多局限于制作PPT课件和播放视频音频,课件内容也存在着简单地复制粘贴书本内容的现象,授课形式只是由“照本宣科”变为了“照屏宣科”,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难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主体参与性和协同性不强
教师和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参与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二者的互动性和协同性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不足。当前,“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学生不主动、不参与。教师在讲台上感情充沛,学生在座位上无精打采,面对教学活动缺少响应,对于研究性探究性活动敷衍了事。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潜心教学。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审、学科评价方面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分出较多精力完成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学校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初衷应是通过学习、借鉴前沿教育教学成果以及学科理论,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但由于课堂教学效果较难量化,在评价体系中逐渐被弱化与淡化,这不利于激发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随着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具备专业知识、富有工作热情的毕业生能够较好地缓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足的情况。此外,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同时,各高校可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逐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关心学生却仍然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同,就索性放任自流,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随波逐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关心学生的方式出现了偏差,未能做到设身处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切实做到师生人格平等,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与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关心学生,却不一味“怀柔”。如果学生出现思想偏差或行为失范,应及时动情晓理、督促纠正。笔者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以适当的方式管理学生,比起一味放任,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多数高校的教务部门出于管理需要,要求各院系、各教研组按照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并要求教师依照计划进行授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时政紧密联系的学科,新的理论成果与社会发展变化应及时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如果一味强调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就会导致授课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脱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课堂自主权,鼓励教师结合社会最新热点,采取翻转课堂、专题授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二是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各高校可进一步探索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平衡点,在职称评审中不唯学历、不唯论文,更加注重教师的授课效果。学校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将对教师的评价回归到教学效果本身,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否“入脑入心”作为重要标准。三是建立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摈弃“以分数论英雄”的旧观念,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