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中职教学能力大赛中的参赛误区
2020-09-23蒋东霞
蒋东霞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分量较重的赛事之一,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展示着全国各先进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汇聚着全国职业教育界最优秀的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能够参加这样的赛事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历练、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大好机会,而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更无疑是职校教师们自身教学能力的最好证明和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案例工作要点》,提出赛事2020年将继续举办;5月,《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开始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作为职校教师,如何备赛参赛?如何在这个群英荟萃的竞技场上绽放自己的精彩?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话题,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解读,本文仅就如何规避参赛中的一些误区进行探讨。
一、注重“外在美”不如夯实“基本功”
很多教师非常珍惜参赛的机会,力图拿出最精美的作品,展示最出彩的一面,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吸引眼球,先声夺人,为此一是在作品的“外包装”上下了很多功夫,如提交的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文字材料都用铜版纸彩印,从封面到内容精心设计、图文并茂,有的参赛教师为了表明自己思考深入、教学内容丰富,两个课时的教案就有三四十页之多。二是在自身“外形”上下功夫,从着装到发型、妆容都力求完美。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与比赛有关,一个好的作品也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但一些教师显然“用力过猛”,陷入片面追求形式的误区。因此,每年的赛场上都会有这样的状况:参赛文字资料装帧精美,内容却空洞苍白;参赛教师外形完美,教学基本功却明显薄弱。因此,教师们应当对比赛有清醒的认知,摆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知道决定比赛胜负的最终还是教学能力、教学实力。形式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但形式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喧宾夺主。所以,与其把力气花在细枝末节,花在追求“外在美”,不如扑下身子夯实“基本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化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参赛教师要有敬业乐业的情怀和严谨认真的态度,要不断夯实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眼界、专业能力;在准备文字资料时,要认真研读比赛方案的要求,注意内容的充实,结构的完整,文字的严谨,表达的准确流畅,排版的标准规范;同时,也要注意几个参赛文字资料之间的对应和关联。
二、面面俱到不如突出亮點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每年的参赛方案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体现了职教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比如,2019年和2020年方案中的“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精神”“1+X证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词汇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特征的高频热词。但再宏大的时代命题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我们职业院校教师是我国新时代职教改革的践行者。因此,我们肩上有使命,身上有责任,要在日常教学和准备参赛资料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但作为教师也要看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乃至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在一门课程或一次参赛内容中就把所有的职教改革要点落实到位。如果强求面面俱到,就可能出现授课内容浅尝辄止、不得要领的现象,也难以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公共基础课中的语文、德育等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上就有先天的优势,而专业技能课则更适合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又如,2019年全国性比赛中,“幼儿游戏设计与组织指导”作品围绕师德素养落实思政要求,将游戏设计主题分别与“爱的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和“职业教育”巧妙融合;“低压三相四线用户电能计量智能装置的安装与检查”作品通过“真心、细心、齐心、耐心、专心、初心”六个子任务,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匠心”;“绿色葡萄栽培”作品则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职业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真实生产任务构建五个教学项目并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参赛过程中应该仔细研读国家职教政策,研读比赛方案,深入研究专业和课程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发掘出参赛内容的亮点和创新点。
三、片面追求技术不如专注教学设计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在2010—2017年期间的名称叫“信息化教学大赛”,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成常态,二是大赛的名称误导了一些参赛教师片面追求技术,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因此,需要通过比赛的导向作用让教学回归本位。2018年,大赛整体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更名为“教学能力比赛”,比赛模式、评价标准更加看重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但一些参赛学校和教师仍然片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了“一锅”充斥各种信息化手段的“杂烩”,除了教学平台,还有诸如AR、VR、虚拟仿真手机APP等,不考虑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不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提高课堂效率,而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结果是教师忙于展示,学生却未真正收获什么。信息化手段是为辅助教学而生的,不应当是课堂的主角。作为教师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整合和重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习需求,怎样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才最科学,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生动鲜活,怎样评价反馈才能巩固知识、促进学习,怎样反思诊改才能不断优化改进等方面上,这些远比只追求技术的新潮酷炫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莫把讲课当“演课”,莫把赛场当“秀场”
10年来的信息化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有效引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打造了一系列职教“金课”,但也一直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近日,笔者看到一篇题为《“表演式”教学能力比赛何时休》的文章,对大赛中出现的“表演式”课堂提出了质疑。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赛毕竟不是日常教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表演和展示性质,但如果把握不好“度”,不去追求教学能力这个“本”,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场景设置、设备选用、程序安排这些“末”上,自然会走入教学的误区。因为,设备再先进,如果不能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也如同“鸡肋”;场景再现代化,如果没有真诚有效的师生互动、没有课堂的温度,也只是“秀场”。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公共基础组语文课程的一等奖获得者,是来自湖南的一所聋哑学校的教学团队。她们并没有特别高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不会在课堂上刻意地煽情,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对职业的热忱、对学生的关爱,可以看到聋哑孩子们的阳光和快乐,这种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这种良好的课堂生态让我们觉得这才是教学的本质。因此,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真正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教师们无论在日常教学还是在参赛过程中,都要怀着真诚之心,以真情和自己真正的能力去征服学生、征服评委。
五、打造自身特点,莫落他人“窠臼”
教育部本着优质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每年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都放在教学能力比赛官方网站上,可供教师随时观看学习。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教师们见贤思齐,学习成熟的经验,启发自身教学。但有一些教师或懒于思考,或被优秀的作品禁锢了头脑和创造力,跟着优秀作品亦步亦趋,全盘照抄,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抄出来的东西也成了“四不像”。教师最可贵的,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思考、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握、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形成的个人的教学风格。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自己的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也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遑论成为教育家。
教学能力大赛只是一年一度的赛事,作为教师,我们对教学能力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只有每位职业院校的教师都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提升,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