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解读《蝇王》中的后现代萌芽思想

2020-09-23赵宁一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蝇王解构后现代

赵宁一

摘 要:《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作者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由此引发了他对于人性本善的思考和质疑,这也是他创作的动机之一。戈尔丁在《蝇王》中展现了与传统荒岛小说完全相反的创作理念,彻底解构和颠覆了其作品主题、内容情节以及艺术手法,而这恰好与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作家的创作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蝇王》中也已经可以体现后现代思想的萌芽。本文试图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作品《蝇王》的主题、情节以及象征手法进行解析,揭示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蝇王;解构;后现代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讲述了一群因战争意外流落荒岛的孩子们由最初的相互扶持、和睦相处最终变为互相残杀的悲剧故事,由此深刻探讨了人性本恶这一严肃主题,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作品自发表以来就有许多中外学者从宗教学、心理学、神话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然而鲜少有人从解构主义视角研究该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所以作者将在本文从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对《蝇王》中的后现代萌芽思想进行解读。

一、理论介绍

解构主义指对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和公式进行分解、消解、拆解、揭示,认为许多东西都是有不同面的丰富的而非是公式化的,世间绝不是非黑即白,它主张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关于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和二元对立的观点。在传统小说中,情节、历时性顺序、句法、语法以及小说的章节划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后现代小说作品中,所有这些要素包括时间、空间以及语言结构等都支离破碎。解构即重创、重构、破坏、颠覆,是对现有秩序和模式的反转和否定。此外德里达认为文本中存在的一切概念都在“延异”着,因此,它们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两者不可能完全分开,更不可能对其去进行一种从类别上的严格划分,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二、主题解构

传统的荒岛小说的主题通常为“人性本善”“善定胜恶” 。《鲁滨逊漂流记》与《珊瑚岛》均是通过描述主人公战胜荒岛自然环境并成功离开荒岛回归美好生活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智慧、力量与坚强的意志。然而《蝇王》彻底解构和颠覆了这一传统主题。故事发生的地点依然是在荒岛之上,但是与《鲁滨逊漂流记》和《珊瑚岛》不同的是,这座岛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落难者虽然都是小孩但人数众多,他们本该可以过上比鲁滨逊更加美好的生活,起初孩子们确实遵守了原本文明社会的秩序,建立了一系列规则,选出拉尔夫作为首领并有序地带领孩子们生活,等待救援。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没有现代文明与规则束缚的荒岛上,人性中的邪恶逐渐脱缰而出,孩子们的理性开始被潜伏的兽性所吞噬,其中以杰克一派的孩子们为了个人私欲和利益,挑拨离间,残害伙伴,最终将本该是乐园的小岛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1]。

《鲁滨逊飘流记》和《珊瑚岛》等传统荒岛小说更多地是对人性本善的正面描写,戈尔丁在他的作品中则反其道而行之,着重描写和刻画了人类本性的邪恶以及这种邪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这种与传统荒岛文学积极昂扬乐观向上完全相反的悲观理念,主要是来自戈尔丁的两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社会和文明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让他对于人性产生了质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他在小说《蝇王》中彻底颠覆和解构了传统荒岛文学甚至是在这之前所有的文学主题传统,打破了善定胜恶、文明定胜野蛮的传统主题背景,在他的作品里,恶最终战胜了善,野蛮摧毁了文明,与此同时,正是这种对文明、民主、理性、秩序、规则的解构和与传统对抗的净胜,使得戈尔丁的观念与后现代主义作家不谋而合,有了相通之处,因此,小说《蝇王》中已经出现了后现代思想观念的萌芽。

三、情节解构

传统荒岛文学的“三部曲”结构是:意外流落荒岛——在荒岛上的冒险经历——最终成功获救离开荒岛[2],《蝇王》在表面上符合这一传统文学结构,实际上却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上将传统荒岛文学的内容颠覆殆尽[3]:原本富饶美丽的小岛最终成为了血流成河的地狱,在没有文明束缚的荒岛上,孩子们的经历也并非正义积极的行为,而是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过程。虽然最终被路过的海军所救,但他们的出路并不是离开荒岛后就可以回到美好的人类社会,而是因此走向另一个黑暗深渊。

四、象征手法的运用

《蝇王》中的人物和一些事物分别与具体的意象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4]。小说中的孩子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之一,他拥有螺号并且用螺号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并建立起了最初的权力体系,他能够明辨是非、勇敢果断、有卓越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是文明和理性的象征。比奇相信科学,聪明睿智,象征智慧与理性。杰克有着强烈的权势欲,擅长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最终谋划篡夺权力,象征邪恶、野蛮与专制。

小说中一些反复出现的事物也有着特定的意象[5]。拉尔夫起初使用“螺号”召集岛上所有的孩子,并建立一定的权威和规则,并且在他与杰克的竞争过程中,拉尔夫凭借螺号保住了自己的領导地位,因为它象征着秩序与权利;只要山顶的火光不灭,就能够发出求救的信号,就有获救的希望,此外,有了火,孩子们才能吃到熟食,这与野蛮人直接生吃食物是不同的,因此火也是文明和希望的象征。比奇能够使用他的眼镜点火,是科学技术的象征;孩子们因为祭祀的猪头,即“蝇王”,而陷入恐惧,并最终走向自相残杀的道路,它是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具化表现,代表了残忍、黑暗、堕落、腐朽等负面因素,是文明所无法束缚和掌控的事物,所以它象征着人性中的恶。“杀猪”是作品中不断出现并且一直延续的活动,从最初的为了解决饥饿到后来的杀猪成性的游戏,直至最后猎杀西蒙,它象征着理性的丧失和野蛮的出现。

五、结语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方面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又给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世界各国为了各自利益而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把人类文明置于毁灭的边缘,也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中“人”的形象。戈尔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看见了在战争中野蛮打败文明,疯狂战胜理性,民主屈服于专制,战争让人类变成了残暴的杀人机器。两次极其痛苦的经历让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现状与未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最终他在作品中以荒岛为载体,彻底颠覆和解构了传统荒岛故事:人类社会并非善恶分明,正义未必战胜邪恶,文明未必会征服野蛮,从而进一步揭露了人性本恶。虽然戈尔丁在写作《蝇王》时后现代主义潮流尚未形成,但他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深层含义已经具有后现代萌芽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玉花.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3–5.

[2]彭艳华.《蝇王》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情节与主题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64–165.

[3]薛家宝.荒岛:“文明人类”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说荒岛小论的突破[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06):3–5.

[4]王侃.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02):58–62.

[5]魏颖超.童贞的泯灭——评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对人性阴暗面的披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1):86–89.

猜你喜欢

蝇王解构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