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扩建路面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2020-09-23王劲松
文/王劲松
1 前言
在公路项目的改扩建施工阶段,为了达到应用的标准、保持较高的运行性能,必须要提升结构设计的水平。这不仅是提升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交通运行网络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关键性措施。
2 公路路面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与形成原因分析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时间的运营后,会存在断板、裂缝、断裂、错台、边角损坏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时,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做好全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如下几种因素导致的病害问题:
2.1.1 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环节,没有严格执行设计方案与技术标准,从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威胁项目的安全性。
2.1.2 交通事业的稳步发展下,公路运行交通量逐步增多,进而造成公路损坏非常严重。
2.1.3 该路面结构的主要施工材料是泥灰结碎石的基层结构,水稳定性严重不足,且在应用中容易产生病害,给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1.4 公路表面的积水非常严重,其直接进入路基结构内,造成下部积水比较严重,且不能及时排出去,进而使断裂问题发生[1]。
2.2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类型及原因
该路面形式在运营中出现的损坏问题主要包含结构损坏、功能损坏等两种,前者是整体或者部分存在有结构损坏的情况,一般无法达到承载路面载荷的标准,且多数都是车辆重载的持续碾压之下所形成的;后者则是因为路面的平整性不足,在交通运行中造成其问题更加严重,进而导致结构损坏,病害比较严重,如果没有及时修复处理,病害会进一步加剧。
3 公路改扩建路面设计要点
对于改扩建公路项目而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路面结构设计问题,并且还需要对原有路面交付设计的尺寸结构进行分析,以此保证整体工程达到规范要求。
3.1 拼宽道路的路面设计
公路项目进行改建拼宽的设计中,具体可以选择使用单侧加宽、两侧加宽、混合加宽等方法来进行。但不管是采取哪一种加宽的实施方案,在拼宽设计环节,都需要综合分析路面的具体情况,然后采取合适的改扩建的施工方案,保证路面的通行性能满足标准的要求,提高结构的总体性能和质量,使通行更加安全。
3.2 原有道路路面加铺设
对于公路项目原路面进行加铺设计环节,首先需要综合分析路面的实际情况,了解结构形式与标准要求,分析病害形式和种类,检查其强度能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考虑到本次工程项目的技术标准、等级要求等,应选择符合实际施工要求的实施方案,并做好各项技术参数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施工方案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且符合当地的交通通行需要。如果采用的是水泥混凝土结构路面形式,那么经过检测其弯沉值在45μm(0.01mm)以上时,要做好现场的碎化处理,确保基层或者底基层在施工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如果经过评价旧路面的性能比较好,那么在弯沉值在20~45μm 之间时,钻芯取样之后就能够确定该公路的强度合格,同时根据需要做好局部的病害问题修复处理。修复环节将损坏的部分进行清理与修补处理,以保证结构性能合格。加铺施工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有效的处理,有效处理混凝土结构的面板纵横裂缝[2]。
在确定设计方案时,需要在水泥混凝土表面上设置应力吸收层的结构部分,然后做好裂缝部位抗裂贴的粘贴施工。在进行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进入现场进行各个病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做好各项记录,以此为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基础条件。如果旧路面的路基结构使用的是沥青混凝土材料,且平整性可以达到交通运行标准,经过检测后各个部位也没有出现深度在100m 以上的情况,或者仅是存在轻微裂缝的病害问题、抗滑性严重不足,那么此时就能够在路面的表层进行罩面的加铺作业施工,以保证结构性能合格。如果裂缝达到中度或者重度的程度,则可以先对问题部位实施铣刨处理,然后以灌浆、修补等方式进行处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防裂处理,符合标准后才能进行沥青表层的铺设施工。如果施工中发现路面有严重网裂、龟裂、老化等问题,则应在现场实施必要的铣刨处理,并保证黏层沥青全部清理掉,结构的厚度符合技术标准。基于此,在沥青路面改扩建实施前,我们要了解沥青路面的具体情况,检测弯沉值参数,为改扩建方案的确定提供良好基础条件[3]。
3.3 新、旧路面衔接设计
在设计前,相关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公路改扩建后的应用实际情况,确定最为合适的改扩建实施方案,然后确定加铺方案;同时,全面考虑新旧路面衔接的情况,这是提升项目总体性能的关键性措施。如果新旧路面的衔接部位性能比较差,容易出现纵向裂缝,经过长期的运营就会导致美观性不足,也无法保证交通安全。旧路面如果应用的是水泥混凝土结构,那么经过评价分析后,可以确定该路面为中等以下标准,或者经过检测后弯沉值在45μm(0.01mm)以上时,就说明原有的路面结构无法达到应用的标准,且新旧路面的性能相差比较大,做好加铺部分的路基、路床实施补强作业就可以满足交通运行的标准;如果水泥混凝土性能标高,基层结构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以保证加铺的质量合格。
在新旧路面衔接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通过开挖台阶的方法进行施工。因此在设计环节需要对该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在了解水泥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做好旧路面结构设计。一般而言,其宽度设定为20~30cm,同时根据标准的要求铺设一层宽度尺寸为1m 的玻纤格栅结构,并保证其不会存在差异性沉降问题。旧路面的结构设定为沥青混凝土结构的形式,这与混凝土结构形式是基本一致的,在旧路基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且新旧路基部分的差异相对较小时,应该根据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拼宽施工方案,防止沉降差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旧沥青路面如果有很严重的问题,则应落实必要的表面施工管理,并使厚度尺寸达标,且需要开挖50cm 的台阶,根据工艺方案铺设1m 宽达到玻纤格栅,最终提升结构的总体性能[4]。
4 改扩建道路路面设计建议
对于改扩建公路项目而言,在实践过程中路面结构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结构性的问题,还要对新旧路面结合的整体质量以及耐久性进行深入分析。
公路项目的改扩建施工设计和运营中极易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项目的实施中,横向新旧路面的衔接部位上极易存在开裂、错台等严重问题,因此施工人员应该在该位置上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同时衔接部位可以安装土工格栅结构,以消除差异沉降病害的缺陷问题。
对桥梁工程进行加固施工。为了保证不会增加桥梁荷载,可以保持其标高的一致性或者通过降低标高以减小自重;桥台两侧需要开挖施工,然后组合成为新路面结构,保证纵坡达到要求,确保路基的平顺度合格[5]。
严格按照路面的要求进行补强层厚度的确定,并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同时,在路面扩宽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原有路面的基础结构形式,再按照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标准对两者结合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保证对接的尺寸以及厚度都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旧路面结构进行设计与施工时,如果发现填高超出了原有路面结构厚度,则需进行必要的整改处理,合理开展路基填筑作业施工。
要想保证改扩建之后的内部渗水问题得到根本性消除,填方施工应该在整个垫层结构进行铺设,且开挖的部分布置排水沟结构[6]。
在路面结构设计环节,对于旧路结构的设计应使参数满足设计方案要求,同时按照路面实际的情况做好相关的技术调整,从而保证各方面的配合能够达到工程需要。
在易发生季节性的冰冻时,应该计算并确定补强后能否满足运行标准。
为了提高旧路面利用率,应检测各个方面技术参数,尽量减少填筑开挖施工工程量,降低项目成本[7]。
5 结语
公路改扩建施工可以有效保证公路性能符合交通运行标准,因此在项目实施环节,相关人员应该综合分析旧路面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为合适的实施方案,提升交通运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