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引领 能力贯穿 院园共育

2020-09-22朱凯利

知识文库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实训课程体系岗位

朱凯利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高职院校叶子不断反思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接行业的标准和岗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对照《标准》,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背景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瞄准就业岗位,秉承“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发展的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提炼工作任务或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构建真实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实践与理论比例相得益彰,实现动态的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笔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幼儿园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协同校企合作幼儿园,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对接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探索形成“标准引领 能力贯穿 院园共育”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学校与幼儿园合作育人的机制,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目标定位与岗位需求脱节。受到传统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趋同化现象严重,专业的目标定位大多呈现出“重艺术技能轻保教能力培养”的现象。

2.2 课程门类繁多,内容重合。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高而且全,为了完全满足幼儿园各岗位的人才需求,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容易导致课程求全、求多,课程之间的重合度高,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

2.3 多以课程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缺乏项目系统化设计。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往往以课程为依托,实训项目多为技能点为实训目标的单一实训项目,缺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统整,设计具有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训项目,难以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效果。

3 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3.1 以岗位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阶段为导向,构建并实施分层递进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澳大利亚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框架的内涵和特点,引入其核心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运用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根据其所描述的职业行为从接触、参与、发展、熟练直至融入职业生活的发展历程,梳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的新手见习、保育员、配班教师、班主任四个阶段,并根据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提升。

3.2 以“尚师德、谙教育、精保教、擅艺术”的四维目标为引领,创新形成了“标准引领 能力贯穿 院园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照《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的要求,确立“尚师德、谙教育、精保教、擅艺术”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形成了“标准引领 能力贯穿 院园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幼儿园岗位实际的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能力和艺术创作课程体系和以项目为载体的“一线两平台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三能”师资队伍。

3.3 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仿真实训项目贯穿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将虚拟仿真实训的理念贯穿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线上”实训以幼儿园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载体,开展奥尔夫乐器操作模拟实训、区角活动组织模拟实训、户外环境设计、职业技能竞赛模拟实训等,“线下”实训以《学前教育专业指导书》为依据,建设立体化资源,创设仿真实训环境,根据课程开展诸如幼儿园主题网络图绘制、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玩教具制作、环境创设等项目的仿真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改革的措施与实践

4.1 对接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困惑和幼儿园的岗位需求,明确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群,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为引领,紧紧围绕幼儿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尚师德、懂理论、精保教、擅艺术”的四维人才培养目标,将幼儿园教师的保育、教育、班级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构建“互惠双赢”的院园双向育人机制,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学业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融合。

4.2 聚焦岗位需求,解读《标准》,构建幼儿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贯穿始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理念,对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和重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单元,遵循“必需”、“够用”原则确定核心课程,构建了基于幼儿园岗位实际的专业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艺术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模块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形体礼仪等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模块重点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幼儿心理发展、幼儿身体发育与保健、营养等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常识,职业能力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幼儿保育、教育、游戏组织、班级管理、环境创设等职业能力,艺术拓展模块培养学生的弹、唱、跳、讲、画等艺术技能。

4.3 基于学生实际,丰富项目载体,实施“一线两平台三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客观分析学生的学情,开发实践教学项目,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一线两平台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习得的规律,系统设计实训项目,开展“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充分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实训、区角活动组织实训、职业资格证考试实训、职业技能竞赛实训等“线上”实训,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指导书》为载体,以课程为载体开发幼儿园教师保育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环境设计技能、媒体制作与运用技能、艺术创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专业成长等“线下”实训项目,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能力。

4.4 发挥院园协同双向育人机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三能”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院园协同育人的双向机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出发,围绕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教师能力提升、课程建设、教师资源共享维度实施相应的育人措施,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保障实习就业的同时,促进了院-园双方师资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双赢。一方面,通过实践指导、观摩、名师课堂进校园、专题讲座、见习、实习指导、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利用学院、幼儿园的教师和资源优势,通过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社会服务等,做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培养适应需求的“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

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课题《VR技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9XQJYKT55。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实训课程体系岗位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