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2020-09-22马建红
马建红
近年来,国内的餐饮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普通人“下馆子”也实实在在地成了“家常便饭”。不过,随着这种一高兴就下馆子的情形一同出现的,则是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有时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般情况下,家庭的聚会是能做到量“饭量”而行的,点餐也比较有数,吃不了还可以“兜着走”。而在“请客”的情况下,有时候就会出现剩下的比吃了的还要多的情况。这倒不是因为“做东的”主人过高地估计了客人的饭量,而是一种讲面子的心理使然,假如点的菜品少了,就会显得主人不够热情,所以宁可酒桌上的剩饭剩菜浪费了,也不能让客人说小气,到最后主人还会谦虚地说两句“招待不周,请多海涵”的客套话。
除此之外,婚宴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通常来说,婚宴上的菜单有讲究,为图个吉利,上几个菜几碗汤,丝毫不能马虎,这样,最后的杯盘狼藉也就在预料之中了。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每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则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他们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样的社会状况,决定了我们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地糟蹋属于整个社会财富的粮食及其他各种食材。
这种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前几年有人提倡“光盘行动”,希望人们在饭店点餐时能做到量“饭量”而行,尽量不剩菜剩饭,实在吃不了,也可以打包回家第二顿再吃。有些“良心”饭店则在点餐时即提醒客人“菜量已足,不够了再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至于说到学校食堂里学生的浪费,可能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了。不排除一些因挑食而浪费饭菜的学生,而更多的时候,学生餐盘里之所以剩饭剩菜多,则是由饭菜的难以下咽所致,“大锅饭”之难吃,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而对于公款吃喝之风的遏制,在惩贪反腐的大环境下,随着监督等各种制度的完善与推行,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当谁吃谁花钱成为一种习惯时,舌尖上的腐败自然也会被连根拔除。
其实,作为中国人,自古即有敬天畏地的传统。二月二“龙抬頭”,是祭祀“重农桑,务耕田”的伏羲氏的民间节日,皇帝也要举行“耕籍礼”,亲耕田地,以示对农事的重视,这大概也是“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体现吧。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我们的农副产品已经极大的丰富,今人的生活中,也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时代,但在现在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的脑海里,依然保留着童年或青壮年时期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那种时不时袭来的饥饿感及对美食的渴望依然记忆犹新,那种“舌尖上的拮据”的日子如在目前。吃饱饭的好日子刚刚开始,对食物的无节制浪费,既是暴殄天物,也是对农民“汗滴禾下土”之辛劳的不尊重。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厉行节约粮食,每个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