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之年无需担忧 国内粮食库满仓盈
2020-09-22张卫
张卫
国外疫情致多国禁止粮食出口国内洪涝致多地农作物受灾
不得不承认,从去年底开始爆发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受到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延迟复工减少了有效工作日,部分省市限制交通也影响了生产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二是需求面指标同比放缓。今年以来,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支出明显下降,疫情还深刻影响了经济主体行为,特别是消费者可能较长时间减少到商场、影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消费。三是外部输入型风险将继续冲击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受阻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善,外需可能继续下降,进一步拉低我国经济增速。
尤其是随着国外疫情的日渐严重,再加上无法遏制的蝗灾,导致多个国家都开始采取粮食出口限制措施来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这给我国的粮食进口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全球最大小麦生产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已经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土豆等产品的出口;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的越南,宣布所有的大米都禁止出口;塞尔维亚停止了葵花籽油等产品的出口。截至4月17日,已有俄罗斯、埃及、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柬埔寨、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不过,专家也表示,目前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几百万吨水稻和小麦主要是调剂品种,并非国内生产不足。现在和未来我国进口粮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畜禽饲料方面,包括大豆(豆粕)和玉米高粱等。所以,虽然目前很多国家禁止出口农作物,但对我国的口粮影响不大。
其实影响最大的当属国内不断发生的洪涝灾害,致使部分地区的粮食减产。今年我国雨情汛情多年罕见,长江、淮河等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广、经济损失大,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据8月13日的国家防总消息,今年洪涝灾害导致603.26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114.0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在安徽、湖北、浙江、湖南、江西、贵州、重庆等省市,暴雨洪涝灾害导致部分农田被淹,玉米、大豆、露地蔬菜等出现渍涝灾害,局部地区作物因灾减产或绝收。
受进口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致农作物减产等影响,7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均价每百斤122.4元,环比涨0.2%,同比涨1.7%,其中稻谷价格涨幅最小,小麦次之,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收购、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比如小麦,新麦上市之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这四个省已经先后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价格稳中走强。7月底,主产区小麦收购均价普遍上涨至每斤1.12-1.22元,比开秤初期高了大约2-6分钱,比去年同期高了3-8分钱,其中山东小麦收购价每斤1.17元之上,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钱左右。再比如玉米,今年春节后,国内玉米价格保持持续上涨走势。从5月28日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启动以来,持续高成交、高溢价,玉米市场价格继续走强,甚至可以用“火爆”这个词来形容。目前,东北、华北的玉米平均收购价已分别达到每吨2150元和2400元左右,比年初上涨约30%,短期涨幅较为明显,同比涨幅也将近25%。
国内粮食充足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在疫情、灾情以及国外疫情严重影响粮食进口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今年够吃吗?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组数据给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全年的粮食分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目前夏粮和早稻已经丰收到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的夏粮产量2856亿斤,比上年增加了24.2亿斤。根据8月19日发布的早稻产量数据,今年早稻产量是546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0.6亿斤,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其实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占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从农业农村部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今年的秋粮丰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主要有两点判断:第一个判断是秋粮种植面积增加了。初步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2.84亿亩,增加了500多万亩。秋粮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因素:一是春播期间雨水比较好,墒情好,有一些过去偏旱的地块今年种上了。二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农民对后期粮价上涨有预期,所以扩大了种植面积。
第二个判断是长势总体正常。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东北部分地区遭遇较重夏伏旱,华南沿海遭遇台风,但各地全力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灾后生產恢复及时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东北地区秋粮作物已经进入灌浆期,除局部受旱外,大部长势好于去年;黄淮海地区土壤墒情好,夏玉米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和常年;南方地区,中晚稻除局部受洪涝影响生育期有所推迟外,大部分地区的长势总体正常;西南西北地区长势也比较好。
综上所述,旱涝灾害没有逆转今年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况且,当前我国粮食库存仍处于高位,余粮还有很多。
据了解,我国粮食库存构成主要分三大类: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在中央储备规模稳步充实的同时,以销区为重点,地方储备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以保障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标准,核定下达地方储备规模计划。各地按时完成增储任务,有的省份还结合实际主动增加了部分规模。同时,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还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粮食库存,根据需要可随时投放市场,再加上各类粮食企业商品库存,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都能够满足1年以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