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境育童心
2020-09-22巢肖琴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有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教学目标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立德树人,也是学生实现良性发展的必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法治与道德课程的重视度,然后在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道德思想。教师要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根据法治专册内容教授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领会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教师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思想,那么学生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会走的会更加稳、更加顺畅。
关键词:情感;情境;童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有事找法、解决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编写宗旨。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一些学校和教师没有那么的重视这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法治专册和《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有机融合在小学道法课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理解编写意图,准确把握专册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心选择案例,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学期法治专册教学实践,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和措施两方面进行如下阐述:
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方法单一,手段陈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常常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枯燥无味,让学生原本就不熟悉的法治与道德课程变得更加陌生。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理论性的知识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于此课程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讨论、现场调查、资料调查、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参观访问、教学游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
(二)脱离生活,缺乏实践
法治专册涉及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辅助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所以教师在开展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安排,合理的安排实践课与理论课程的时间比例,让学生在理论中明白原理、在实践中实现思维的成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案例或者是展开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
二、 有情有境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融道法知识于现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并且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还不丰富,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基础展开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更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然后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教师要想实现情景式教学,首先就需要深入学生生活之中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情景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在情景中找到更多的心理共鸣,更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法律对于我们自身的保护。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同学自身权益受侵害然后利用法律维护了自身的利益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法律的巨大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增强德育法治课程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物,比如学生上学是因为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学路上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是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保护。在宪法日当天,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对宪法产生敬意,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借现实案例于道法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多是以现实的案例呈现,但是部分案例并不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根本,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的案例进行改编或者是更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现身说法,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在讲解道法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展示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景,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感染力。
例如,在进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教学时,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白公民意味着什么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是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这些相关的概念,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可以将义务归纳为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也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去做的事情和不积极去做的事情,比如学生需要好好地进行学习但是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挣钱,转化为对于义务的理解,就是法律规定我们的事情要必须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就不能做。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举相应的案例,如:小明在小学阶段不努力学习,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经常去不经允许私自拿同学的钱财,并恐吓伤害身边的伙伴,教师发现后对其进行正面引导,通知家长带回家进行批评教育改正后繼续来校上课。对于此案例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小明还可以上学?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权利的概念,因为小明在小学期间是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任何人或者是部门都不允许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是情与景的交融,这样才能实现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将生活情景与实际课堂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课堂中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治素养的提高。教师也可以使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有机融合,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俊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的探讨[J].才智,2020(18):212.
作者简介:
巢肖琴,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