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营银行盈利模式的思考

2020-09-22徐金麟王凯

银行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微众网商客户

徐金麟 王凯

2014年民营银行获批开业,随着2019年年报陆续披露,其第一个五年经营“成果”逐渐清晰。年报显示,在传统银行利润不断走低的环境下,民营银行整体利润增速逆势上涨,反映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同业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思路等差异,民营银行业绩也出现了严重分化。一些民营银行探索出独具一格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高增长;另一些则表现不佳,甚至陷入困境。总结民营银行发展经验,可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提供参考。

民营银行经营表现

银行成立初期,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少,有利于实现高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标将逐步回归至行业均值,并进入平稳状态,过去几年,民营银行的经营表现符合此规律。然而,当经营发展转入正轨之后,部分民营银行仍能实现高增长,展现了特殊的竞争优势。

规模实现快速扩张

民营银行总规模不大,但业务增速快。2019年底,相比于我国庞大的商业银行资产(232.3万亿元),民营银行的规模还非常小(8812亿元),资产总规模相当于一家中型城商行的规模。自开业以来,民营银行在资产、营收增速方面显著快于其他类型银行。近期,民营银行的资产、营收增长率开始回归至行业均值,体现了行业在完成早期的快速扩张后,正在进入成熟期(见图1-1、图1-2)。

维持较高的净息差优势

根据Wind和银行年报数据,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体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净息差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彰显了核心竞争力(见图2-1、图2-2、图2-3、图2-4)。

民营银行的客户主要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触及的“长尾客户”,贷款利息一般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此外,由于物理网点支出较少、运营成本较低,民营银行的ROA高于同业机构。虽然民营银行在成立初期的生息資产规模小、财务杠杆率运用不充分、ROE也低于行业均值,但其持续爬升的趋势已经形成。

经营业绩分化明显

民营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中,2019年总资产超千亿元的民营银行只有微众、网商两家;微众、网商以及新网银行三家的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净利润之和占到14家民营银行净利润之和的80%,其他银行的营业收入大多在10亿元以下,净利润均低于5亿元。具体来讲,2019年,在所有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位列第一,分别为148.7亿元和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和60%;网商银行位列第二名,营业收入达66.28亿元,净利润达12.56亿元,其营业收入对比2018年仅增长了5%,但净利润增长率却高达87%;部分银行因2018年的基数低使得2019年同比增速巨大(见图3-1、图3-2、图3-3)。

从扩大资产转向增加负债

民营银行完成快速资金投放之后,近期开始转向对资金来源的争夺,通过扩大负债进一步加大经营杠杆,先后开发出了“智能存款”“拼团存款”等吸储方式。

根据2019年年报,各家民营银行的负债结构出现调整,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大大提升。2019年末,微众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2363亿元,较年初增长53%,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接近86%;网商银行的负债中存款余额为788亿元,占比61%,同业负债持续下降;新网银行的存款在负债结构中的占比从41%上升至67%;其他民营银行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扩张和同业负债下降。然而,“智能存款”等产品涉嫌变相高息揽储,随着政策的收紧,这类产品未来可能会限量限价,民营银行的吸存压力将加大。

客户基数、互联网流量是核心竞争力

民营银行服务的长尾客群,贷款获得率低,但数量极其庞大。凭借其线上优势,特别是微众、网商分别通过微信、阿里平台渠道,可以触达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不到的巨量信贷“白户”。

2019年末,微众银行服务的个人客户突破2亿人,法人客户达90万家,管理贷款和资产的余额均突破4400亿元;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客户2087万户,户均余额3.1万元;新网银行累计服务3100万客户,放贷余额超3900亿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使得线上化成为常态,这对于依赖线上渠道拓展业务的民营银行是一大利好,客群数量还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风控能力或将迎来考验

民营银行成立初期,主要工作在于抓住优质资产、快速扩表,下一阶段经营的关键则是控制好存量风险。

一方面,民营银行不良资产可能逐渐暴露。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民营银行总计不良贷款达4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9%。从静态看,当前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银行;但是从动态看,其不良率有上升趋势。民营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不良贷款尚处在暴露过程中(见图4)。

另一方面,规模扩张即将受监管限制,缺少增量覆盖,存量风险影响更大。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在成立初期高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但随着扩表进程不断降低。2019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5.15%,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如果没有资本补充,未来资本扩张的能力将受到限制(见图5)。

民营银行的盈利模式及特点

民营银行的主业是经营信贷,盈利主要来自息差,这与传统银行并无差异。但由于股东特性,该类银行体制灵活、有从事创新业务的便利等优势,经营特色鲜明。

依靠股东优势展业

专注线上,利用股东渠道触达客户。典型案例包括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股东腾讯拥有庞大的生态体系,包括社交、支付等产品及合作伙伴的生态体系覆盖了近98%的网民,都是微众银行的潜在服务对象。网商银行则是利用阿里巴巴的生态场景,可以将客户群体从淘宝的“网商”(淘宝商户)逐渐扩散到“码商”(线下摊贩),甚至到农户。

聚焦供应链金融,服务股东所属行业上下游企业。这类模式的关键在于实现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典型银行包括温州民商银行和华通银行,其中,温州民商银行与奥康、森马等股东企业展开合作,推出有地方特色的“旺商贷”“商人贷”,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ERP系统的对接,整合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简化操作手续,提高风控能力;由永辉超市成立的华通银行,充分发挥了供应链资源优势,满足超市、供应商、消费者的资金需求。

探索区域投行等新型业务模式。例如,中关村银行立足中关村的科技创业企业,目标是“建设成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第一选择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经营模式是通过向早期创业企业发放贷款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并通过协议锁定企业的部分认股权或期权,在未来获利。

寻求流量与资金的互补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往往采用联合贷款来分散风险。其中,一些金融机构负责部分或全部出资(资金方),另一些拥有流量的金融机构(流量方)负责部分或全部的获客、授信、风控、催收工作,联合发放贷款。例如,微众银行是典型的流量方,其已经与超过50家银行达成联合放贷合作协议;据《互金商业评论》2019年9月底的统计,上海银行和天津银行已为微众银行“微粒贷”提供超过1000亿元的贷款;新网银行缺乏丰富的场景与流量,主要作为资金方,为众多贷款平台提供资金,各个贷款平台则为新网银行提供流量,滴滴打车的“滴水贷”、陆金所的“陆金贷”等的部分客户实际上申请的是新网银行的“好人贷”产品,其他流量合作方还包括蚂蚁的借呗、银联、拉卡拉、美团小贷等借贷平台。

注重智能风控与金融创新

智能风控在民营银行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微众银行利用生态内的交易数据、社交数据等构建“白名单”,向“白名单”内客户开放贷款产品并进行智能风控信审;网商银行依托阿里小贷风控体系“水文模型”,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进行预判和风控。

受“一行一店”的限制,民营银行面临吸存难题。以往同业负债是民营银行扩表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且成本较高。众多民营银行开发出了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产品,俗称“智能存款”,一度成为民营银行的吸储利器。如微众银行2018年9月推出的“智能存款+”为1~5年期定期存款,在到期之前投资者可以随时提前支取,取出的本金及利息可以实时到账,同时靠档结息,其利息远高于一般的定期存款产品提前取出所获的活期利息。

智能存款类产品违反行业自律对存款的管理,且存在流动性风险。2020年初,央行正式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的存款“创新”产品。

产品聚焦小微金融

民营银行产品聚焦于小微信贷,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提供面向个人的互联网小额信贷,贷款额在500元至20万元,日利率为0.045%~0.05%(折合年化约16%~18%),能够实现从申请、审批到放款的全流程的线上运营。其最大特点就是便捷的客户体验——无需提供各项资料,只需一键点击,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从贷款申请到放款的全部流程。截至2019年末,微粒贷的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2800万授信客户中约8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

网商银行则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网商贷”,可用支付宝账户快速申请,根据企业经营数据自动审核,快速到账。网商贷的日利率一般为0.03%~0.06%(折合年化约11%~22%),信用极佳的商户能够获得低于0.02%的日利率,最高可借贷100万元。

对传统银行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一些民营银行形成了“全面在线化、数字化获客及展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轻量化”的运营特点,其强大的线上金融服务能力,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关注民营银行的各项实践,有利于深入思考数字化转型,优化和提升竞争力。

适应场景金融,融入商业生态圈

互联网条件下,客户不需要频繁去银行物理网点办理业务,金融服务打破了物理网点的空间限制。通过网页、手机App、各类API接口,金融服务走向了各种应用场景。场景金融把过去独立的金融服务分散地嵌入到一个个生活应用场景中,当客户在生活中需要金融时,它刚好就在那里。例如,网购时客户几分钟内即可办理“微粒贷”等信用消费,时效和便利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信用卡。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线上化,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客户需求端的规模经济,各类组织围绕平台上的需求组成了供给生态圈。“网商贷”正是抓住了商业生态中的供应链金融实现了发展。因此,信息时代,客户加速触“网”,银行必须做出改变。在股东的助力和推动下,能够适应场景金融、融入商业生态圈的民营银行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传统银行也应尽早适应这种趋势。

实施数字化转型,积极尝试新技术

传统商业银行拥有几十年的信息化基础,但是与民营互联网银行特别是头部机构相比,利用大數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足,普遍尚未真正形成依靠数据和技术驱动业务的创新服务模式和具备竞争优势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未来可尝试和强化领先技术的应用,提供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首先,要加强对新兴技术发展合力的科学研判,加强技术建设的整体规划,避免资源投入分散。其次,要重视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和驾驭能力。最后,要加强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对业务的赋能。

建立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机制

传统商业银行要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组织机制,促进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民营互联网银行建立了与互联网服务相适应的架构和体系,能够将企业的战略和能力、业务和技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协同的整体。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建立更加灵活的企业架构和体制机制,以支持数字化转型。一是尝试建立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打破部门管理为主的组织障碍,以适应互联网高效迭代的特性,形成综合化能力来推进各项任务,更加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二是优化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适应互联网客户和业务的风险政策、风险流程、风险模型、风险技术。三是提升技术人才占比,转变工作机制,让技术人员收益与业务条线、产品收益逐渐挂钩,构建以产品为中心的金融科技研发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

与民营银行开展有效合作

传统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在服务客群与服务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合作共赢空间。未来,传统商业银行可积极拓展与民营银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践行开放共享的生态圈商业理念。其一,在重要技术方面加强合作。传统银行可与民营银行共同开发和落地技术应用项目,拓展应用领域,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客户体验。其二,在数据和场景方面加大合作。部分民营互联网银行依托股东资源和科技能力,具有触达海量小微企业和C端用户的场景及数据优势,这些场景和数据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场景和金融数据形成了互补。其三,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大合作。众多民营银行及其股东的数字化能力较强、对产业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使得它们更了解相关产业的金融需求,传统银行则在金融创新上更具优势,实现数字化、产业化与金融创新三位一体,更容易推动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

猜你喜欢

微众网商客户
网商银行升级,将逐步暂停支付宝提现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微众银行和港科大成立首个粤港合作银行业联合实验室
机会
微众银行总算能松口气了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
网上生意 成功者仅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