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艺术课程师资构建与评价探讨*

2020-09-22宋廷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摘   要   目前中小学校探索和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正成为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命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均按照学科目标确定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目标的制定是在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基础上的提高和升级,也是教改的必然趋势。在当前课程改革关键时期,尤其是中、高考改革的关键时期,艺术课程作为高中阶段新开设课程,在课程怎样开展、师资怎样构建、学业评价如何改进等方面都需要积极探讨,才能使教改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艺术课程  核心素养  师资评价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共同追求,我国也一直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1952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在小学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1],后来在中小学全面教育中又加入劳动而概括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和构建始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教育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以林崇德为首的专家组把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概括为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2],这个成果就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每一门学科都要制定学科核心素养,这既是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课程中,也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及实践要求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在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课程[3],因此在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颁布中,《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和新增加的三门外语一样[4],都是在没有实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他普通高中课程在2003年制定的课程标准都标注实验稿,至2017年年底实验稿已执行14年时间,期间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加之课程改革及与国际社会同步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2017年底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全部统一为以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下的课程纲要,并且每一门课程都界定了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教材编写、课程执行、教育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可以从艺术、音乐和美术课程中任选一门,学分为6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各门课程的必修学分基本分为三个档次:8分及以上课程——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6分课程——外语、思政、物理、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4分课程——历史、地理、化学、生物[4]。单从必修课学分看,艺术类课程处于中间,但普通高中学段必修课总学分为88分,距离高中学业总学分144分还差56分,这个学分可以从选择性必修学分中至少修42学分,选修学分中至少修14学分。艺术类课程的选择性必修学分可选0~18分,选修学分为0~4分,具有较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艺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关联又各不相同,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方面看,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3],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5],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6]。单从课程的核心素养数量上看,三门课程并不统一;但具体来看,三门课程都涉及到文化理解,在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美感表达方面都有要求。同时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中艺术课程可以与美术或音乐互换,在三门艺术课程中只需要开设一门,这对于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来说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对于边远穷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还是巨大挑战。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时间长,有基础,但艺术课程是新课程,在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高中时段没有相关教育教学,因此对于在新时期新条件下要开设好艺术课程并且实现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还需要不断探讨与研究。

2.艺术课程的实践要求

艺术课程的实践要求都比较高而且具体,指向性明确。新开设的艺术课程在理论要求上更高,知识面更宽。其必修课涉及三大板块,包含了文史哲美科技诸门学科诸多领域,因此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构建其宏观视角会有基础性作用和关键性功能。这三大板块的内容理论性高,实践性也包含其中,在师生共同完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划,又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资源和电子、网络资源为课程服务。实践性主要是体现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包括资料收集整理与归納、案例选择分析与总结、实训模仿与构造、知识迁移与拓展等。必修课程的理论性较高,实践性分布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既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比较宽广的视野,也需要在过程中形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探美求美过程中发挥动手能力。

艺术课程实践操作较强的是选择性必修模块:美术创意实践、音乐情境表演、舞蹈创编与表演、戏剧创编与表演、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这五个模块都明确限定为“实践”或“表演”,可见选择性必修课程对于实践操作与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艺术课程的师资构建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对课程实施提出条件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强经费保障,其中在硬件建设方面专门提到包含艺术、技术、保健等课程需要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3]。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也是教改的主力军,艺术课程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逐步完善。

1.利用既有师资协同合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艺术课程都是以美育为基础的课程,在构建艺术课程中以原有的美术、音乐课程为基础,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以美术和音乐教师为主体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学团队。

艺术必修课程重点在于文化知识和理论,需要知识面较为宽广的教师授课,美学、历史和语文老师在这一方面有优势,但他们在具体的艺术素质方面不够专业,因此研究理论为主的老师执教艺术必修课程有难度,这就需要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协同合作。课标附录2中的五个案例有四个是必修课程模块内容,一个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这些案例主要是给新开设的课程示范,提示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执行的路径和规范。艺术课程必修课程模块中涉及文化、生活、社会与科技等,内容全面,在课程执行中除了文科教师还需要其他学科老师的支持。

艺术课程中选择性模块的内容涉及艺术学门类下属几乎全部的二级学科,这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是没有过的,在近几年的教改中出现的频次也不高,对于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这一模块的执行有一定难度。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了校内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影视剧院团、广播电视台站、文联及各艺术分支团体协会学会等。只有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好,艺术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才能开展得有高度有效果。

2.努力完善所需师资培育

从我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师资合格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并且取得资格证书的合格教师。对于艺术课程教师来说,以前很少有单独引进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较多而在普通高中开设较少,教师数量偏少的同时对于艺术类教师职称的评定也相应不够成熟完善。当前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艺术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就需要从师资力量的构建方面着手。

基础教育阶段引进专业背景的合格教师是解决师资最根本的途径,专业合格的师资和不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各种培训,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所需。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也有具体要求:“根据课程实施需要,调整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特别要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支持学校聘用具有专业特长的兼职教师。”“结合实际,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机制。”[4]参与培训和研修的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改中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三、艺术课程的评价

艺术类课程的评价不同于其他课程,量化分数的使用频次相对较少,而使用等级、质性、过程性评价较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对评价提出了总的要求: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范考试评价要求[4],明确了在评价中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分等级进行评价。普通高中艺术类课程艺术、美术、音乐都在评价方式中强调多种方式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和使用学习成长档案袋等方式。

1.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艺术课程与具体的艺术品种相关,其结果大多要求实践实训,因此在具体评价方式上要求注重过程、方式多元、注重实践环节和使用档案袋等。在课标中对具体的评价方式要求:侧重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运用艺术学习档案袋评价、关注实践性评价[3]。

传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量化的分数比较敏感,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在量化分数方面已有较大改观,但目前我国的高考还是选拔考试,并不是阶段性的考核或检查;我国各级各类的教育因教育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度等因素而导致的选拔或变相选拔考试依然存在,因此量化的分数考试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还是唯一方式。

艺术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参与意识,首先是培养兴趣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凝聚学生的热情,激发参与意识,在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和共同担当。艺术课程采取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师的评价只是其中一部分。运用艺术档案袋评价是近年来教改中运用较多的方式,档案袋内容较为丰富,包含评价甚至包括老師给评定的分数。艺术课程的实践性评价比起美术和音乐要求低一些,这与其核心素养的不同有关,但也要求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2.艺术课程评价的结果使用和档案去向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主要用于核定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修习表现,并且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设定了具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核心素养要求。艺术课程的评价也就是要达到艺术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艺术课程所设定的四个具体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除了艺术类三门课程使用记录袋或档案袋,其他一些课程也建议使用档案袋,那么根据课程要求不同,档案袋的资料数量也有差别,其最终去向也需要研究与探讨。高中阶段的个人档案是学生的重要档案资料,有的甚至会伴随其一生,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这些课程档案袋的使用和销毁流程。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作为新的课程,既有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铺垫,又有美术、音乐等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参考,相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发展会比较顺利。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和师资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但作为紧跟时代发展的促进美育的一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该努力开好这门课程。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完善也要持续跟进,正如中国核心素养研制首席专家林崇德所说:核心素养研究是一个需要循环论证的持续过程[7],包含艺术课程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和完善也需要循环论证和持续研究。在教科研工作中,高中阶段新开设的艺术课程在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和高中阶段已有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别课程的基础上一定会有可喜收获。

参考文献

[1] 胡定荣.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核心素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

[2]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 林崇德.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作者:宋廷位(1969-),男,四川阆中人,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潍坊民俗舞蹈在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开发利用
浅谈小学艺术课程对儿童价值取向的影响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