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进资源的类型、需求分析与利用方式*
2020-09-22高鹏
摘 要 学校改进作为促进中小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持续过程,需要充分的资源为其注入持久的动力。学校改进资源类型丰富,从基础性资源、发展性资源和衍生性资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各个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支持学校改进。不同的学校对改进资源有不同的需求,资源需求的目标分析包括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三个层次,需求目标要与学校改进的战略相匹配;资源需求的条件分析包括对学校的基础配置、组织结构、人文环境等情况的把握,要根据现有条件进行相应的资源建设。只有全方位、多维度地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学校改进的资源需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优化资源配置的路径,建构资源整合体系,切实为学校改进保驾护航。
关键词 学校改进 资源 需求分析 优化配置
学校是一个消耗稀缺性资源的组织,社会资本论认为,“组织发展是维持既有资源和获得额外资源的过程”[1]。学校改进作为进行教育变革、促进中小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充分的资源为其注入持久的动力。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学习条件和其他相关条件,最终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2]。学校持续的改进需要各种必要的保障条件,包括学校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各类资源。不同的资源环境影响着学校改进的效果,学校所拥有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制约着学校改进的自由度,决定着学校改进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如何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学校改进,仍需不断地探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学校改进资源分析,是实现资源价值优化、提高学校改进实效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学校改进资源的类型分析
资源起源于物质形式,是可以被人们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下,实体性资源体现为一种生产关系时就具有了特有的社会属性。我们对资源的理解要从实体性转向关系性,在资源要素关系的互动中,资源从一般意义上的有用之物转化为具有内在价值的社会资本[3]。学校资源类型丰富,对学校资源的认识可以有多样化的视角。万物皆有结构,结构中的要素形成一定的关系,并产生特定的功能。从社会系统运行的角度看,资源结构是资源各要素的构成关系,资源各要素以特殊的联结方式进行互动,其功能通过结构产生。以资源系统要素关系的互动为基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三维九要素”资源结构[4],将我国中小学学校改进资源划分为基础性资源、发展性资源、衍生性资源三个维度,对应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学术资源,观念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九个要素。
1.学校改进的基础性资源
学校改进的基础性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在学校改进中提供智慧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人,主要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内部人力资源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等,其中校长、教师是参与学校改进的主要群体。外部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行政官员、教育专家、研究者、家长、校友、社区人员等。人力资源具有能动建构性、可激发性和发展性,始终处在学校改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地位。学校改进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空间中的固定要素和非固定要素。固定要素就是学校里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变的物质,包括建设物及其相关部分,如教学楼、办公楼、活动中心、图书室等。非固定要素是学校里能够被调整、处在不断变动中的要素。包括建筑物的装饰、教室里的桌椅设备、学生的校服、宣传栏的标语等等,是人和物相互作用的丰富表现[5]。学校改进的财力资源是用于学校改进各项收支的货币表现,包括学校改进所涉及到的基建费、公务费、专家费、教职工奖金等等。
2.学校改进的发展性资源
学校改进的发展性资源主要包括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学术资源。政府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为学校改进的所有阶段提供指导和帮助,主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权力的赋予、财政的投入等方式向中小学校供给改进资源。社会资源是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种关系资源,包括研究院所、高校、教育中介组织、企业、金融机构、博物馆、实习基地等社会组织为中小学校提供的各种支持性资源。这种关系資源常以信任、互惠、合作的形式表现,学校的持续改进须要积极地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共享资源。学术资源包括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有关于教与学的各种资源成果,包括教材、课件、试题、参考材料等教学资源,以及关于学校改进的各类科研成果,给改进带来理论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学校改进实践蕴育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同时也需要学术资源为改进实践供给养分。
3.学校改进的衍生性资源
学校改进的衍生性资源主要包括观念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观念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观念资源是在学校改进过程中产生的改进价值观、改进理念、改进目标等。观念资源能够使改进主体拓展和建构科学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改进意识,从而提高学校改进行为的效率。信息反映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信息资源是学校收集到的经过加工、整理,用于学校改进的各类信息的总和。信息资源存在于学校改进各要素的多向互动中,以文本、声音、图像、数据等形式为媒介,通过信息传递协调改进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成为学校改进运行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文化资源是被创造出来的精神实体,校内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校训、校风,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以及学校改进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外文化资源是当地可被利用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集合,将其引入学校改进,能够拓宽改进的渠道,丰富改进的内容。
三个类型的资源构成学校改进资源的三大支柱,它们之间并不孤立,各个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关系网络结构,共同支持学校改进。基础性资源是学校改进开展的前提性条件,为改进提供必需的基本资源,具有基础性地位;发展性资源构成了学校改进的关系性战略,为促进学校改进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具有指导、调节、提升等作用;衍生性资源是在基础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为学校改进的顺利进行营造和谐、向上、团结的人文环境,是改进的内在支撑力量。
二、学校改进资源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学校改进资源建设的动力。资源建设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引进和使用,在复杂的学校改进系统中,既需要接受学校现有的资源状况,让有限的资源发挥组合效应产生更大的价值;也需要不断地拓展资源,把资源投入到學校改进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还要意识到资源的边界,在引进资源的同时进行权衡和取舍,避免资源使用的无度和无效。因此,对学校改进资源的需求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目标分析,即学校改进需要资源干什么,是资源需求与学校改进的战略关系;另一方面是条件分析,即学校改进哪里需要资源,是对学校改进现有资源条件的分析,掌握现状才能知道还需求什么。
1.资源需求的目标分析
不同的学校对改进资源有不同的需求,资源需求的目标要结合学校特点。学校改进对资源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发展需求、价值需求。
第一层次,基本需求是学校改进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体现为对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改进资源的刚性需求,是学校改进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硬件资源。对于薄弱学校的改进来说,要充分考虑其基本需求,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来促进学校发展;对于优质学校的改进来说,在基本资源正常运转的保障下,不断地优化资源以提升改进效能。
第二层次,发展需求是为了推进学校改进所需要的理解、认同、支持、指导、帮助等。需要中小学校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与教育行政、合作伙伴、教育专家、家长、社区等多方改进参与者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改进资源。
第三层次,价值需求是资源需求的价值目标,学校改进最终所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全体师生在改进中共同发展是资源建设的逻辑起点;维护改进主体的共同利益,平等、互益、和谐是获取资源的价值标准;资源需求是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资源需求的条件分析
资源需求的条件分析是对现有学校资源状况进行广泛的调研,确定还需要什么,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资源建设。学校的现有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基础配置情况、组织结构情况、人文环境情况等方面。
第一,基础配置分析,要对学校的人、财、物等基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人员结构,分析师资队伍的数量、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比例以及师生比,并进行教学能力水平的评估;了解教师的工作负担情况、工资水平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学科紧缺以及师资流失等情况。同时也要清楚学校财产物资等的配置状况,对学校的基建、教学设施的配备等资产情况进行评估,合理制定物资采购及引资计划;对学校经费收支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注重开源节流。
第二,组织结构分析,要对学校组织结构整体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学校的组织结构决定着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部门设置、职责分工、信息流通都依赖于组织结构。现代化管理使学校组织结构由科层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变,各个部门只有互补互通、资源共享才能形成良性的改进运作。学校组织中教代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等,在体现民主、发挥资源作用的同时,也是了解各方改进主体需求的重要渠道。
第三,人文环境分析,要对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进行评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全体教职工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包括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理念目标、心理期望等,它渗透在学校改进的各个活动中,影响着学校的改进行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可以使学校改进获取认同和支持。
三、学校改进资源的利用方式
获取充分的学校改进资源需要全方位、多维度地探索与实践。从横向上看,学校改进资源建设包括了对基础性资源、发展性资源、衍生性资源等多类型资源的优化组合;从纵向上看,资源建设包括了对资源的分析、开发,到对资源的统筹配置、协调使用等多个相互联接的环节。只有积极地探索资源建设的方法体系,才能突破资源瓶颈,切实地为学校改进保驾护航。
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资源观是人们对资源的根本看法。资源观的形成是人与环境互构的过程,存在着个体差异。具体的学校改进情境和改进要素间的关系也影响着资源观的形成,学校改进主体在改进活动中能动地开发资源,其资源观也会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地扩展[6]。对学校改进资源理念的认知决定着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资源观统摄着整个学校改进资源的建设。要扩大对资源的认识范围,主动地开发资源、辩证地看待资源,形成多元、动态、主动、辩证的资源观。
从学校改进资源的类型分析可以看出,有丰富多彩的改进资源可供挖掘,要把视野放长、放远,投向整个社会乃至全球更大的范围;或者把眼光进一步聚焦,瞄准学校空间内的一个观念、一个建筑,甚至更微观的领域,在以前可能忽视的地方敏锐地挖掘资源。这就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源观。资源天然具有流动性和积聚效应,不能只关注那些静态的、显性的资源。资源可以在学校改进中动态生成,使有限的资源具有无限的可能。在学校改进主体的多向互动中要实现资源的动态平衡。不能单纯等待政府配给资源,学校要有积极主动争取资源的意识。优势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为学校改进拓展资源。同时,还应认识到资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体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上:教育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受国家经济水平、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资源也会不断增加,在人们有效循环的开发中资源表现出了无限性。所以学校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资源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上:狭隘的资源观往往只看重资源的“量”,而忽视了资源的“质”,辩证的资源观既要追求资源量的扩展,更要重视优质资源的利用率。要让有限的学校改进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用联系的、变化的、辩证的眼光对待资源,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果敢地寻求突破与创新。另外,学校改进资源观还要有教育指向,始终把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资源获取和使用的标准。
2.优化资源配置的路径
选择什么样的资源配置路径,是决定学校改进系统中各利益主体形成耦合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社会运行的过程。我国有學者认为,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有三种路径:权力授予、市场交换、关系网络。权力授予方式是由国家行政权力及其制度安排来配置社会资源;市场交换方式是依据商品交换规律及其市场规则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关系网络方式是借助特殊的社会关系机制使社会成员获取资源的方式[7]。中小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存在着双重路径:权力授予和关系网络。
通过科学的权力授予,让资源在学校改进的不同层次、环节中合理分配。政府要对中小学校简政放权,增强学校对各类资源的支配权,通过政策引领和宏观指导为学校改进资源的配置创造条件,提供行动纲领。资源的多少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分工决定。权力是履行职责的保障,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须要授予不同的权力,以获取相应的资源。权力的授予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程序的正当性。
通过建立学校改进关系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的一头系着资源,资源嵌套在关系网络中。资源配置依赖于各主体所拥有资源的异质性和所建立的稳定网络。相关利益主体在学校改进中的聚集,可以形成体系健全、相互支持、充满活力的关系网络[8]。以各改进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动态分配、灵活调度,在交互共享中完成学校改进各个环节上资源的有效布局,寻求最优的资源配置平衡。稳定的关系网络不仅能完成资源的交互与价值的实现,还能形成有序的资源配置规则,使学校改进资源在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中流转和增值。
3.建构资源整合体系
学校改进资源整合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体系,包括精心策划、确定内容、探索方式、形成长效机制等多个方面。第一,根据资源需求分析进行资源整合的精心策划。学校要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分析和选择,结合学校改进的战略定位,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地整体规划资源整合方案。第二,确定资源整合的层次和内容。资源整合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水平和内容,主要有操作层次的整合,是对资源的简单使用,在激活资源的过程中完成一些常规性的改进任务;协调层次的整合,涉及多方资源主体,通过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配合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战略层的整合,是资源主体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战略体系,从而在改进中取得战略性的协同效应。学校改进资源整合包括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的内容包括物资整合、技术整合、知识整合、信息整合等等。第三,探索和拓展资源整合的方式。资源整合可以以共建方式、资源交换等方式来进行。共建方式,是指平等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协议等形式共同参与学校改进,以专业的互补、层次的衔接、资源的共享等来承担学校改进的责任、获取相应的利益。共建方式包括校校共建、学校—企业共建、学校—政府共建等;资源交换的方式,是指依据现实需求,通过资源主体的协商基于某一具体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彼此资源互换、利益共享,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场地等等。第四,制定资源整合的管理规范,形成整合的长效机制。资源整合在操作上需要有基本的准则和依据,以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与交流。规范的制定有利于资源主体间的组织协调,促进资源整合的有序化、正常化、规范化。可以按照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效率与公平兼顾、规模与效益结合、现实与长远兼顾等原则形成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学校要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建构一个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配合的资源整合体系,以实现学校改进的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蕾,孟繁华.基础教育集团共生网络的动作机理与类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11).
[2] 霍普金斯,爱恩思科,威斯特.变革时代的学校改进[M].孙柏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
[3] 周进,吴文刚.高等学校资源转化:意义、内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08).
[4]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J].高等研究,2014(12).
[5] 高鹏,和学新.空间新认知与学校改进[J].上海教育科研,2018(01).
[6] 解瑞红.校长新资源观与薄弱学校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5(08).
[7] 庄西真.科层制和关系网络:学校中权力与资源的配置[J].当代教育科学,2005(08).
[8] 白雪飞,杜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与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06).
[作者:高鹏(1979-),女,河南商丘人,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