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0-09-22董漂漂杨佳晨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

董漂漂 杨佳晨

摘要:本文以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幼儿教育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之后重点针对具体的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品性养成

一、引言

幼儿教育是个体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会对幼儿的后期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而将传统文化积极融合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的品性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则针对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教学展开讨论。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个体的初级成长阶段中,其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总的来看,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认知范围相对较窄,在幼儿教育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在提升其知识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品性。比如帮助幼儿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学会明辨是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幼儿教育中,随着幼儿所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加,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增加幼儿的文化素养,这无疑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

在幼儿品性养成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成才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观教育中,进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性养成教育中的融合效果。具体而言,成才观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树立起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幼儿正确面对生命中的不同境遇,正确看待各种情况,并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融入到所处的环境中,道德观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各项目教育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则有助于各项目教育成效的提升。例如,在成才观教育中,借助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使幼儿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很多人的价值观会被扭曲,利用传统文化,使幼儿真正认识到,不论身处何种社会环境,都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利忘义,不能生活在扭曲的世界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道德观教育中,能够帮助幼儿培养其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幼儿品性养成教育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为其安排的教育活动中。比如,幼儿园可以组织“我是知书达理好孩子”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游戏,使幼儿从小对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活动中引导孩子说“谢谢、对不起、您、请”等敬语,并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品性。又如,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阅读”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阅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亲子阅读小游戏,帮助孩子获得阅读方面的成就感,并鼓励其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者对于幼儿良好品性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幼儿园可以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为幼儿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讲述我国古代爱国名将的故事,以此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并结合近期疫情防控中白衣天使赶赴前线的故事,不断提升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通过这一活动使幼儿认识到,我们作为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危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教育引导,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性。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实际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这一方面的教育经常会被忽略,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家庭教育的实际作用。例如,在孝道教育中,家长要通过身体力行,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百善孝为先”,所以孝道教育是传统文化视角下培养幼儿良好品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家长要通过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能够尽全力去赡养家中的老人,力所能及的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晚年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从小培养孩子的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孝道文化表现出逐步被人遗忘的迹象,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很多年轻人不具备孝道精神,因此表现出不赡养父母的恶劣行为,在很多人看来,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理所应当,但是将父母的赡养却当成一种负担,此类情况的出现,也是我国社会畸形发展的一种表现。而家长则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将这一观念付诸实施,让孩子认识到,赡养父母是自己的责任,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主动担起这一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理念,并不断提升幼儿品性。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正确的沟通,通过沟通来改变孩子错误认识,而且,家长要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不能够让孩子出现盛气凌人的压抑感,家长不能够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能够用训导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而是要通过建立平等沟通氛围,在沟通中完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品性养成”课程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性,幼儿教师要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从多个层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进而不断提升幼儿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影.有效把握自由活动 促进幼儿终身发展——幼儿园开展自由活动的现状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8(18).

[2]张淑燕.如何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以幼儿社会学科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

[3]陶慧.节日促成长,欢乐你我他——浅谈节日主题活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