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9-22李春
摘要: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隔代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注重协调祖辈和父辈的位置和职责,有机结合祖辈的实践经验和父辈的理论知识,强化对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建立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努力解决隔代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概念界定
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隔代教育”应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二、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隔代教育的研究对象看
对隔代教育的效果主要认为隔代教育弊大于利。由于祖辈自身存在不足以及教育不当,他们给孙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在学习上,厌学、成绩不理想;在人格方面,性格内向,个人主义严重,有不良感情偏好;行为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自由散漫,缺少最起码的礼貌素养,依赖性强;
在智力方面,“隔代教育”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死板,接受新知识慢,反应也不灵敏。
在饮食方面,祖辈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讲究营养平衡。
(二)从隔代教育者的状况看
首先,祖辈和父辈往往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问题丛生,社会震荡加剧。
其次,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致不堪重负。
(三)从隔代教育的效果看
1.教育观念上,重养不重育
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约束不足,溺爱有余,严格不足。包办有余,训练不足。喂养有余,引导不足。
2.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肤浅不科学
祖辈由于生在农村,知识较少,素质较低,许多人对孙辈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旧的教育观念影响。如“树大自然直”“教育小孩是学校的事”,所以教育方法不仅简单肤浅,也不科學。
3.在家庭文化上,重物质不重精神
对孙辈幼时物质欲望的放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攀比思想的影响,只会使他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虚荣心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忽视精神世界的开启。
4.在教育方式上,重静不重动
从中国文化传统上说,中国人重静不重动,中国人最欣赏的是稳重、沉着。祖辈教育孙辈时就特爱静的方式。一是担心安全,孩子跑快了怕跌倒,爬树怕摔伤。二是祖辈认为孩子应当安静、听话、有礼貌,这是好孩子。三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对体力活动,特别是危险性的户外锻炼较少有兴趣,不准孩子干这干那,更不放心孩子结伴出游。
三、隔代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对祖辈教养人的问题所提出的策略
隔代教育已成为客观存在的家庭教养方式,关键是考虑如何提高祖辈家长的教育能力。我们认为对祖辈教育能力的提高可以依托学校、社区开展。
1.举办祖辈家长学校
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把祖辈们请到学校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
2.祖辈家长转变观念
老人要把养育的态度从单纯的“疼”转化为“教”,做到疼爱但不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满足有限,帮忙有忌,适当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3.父辈与祖辈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态度不一致是家庭教育的忌讳,因此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年轻的父母应该利用自己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尽最多地将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传达给下一代,使两代人的教育协调统一。
(二)对父辈家长提出的对策
1.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父母是孩子第一责任人,抚养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祖辈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家长自己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责任心,不可把对孩子的抚养权、教育权全交给老人,这样才能赢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动权。
2.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育人水平
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因此,一方面,年轻的父母应该多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老人要想做合格祖辈,带好孙辈,也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3.艺术地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隔代教育的家庭要特别注意艺术地处理家庭矛盾。年轻人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老人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即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年轻的父母也要特别注意窜说的方式;另一方面,老人也要给自己定好位,认识到自己在对孙辈的教育中所应负的责任,不能溺爱,要用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但别用旧习惯,不良习性影响孩子。
总之,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视隔代教育为洪水猛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归咎于隔代教育,不能想方设法逃避隔代教育,而应该积极应对,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1).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7):121-122.
作者简介:李春(1988.03-)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晋中市,学历:本科,职称:初级,研究方向: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