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公共外交:以中国驻外使领馆为例
2020-09-22陆佳怡戴嘉慧
陆佳怡 戴嘉慧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2020年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创新研究会上,将“信息疫情”(infodemic)列入优先研究议题之中,指出了此次疫情中比疫情传播更快的虚假新闻的严重性。①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集中暴发时,不少国外主流媒体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将新冠肺炎病毒直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②暗示中国是病毒的发源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不实报道正是“信息疫情”的具体体现。
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就相关政策和目的,向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进行清晰、连续性说明或解释,从而赢取信任和信心”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功能之一,③“信息疫情”构成了在严重缺乏确定性的当下探讨公共外交实践的新语境,作为最早面对疫情的中国更是如此。本文旨在“信息疫情”语境下,考察作为中国主要公共外交实践主体的驻外使领馆如何通过信息发布,释疑解惑、阐明立场和倡导理念,在对内面临抗疫、救助压力,对外面对误解、停航等压力的背景下,向驻在国及国际社会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一、“信息疫情”语境下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共外交方式、地理分布与核心议题
为了能够较全面地勾勒“信息疫情”语境下中国驻外使领馆以信息发布形式开展的公共外交实践,笔者在中国外交部网站的“外交之声”栏目中,自1月31日至3月31日共搜集到中国驻外大使发表有关“新冠肺炎”的讲话稿25篇,中国驻外使领馆召开的专题记者会实录8篇,中国驻外大使接受采访的实录87篇。由此可见,面对此次疫情,中国驻外使领馆主要通过大使发表讲话、召开专题记者会和大使接受采访三种信息发布的方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见表1),120篇样本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总数为67个(见图1)。
为了能够从内容层面展现中国驻外使领馆如何向驻在国及国际社会说明或解释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笔者采用了ROST-NAT软件对三种公共外交活动的文本进行了词频、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在得到高频词与词频共现矩阵后,再使用Netdraw制作了相应的语义分析网络图(见图2)。
从图2可以发现,“疫情”和“中国”两个关键词的度中心度值最高,④这意味着“疫情”和“中国”是中国驻外使领馆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而且这两个词语还连接了其他重要的关键词节点,比如与“国际”“组织”“政府”“采取”“世界”“病毒”“卫生”“措施”“防控”等次重要的关键词节点连接,具体指向的是“中国政府”“世界卫生组织”“采取措施”等。
二、告知:信息发布与释疑
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国际舆论对武汉采取“隔离”“封城”等措施存有疑虑,中国驻欧盟和驻美国大使分别以接受驻在国媒体采访的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封城”措施,说明“这是严格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染链,有效防止传染病大面积扩散的重要举措”,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为了更广泛的全世界的利益”。
由于中国政府在抗疫過程中投入了大笔专项疫情防控资金,还要求大部分企业停产停工,使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对中国经济的波动可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的担忧成为了各国继疫病本身之外最关注的议题。基于此,中国驻荷兰、英国、马达加斯加等大使分别以发表讲话的方式,在承认疫情会对复工复产造成短期困难的情况下,强调中国政府将以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等方式恢复生产运营。一方面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政府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另一方面向外国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避免外资的大规模缩减。
三、态度:拒绝污名化和歧视,阐明立场
随着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外疫情日趋严重,有关新冠肺炎病毒源头的各种说法在国际舆论场甚嚣尘上,有些国家的政治人士将源头直指中国,对此中国驻外使领馆在相应场合予以了否定,有理有节地表达了态度与立场。比如,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接受美国AXIOS新闻网站和HBO电视网联合采访时,针对特朗普总统首次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在疾病命名方面是有规则的,就是要避免污名化,不予人病症与特定地理位置、人群甚至动物相关的印象。希望大家都能遵守世卫组织的规则。”⑤
在涉及疫情暴发期间海外中国公民遭受的一些歧视性待遇问题,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在接受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部分国家对中国疫情作出过激反应,采取过度应对措施,与世卫组织建议背道而驰。个别国家甚至将疫情‘政治化,借机蓄意抹黑攻击,幸灾乐祸,毫无人道主义可言。中方对此坚决反对。”⑥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对于因新冠肺炎病毒本身而造成的歧视的反对立场。
对于有些国家因为中国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旅行和贸易禁令等过度反应措施,中国驻北马其顿、多米尼加、欧盟使团等大使分别以发表讲话和接受采访的方式,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境内发生的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的在于考虑保护医疗条件较弱的国家,警醒他们加强防控措施,而不应成为部分国家采取相关歧视性禁令的由头。中国驻荷兰大使更是在接受采访时直指个别国家的过度反应,试图将其变成一个追求政治目的的工具。
自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起,有些国家试图在国际舆论场将病毒直称为“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将国际公众对病毒本身的恐慌情绪与中国这个国家联系起来,通过命名病毒来制造刻板印象,将病疫从一种身体疾病转化为一种道德批判,甚至成为一种政治压迫手段,⑦进而向中国政府施压。在此情境之下,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既否定了污名化,又表明了立场,从根本上揭露将疫情政治化的潜在目的。
四、倡导:国际合作与中国必胜
在一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时,除了向国际社会进行说明和解释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即通过向驻在国的媒体发布信息等,向驻在国公众和国际公众倡导某种政策或观点。⑧在此次“信息疫情”中,中国驻外使领馆除了针对国际舆论场的错误认知、污名化和过度反应进行说明和解释之外,还主动倡导国际合作与中国必胜的理念。
1.呼吁推进国际合作
从对三种公共外交活动文本的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分析可以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国际社会”是重要的关键词节点,在遵守世界卫生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开展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是中国政府的立足点,中国驻外使领馆在三种公共外交活动中都积极配合这一政策,呼吁按照《国际卫生条例》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推进国际合作。比如,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中国驻外使领馆特别强调尽管面临巨大的国内救助压力与国际舆论压力,“中国在短时间内甄别病原体,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共同进行疫苗和药物的研发”,⑨希望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面对其他国家对中国防控经验的渴求,中国政府以资金援助和医疗援助形式开展国际合作,中国驻外使领馆在各种场合主动介绍援助细节:中国政府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其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向意大利、日本、韩国、伊朗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援助数百万份防护服、口罩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医疗设备等,旨在表明尽管中国国内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但面对国际疫情形势的加剧,中国会继续与国际社会在药品、疫苗、检测试剂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呼吁世界各国一起寻找防控和救治的解决方案。
2.表达中国必胜的信念
很多驻外大使在发表讲话和接受采访时都频繁使用“战争”隐喻来表达抗疫的艰难与中国必胜的信念。隐喻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⑩本质上是通过直觉上可理解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始源域,体验那些模糊、难以理解的目标域。11对于新冠病毒及其危害性,人类知之甚少,很多驻外大使在讲话中,将这种未知的病毒比喻为战争对手,将抗击这一病毒的过程比喻为一场战争,旨在通过战争意象调动公众的多种感官与记忆联想,在唤起紧张、激动等情绪的同时,达到公众动员、共同抗疫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驻外大使的“战争”隐喻中,抗疫的主战场在中国,因此中国的疫情防控效果对世界疫情局势起关键性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与影响,一方面强调在这场英勇而艰难的斗争中,中国将毫无保留地迎战并战胜它,凸显中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表明正是在各国人民的声援下,中国将最终战胜疫情。这场胜利将不仅属于中国,也将属于世界,因为抗击传染病是一项全球行动。
可见,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过在公共外交文本中使用“战争”隐喻,将世人了解甚少的新冠病毒描述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战争对手,将抗击新冠病毒这一战争放大至整个国际社会层面,在强调中国身先示范作用和中国必胜信念的同时,再次呼吁唯有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综上,本文考察了自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至基本控制的整个过程中的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共外交活动,可以发现,三种主要的公共外交形式具有信息告知、阐明立场与倡导理念的特点,在信息真假难辨、各种观点相博弈的“信息疫情”环境中发挥了向国际社会说明或解释中国的抗疫政策和决心,从而赢取国际社会认同与信心的作用。可以说,此次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中国驻外使领馆迅速有效地开展地理分布广、信息发布量大的公共外交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基于中国方案的媒介化协商历史考察(1978-2017)”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JC860023 ]
「注释」
①https://www.bbc.co.uk/news/technology-51497800.
②https://www.voanews.com/science-health/coronavirus-outbreak/china-virustoll-nears-500-cases-found-cruise-ship.
③Jian Wang (2020).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age of pandemics, https://www. uscpublicdiplomacy.org/blog/public-diplomacy-age-pandemics.
④度中心度值指的是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相连的数值总和,在Netdraw中以度中心度值为节点大小进行绘制,可以直观地再现各个词语的重要程度与连接关系。
⑤https://www.fmprc.gov.cn/web/dszlsjt_673036/ds_673038/t1759562.shtml.
⑥https://www.fmprc.gov.cn/web/dszlsjt_673036/ds_673038/t1740722.shtml.
⑦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⑧Cull, N.J. Public diplomacy: Taxonomies and historie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 Vol.616,31-34.
⑨https://www.fmprc.gov.cn/web/dszlsjt_673036/ds_673038/t1738221.shtml
⑩喬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11Chilton, P. 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2004,51-52.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