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020-09-22孙宜学
孙宜学
在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擘画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梦,以不同凡响的国际视野,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博大胸怀,系统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回答了世界应向何处去,不同民族文化为何要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中国应如何融入世界这些决定着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的世界性难题。这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一个充满担当和使命情怀的中国方案,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历史使命感的世界延伸。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文化共同体为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梦”与“世界梦”同舟共济、和谐并进的基本保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世界,中国愿意付出真诚努力,承担大国责任,在推动世界协同发展道路上不让一个国家或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通俗易懂的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于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基础之上,是多样性文化协同支撑的人类新的生活理想形态。这就需要共建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的人类文化和谐共生体系。其中最基础、也最必要的工作就是秉承人类文化共同体理念,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世界文化生态体系。文化有强弱,脱胎有先后,发展有快慢,但无优劣之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都是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文化在坚持一律平等的基础上,都可以通过互鉴交流实现相互理解和认同。
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一”,并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生态体系的“多”,这就意味着每种文化在坚持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同时,还必须同时承认其他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否则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战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包容、平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化百花园,必须坚持推动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滋养、共同生长,世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姹紫嫣红的人间乐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具有向心力,有自己的心脏和灵魂,才真正有了生命。
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个不加过滤的大容器,其所依托的文化成分,应该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既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中国主导建构,我们就应该以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参照标准,而只有走出去与世界不同文化交流,我们才能进行相应的判断和选择,过滤掉已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为糟粕的文化成分,推动不同文化抛弃偏见,明理通心,寻求互解,深度融合,形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世界文化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培植出更适宜的土壤。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民族之根。它富含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实现道德理想的追求、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满腔热情,世界上一切关心人、关心世界的人都会喜爱中华文化。事实证明,中华优秀文化所体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生态观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血脉相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观,已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基础。
中华文化是以追求天下大同为己任的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古老文化之一,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综合体,“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②并在新时代形成了新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源。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且日益强大,说明了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创新启迪。中华文化历来以天下为己任,崇尚“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敦睦天下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和谐的理论基础。而中国多民族文化一统于华夏文明且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的经验传统,本身就是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中华沃土,梦播大同世界,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崭新理论形态。这一理论体系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永远追求世界和平、创造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共享世界和平。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优秀文化同时还可作为“引水”,不断与共建国家的文化精华产生对流和合流,“美美与共”,千人同心同力,万邦协和一致,共同推动世界进入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互为因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的命运至上,始于人,也终于人。文化孕育于人并孕育人,不同文化孕育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就有文化的差异。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才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价值体系。这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会是静态的,而是要在不断克服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走向相互理解和深度融合,使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地球村”。既然同为地球村居民,就要共同遵守村规村约,也即不同文化之间要消除误解和障碍,集思广益、共荣共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媒介,即文化交流。所以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助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是其目的之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③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化一体并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目标与手段。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手段,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助力和目标。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必要的软环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则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必要的方向性理论、阶段性目标和最高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要实现,而且要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就要形成一个有机生命体,这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必须从一开始就充分融合世界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孕育出一个既包含差异又和谐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体系,从而超越狭隘的民族文化局限性和差异,创造出一个人人向往并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世界。
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伟大工程中,世界各国本应精诚合作,但因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一些国家和政客出于各种自私狭隘的目的,舍本逐末,以偏见甚至谣言人为构筑起阻碍世界共同发展的一堵堵看不见的墙,不断变换花样污名化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受到种种误解。在这种困难情势下,中华文化更要积极发挥民心融通作用,不断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精炼传播内容,提升传播精准性,“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④只有不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世界价值,才能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国际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获得更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国家,更要注重融人才、融资源、融文化,集一切可集之人,聚一切可聚之力,用一切可用之机,全方位发力、精准对焦,一国一策,一地一策,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目的,使中华优秀文化逐渐融入所在国文化体系,成为所在国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走进世界,使中国智慧惠及全人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共同推动实现世界共荣
人类文明的共生共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世界上任何文明,如玛雅文明、希腊文明、华夏文明等,都是多种文明和谐共兴,共同主导的文明生态体系。
当前世界文化多元矛盾频发,强大起来的中国有责任、也有使命让世界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和发展经验,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利共生、和谐发展。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初心”“源动机”。但世界文化交流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必定是一个任重道远、危机重重的过程,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陷阱。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激烈。尤其是西方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不但冲击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阻滞了全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也导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的每一步都面临不可预知的巨大风险。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袒露心扉,以真诚换时间,以和谐化万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中国智慧主动消解西方文化的对抗性冲击,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过程,是在不同文化一律平等的前提下不同文化相互磨合、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文化之树共同为人类搭出的一片绿荫。始终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不但自身根基深厚、枝繁叶茂,而且可以发挥自身的融合能力,在与其他文化的不断相互适应共生中实现自我革新,推陈出新,协调各方共生共荣。“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⑤中华文化走出去,只是要以中国智慧助力世界文化和谐共进。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实现不同国家掌握独立命运基础上共享共同命运,坚持独立发展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保持自尊基础上实现相互尊重,畅享独行基础上合力拓路众行。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可以在各自掌握自己的命运、坚持独具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协同发展。因此,中国主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是要做其他国家、民族命运的主宰者、领导者,而是要推动世界不同国家独立发展,相互借力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国有边界,文明无界。人分种族,善心无别。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属于全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无论未来的世界如何发展,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明区块链结构会如何不断重组,生态系统如何不断动态调整,国际关系如何不断伸缩延展,但爱与和平永远是所有人,也是所有生物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不公平、非正义仍充斥全球的当今世界,人类更加期盼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打破人为的地理阻隔、心灵的栅栏,实现不同文明的无障碍流通,培育出胸怀世界并能服务世界、胸怀全人类并能服务全人类的世界公民,浇灌出人类共同的桃花源世界,完成人类共同的追求。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使世界众流汇成一流,而是疏通不同河流之间的阻隔,使全世界的河流彼此流通无碍、相互交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以一山俯瞰众山,而是要把山与山相连相通,使全世界的山彼此不再是阻隔,而是互为桥梁。这样的世界,民族文化走出了小桃花源,共同创造出世界文化大桃花源。这样的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肤色,越山无阻,跨海无碍,世界人民大团结大联合,人类命运相系、休戚与共。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新华网,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17-12/01/c_1122045658.htm,2017年12月1日。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年5月18日。
③习近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网,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1003.htm,2017年10月8日。
④習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1版。
⑤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