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的魔力
2020-09-22殷会荻
殷会荻
作文教学中,我有“下水”的习惯,就是在布置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下笔写一篇。在写之前,我会告诉学生:“老师也要写作文啦!”学生往往会很兴奋,写得也格外投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跟老师进行一场比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赛”往往更容易挑起他们的好胜心和特殊的兴趣——倒是没有人质疑我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有些不公平。
事实上,即使题目是我事先知道的,结果也常常一言难尽。有的时候,因为太想“与众不同”,写了几篇,都不满意,正应了“眼高手低”的老话;还有的时候,无论我怎么写,都不如有些学生的文字生动鲜活,只能怏怏认输。
总之,跟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让我更能看到一些学生可贵的能力,从而真心地肯定他们。因为,有些事情“你能做到,而老师做不到”。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多了些设身处地的理解:我懂得了为什么一些学生常常会关注不到题目中的关键词;懂得了为什么一些学生明明拥有很多鲜活的材料,下笔却常常往最“保险”但也最平庸的路上走;更懂得了一些学生明明心里有想法却不能用最准确的语句表达的苦恼……
懂得了,也就理解了,也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在上地去评判。
比如,对于一些学生最感苦恼的“无话可说”,我喜欢用跟他们聊天的方式来解决。因为在看似漫无目的的聊天中,学生会很放松,会很自然地说出很多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
一次,有个平时很乖的学生跟我讲起她小时候一直有的一个念头——离家出走。为什么呢?因为她从小是奶奶带的,回到妈妈身边之后,她仍然觉得最亲的人是奶奶,而妈妈是“陌生人”。跟一个“陌生人”朝夕共处让她不自在,所以想要逃离。当然,她没有离家出走,也没有跟妈妈讲过这种想法,因为妈妈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但是,她说:“将来,如果我自己有了小孩,我决不会丢给别人去带。在很小的孩子心里,妈妈的陪伴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不然在感情上一定会有遗憾的缺口。”
一个学生跟我说,他妈妈一直很爱美,他很小的时候跟妈妈出去逛商场,妈妈竟然因为贪看一支口红差點把他弄丢了。他到上海来读初中的时候,妈妈辞职来陪读。她努力学做菜,差点切掉手指头。有一次,妈妈要他陪着一起逛商场,他忙着复习功课就拒绝了。但是,后来发现妈妈的落寞,他还是主动提出一起出去。他说,看到妈妈灿烂的笑脸,心里很感慨:妈妈有自己的一个世界,但是为了儿子,她“按捺”着自己,却未必真的快乐。“我现在就是想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快乐,就是这样。”
一个学生说,她小时候,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就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双休日,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深更半夜不敢睡觉等着爸妈。那时候,她一直有一种被爸妈抛弃的感觉。五年级开始走读,妈妈每天骑着电瓶车接送她上学、放学,一路趴在妈妈的背上,她感觉很温暖。她最喜欢跟妈妈聊天,她说自己学校里的事,妈妈说自己生意上的事。于是,她开始了解也理解了自己的妈妈;然后,她才懂得原来只有血缘关系是不够的,母女间的亲情也需要这样交流、呵护才行。
……
听着这些故事,我惊叹,这是多好的素材啊,如果能写出来得多令人感动啊!
学生会心而笑。是啊,生活里的鲜活资源已经写之不尽,何必要费尽心力去编造呢!于是,随着类似的“聊天”越来越多,学生的作文中,“套路化”“编故事”的现象越来越少,直至没有。
而这一份理解,也让我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也不按套路来,甚至“不像”评语,这反而更受学生欢迎。
一个学生这样写《心中的桃花源》:
每当我失眠,睡不着觉的时候,便在“狗窝”里聆听老化水龙头中的水滴“滴答”掉落的声音,突如其来的一声猫叫,不知何来的“沙沙”声(也许是老鼠在搬东西吧,老房子嘛),以及外婆忽响忽轻无规则的鼾声……虽然有时会觉得吵,现在想来,都是因为她太累的缘故吧……
我点评:
你有一双音乐家一样的耳朵,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种种微妙的声音,真好!……本文语言虽淡,可是我看得出你懂得心疼外婆了,这种“成长”才是最珍贵的。
一个学生在《人在旅途》中写道:
世界上许多人都挣扎于欲望都市,生活总是被无尽的名利左右,于是思想与心胸慢慢变得狭隘。或许有那么一天,他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可是失去的是宽广的胸怀和生命过程中简单的快乐。
所以,我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潇洒的旅者,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让思想跟随脚步前进,在漫漫旅途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我在后面批注:
“欲望都市”一词用得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正是因为有了太多身外之物的欲望,所以“思想与心胸慢慢变得狭隘”了。“让思想跟随脚步前进”,言简而意赅,意味深长。
在点评一个女生的作文《逝去的风景》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傅蕾的很多文章,都以含蓄而到位的语言见长。她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或叙述事实,或轻轻叹息一声,却让你不由自主地迷失在她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比如,她说弄堂里的人们:“每天从这样的环境中进进出出,便认定了这儿,如同那些上了年岁的公公婆婆,一生住在这里,也就安定地把心安放在这里了。”她感叹失去的弄堂生活:“我无法想象,曾经安定于弄堂的一颗心,将飘向何方?”还有结尾那句:“我仿佛看见影影绰绰中我在夕阳下愉快玩耍的身影渐行渐远。”这些句子都有着令人无法抵挡的魅力。当然,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还要归功于那无处不在的极具怀旧色彩的细节,从那有着“小广告被撕去的淡淡的痕迹”的砖瓦房,到“从薄薄雾霭中走来”的拉着黄鱼车的送奶工,从“本在一边拣菜、洗衣的邻家奶奶也会眉开眼笑地走近,帮我们数数、加油”到“这时,老板或老板娘多半是在店外搓麻将,也不看我,让我自己拿走喝”,这些富有浓浓人情味的弄堂生活场景令我这个没有此类生活经历的人也备感温馨。我想,有过跟她一样经历的人,一定会因为这些语句而落下泪来吧。
我不吝于这样夸奖学生,因为我知道,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作文批改,这种理解和肯定,更有可能变成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和教学相长。
我的学生往往更有勇气,也有能力跟老师“过招”,他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作文的点评者、批评者,就像武林中人切磋武功,拳来脚往。对于教师而言,自己的文字接受学生点评可能比单纯地“下水”更需要勇气,因为,你永远预料不到童言无忌的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但是,对于我和我的学生而言,这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是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激发和尊重,体会到“我也可以”的过程。我们曾经公开出版过一本师生文集《跟老师过招》,一个学生在后记里记下了我们上作文课的情形:
一般的作文课上,通常是如此:要么写作文,要么就是把本次好的作品读一下加以分析。而平时,我们的作文课却不是这样的。
殷老师是一位爱写作的老师,她经常会把自己的作品跟大家分享,在分析我们的作文的时候,读一两篇她自己的作文,文章主题或范围和我们的作文也差不多。最后,再叫同学们对文章加以评论。
比如,那节语文课上,殷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的话题“沟通”后,便径直走向教室后排,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打开作文本,与大家在同一时间内一起写作文。写好后,她立即把文字输入电脑,并打印出七份,分发给七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对她的文章评头论足。
同学们对此“工作”一向十分积极、热情。那次,她的作文题目叫《窗外》。待文章传至我手时(我坐在中后排),早已面目全非了。同学们在文章上圈圈点点,对好的加以赞美,对不恰当的和需修改的句子提出质疑和建议。有的同学点评得洋洋洒洒,足有三百字!有的同学的批注短小精悍,每个字眼都击中要害……最后,每个人都在评语旁,得意、自豪地签下自己的大名……
原以为老师只是让我们练一练阅读和点评,但是在几天后的作文讲评课上,我们竟然又拿到了老师印发的原稿与修改稿的“对照版”。原来,老师是要用自己的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修改一篇作文,这种示范真是胜过千言万语!
就这样,在与老师的“过招”中,我们更会分析文章与修改文章了;而老师呢,因为聆听了众人的建议,文章也越写越好了。
让我们在“过招”中共同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