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素读、裸读及细读
2020-09-22戴继华
戴继华
摘要:“素读”是一种基于阅读认知规律,引导阅读主体不依靠或者很少借鉴外部条件,直面文本,以培育其阅读原初感受为原点,最终指向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型学习方式。“裸读”同“素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狭义的“素读”。“裸读”有客观存在的道理,不是一个伪命题,具备独特的教学意义。“裸读”与“细读”不相类似,不能用后者代替前者。
关键词:素读裸读细读
在阅读教学中,素读、裸读及细读等理念或方式,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要想更好地践行,首先要厘清它们的基本内涵,要弄明白以下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什么是“素读”?
最常见的说法,有下列三种:
第一,“素读”是朗读或背诵。
一种论述是,“‘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句话出自日本学者七田真的《超右脑照相记忆法》一书,其渊源是中国古代的私塾授课方式。另一种论述是,“我们现在所读的白话文章,就语言文字而言,大都远不及古代典籍那样精练简约、晓畅准确。正因如此,古代私塾里提倡‘素读就是‘背,是要求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也有将上面两种论述合二为一,认为“素读是以朗读为手段、以背诵为目的的阅读方式”。
第二,“素读”是一种“原生态”的阅读。
如,“素读的核心是‘以心会文,就是用‘本心去和文本会面、交流、对话,得出属于自我的心得、心语、心情”。这一理解,更关注阅读“态度”,认为“素读”是用“本真的心”参与的阅读,起点是“本心”。又如,“素读,其实也就是不要查阅参考资料,而是直接阅读文本”。这里关注的不是“态度”,而是“外部条件”,其认为的“素”,就是凭借的“外援”为零。再如,“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文本的内在蕴意。其主张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该说法与前者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不过表述得更委婉、全面。这里的“素”是少、朴素的意思,而不是零。
第三,“素读”是优秀的传统語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理想的阅读方式。
如,“素读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本色的阅读方式”,“是直接引导学生与书本素面相见,围绕文本的重点、难点,从经典段落、经典细节、经典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前后勾连的品读中,领会文章作品的内在蕴涵,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与表现的能力,扩大视野,充实人文精神,提升语文素养”。又如,“素读就是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既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又凸显了中国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两种对“素读”的理解,已由对字面含义的关注,上升到阅读的过程、方法和阅读的终极追求,颇显“高大上”。其实,“素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方式,它承载的功能仅仅是一种过程性功能,功效也是一种过程性功效。当然,我们丝毫不否定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有重大作用。
我们认为,“素读”是一种基于阅读认知规律,引导阅读主体不依靠或者很少借鉴外部条件,直面文本,以培育其阅读原初感受为原点,最终指向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型学习方式。
二、“裸读”和“素读”能画等号吗?
关于“裸读”,常见到这样一些表述:
“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在不要过多依赖背景材料的介入或是主题先行,而是要把握小说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从其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具体细节、文本空白甚至隐喻等处入手,进行内部解读。”
“以裸读的方式来阅读文本指的是在阅读前不事先知悉任何背景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书。最为重要的是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解答任何题目,而是回归到文字阅读的根本初衷,回归到文本内容的原始状态,以最为本真质朴的状态去品读文本并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学生的‘裸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组织课堂之前就先行学习,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要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不要在学生阅读时把背景材料、分析点评一一告知。”
透过这些阐述,不难发现,“裸读”这一概念,关注的是阅读这一行为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较少甚至为零的阅读,即可视作裸读。
由此观之,“裸读”与“素读”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素读”的内涵比“裸读”要丰富得多,它除了关注阅读的外部条件外,兼顾“朗读、背诵”之意,甚至还蕴含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阅读”之意。而且“素读”之说,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找到渊源,而“裸读”则更像是当今语文教师关于一种阅读方式的方便说法。当然,两者亦有明显的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提倡阅读时不借用或少借用各类资料或外部条件,提倡素面文本,期待以阅读者现有之内在积累,与文本朴素地沟通、对话,从而有所得。
三、“裸读”是个伪命题吗?能用“细读”替代吗?
2017年5月,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于军民老师在《语文建设》发表了一篇文章:《“裸读”是个伪命题》。于老师之所以有如此判断,是基于这样的考证与思考:“其核心理念在于摒弃先入之见,不借助任何外在力量细读文本、理解文本。……正如‘裸读主张者自己所说的,阅读行为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样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体认,就是先入之见,或者说叫阅读先见,它是我们的阅读行为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保证。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所谓‘裸读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裸读”是个伪命题。于老师的推理严密,但我感觉,并不能简单将“裸读”推断为一个伪命题——可能有的教师关于“裸读”主张的阐述有“绝对主义”倾向,让于老师产生了误解。
其实,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裸读”。“裸读”是一种“相对说”,是相对于充分占有文本相关资料或其他条件的阅读而言的,就这点来看,它等同于“素读”。“裸读”是一种“客观说”,文本是客观存在的,阅读的过程及阅读结果尽量不受“先入之见”或“别人之见”的影响。当然,尽量不受影响并不是完全“摒弃”,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裸读”是一种“比喻说”。裸者,露出或没有遮盖也;比喻阅读时不利用外力或少用外力。“裸读”还是一种“方便说”。用它来表达一种阅读方式或理念,通俗易懂。由此看来,“裸读”也有其客观存在的道理,也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
于老师在上述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细察所谓的‘裸读主张,颇有一点类似欧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主张的就是充分阅读和深入研究。要求从细节着手,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别人不大注意的细节,细心揣摩,仔细推敲其语言和结构,发现和破解那些运用隐喻、含混、象征、悖论、反讽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单个或整体意向的深层含义。”
“裸读”类似于“细读”的论断,值得商榷。如果按照阅读参与的主体和阅读的层次来分,可以将阅读划为四个层次:“裸讀”(这里等同“素读”)、“扶读”、“引读”、“深读”。四个层次的主体都是学生,但是第二、第三层次还需要教师这个“次主体”参与。“细读”更类似于“深读”,不似“裸读”,此其一。其二,“裸读”强调的是阅读不用或少用外部条件,阅读观察的渠道可以很多,不拘泥于某个点,而“细读”强调的是阅读的主要切入角度——细节。其三,两者的目的不同,“裸读”意在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原初感受,为高层次阅读奠基;“细读”则是“发现和破解那些运用隐喻、含混、象征、悖论、反讽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单个或整体意向的深层含义”。
看来,“裸读”是“裸读”,“细读”是“细读”,不能用后者来代替前者。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真境的生成研究”(编号:D/2020/02/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琴.“素读”经典[J].人民教育,2007(21).
[2] 夏婉琦.浅谈《岳阳楼记》的素读与诵读[J].语文月刊,2019(5).
[3] 杨建章.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读”[J].语文建设,2013(19).
[4] 钟碧梅.文本“素读”:保持阅读教学的新鲜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5] 邓彤,李学文,桑凤英,等.素读:教学与研究的着力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6] 黄文杰.素读:从言语解读到审美体验——以伽西莫多的第一滴泪解读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1(7).
[7] 陆云峰.语文素读教学的经验重拾、理念重认与课堂重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4).
[8] 于军民.“裸读”是个伪命题[J].语文建设,2017(5).
[9] 金戈.从言语探究到言语自觉——“裸读”式小说教学初析[J].语文学习,2013(4).
[10] 白银.裸读,让文本更文本[J].语文月刊,2015(1).
[11] 盛瑶.在“裸读”中寻找阅读的真谛[J].语文教学通讯,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