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22庄尚文蒋屠鉴王丽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全覆盖低碳经济

庄尚文 蒋屠鉴 王丽

【摘要】新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其中, 充分发挥碳审计的治理功能, 积极推进碳审计全覆盖, 日益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 从实践来看, 我国碳审计起步较晚, 存在碳审计制度与准则不完善、审计主体发展不充分不协同、审计内容不一致、审计方法落后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狭窄等问题。 通过分析我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面临的问题, 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碳审计实践及其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推进我国碳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审计;全覆盖;协同机制;低碳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17-0086-6

一、引言

当前, 严控碳排放增长是我国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2019年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8年世界碳排放量达到6亿吨, 且年度增幅达到了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可见全球碳排放形势严峻。 我国与能源使用相关的碳排放增长了2.2%, 相较近五年的增幅, 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我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积极承担环境责任, 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 2020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 ~ 45%”, 在“十三五”规划中又再次强调“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主动控制碳排放, 落实减排承诺”。 为了履行上述承诺,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减排政策来控制碳排放的增长。 例如, 2014年4月修订通过的《环境保护法》, 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碳排放。

那么如何保障上述政策和规划落到实处呢? 本文认为, 推进碳审计全覆盖是重要抓手。 首先, 国家审计凭借其独特作用可以有效地保障低碳治理的有序推进。 一方面, 利用其权威性推动低碳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 促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推动减排项目的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 通过对碳信息的鉴证和向上传递, 缩小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信息差距, 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性, 保障减排政策的精准实施。 其次,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社会审计将在低碳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碳信息的鉴证保障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协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最后, 内部审计也是低碳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发现碳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节能点, 从而降低碳产品的碳排放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碳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 国家审计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参与度较低。 碳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全球生态安全; 直接目标是推动碳政策的有效实行、促进碳信息核算和披露的规范性、提高碳管理水平[1] 。 如何推进碳审计全覆盖, 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考虑到国家审计存在审计资源紧张、审计任务重等现实问题, 推进碳审计全覆盖除了要发展碳内部审计和碳社会审计, 还要考虑如何设计三个审计主体的协同机制, 以提高审计效率。 鉴于此, 本文拟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碳审计全覆盖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碳审计的实践经验, 提出推进我国碳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二、我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碳审计的格局呈现“国家审计为主导,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助”的特点。 从现实来看, 国家审计机关存在审计资源紧张、审计任务重的客观限制,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碳审计实践与创新发展方面也较为缓慢。 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面临如下问题。

1. 碳审计制度和准则尚待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对低碳治理的日益重视,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排的政策制度和规划, 但关于碳审计的制度和准则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减排政策的设计不够完善, 分布零散, 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框架。 这既不利于企业学习减排政策, 也不利于碳排放监管和审计工作的开展。 为了使碳审计更好地有法可依, 制定一部专门规范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其次, 尚未把碳审计的职责写入《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 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从事碳审计业务的合法性受到一定的质疑。 最后, 存在碳审计准则缺位的问题, 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的审计准则中都无涉及碳審计的内容。 这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的审计具有随意性, 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2. 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尚未完善。 我国学者对于碳审计市场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但对于碳审计主体的协作方式仍然存在争论。 有的学者从碳交易市场发展规模的角度指出: 在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应由国家审计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发挥其权威性来保证碳审计的有效推行; 随着碳审计交易市场的逐渐发展, 社会审计的优势则会逐渐显现[2] 。 也有学者指出, 政府审计存在人员紧缺、审计任务重的问题, 难以实现碳审计的全覆盖, 应通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来实现对碳排放的有效监督[3] 。 至于如何统筹好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 使得碳审计的三个审计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审计优势, 并促进碳审计的全覆盖, 仍需要深入探讨。

3. 碳审计内容的划分尚不一致。 我国现阶段的碳审计主要是国家审计, 其审计对象主要是减排专项资金及其延伸项目。 从已有研究来看, 按照审计类型, 碳审计的内容可包括低碳合规审计、低碳制度审计、低碳资金绩效审计、碳排放量的真实性审计。 有的学者从碳治理层次角度对碳审计内容进行划分, 指出碳审计在政府层次主要包括碳税审计和碳配额审计, 在市场层次主要包括碳交易审计、碳价审计和碳中和审计, 在企业层次主要包括碳核算审计和碳披露审计[4] 。 虽然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不同, 但较多学者认为碳审计既包括对碳制度、碳资金的审计, 又包括对碳实物的审计。 还有很多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碳评估的参考[5,6] 。 这些指标体系都以对碳产品实物的审计为基础, 若无法准确计算碳足迹, 就会名存实亡。 在现实中, 我国碳审计主要审计碳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推进情况, 对于碳产品实物的审计较少。

4. 碳审计的技术方法尚存局限。 我国碳审计主要针对碳专项资金和节能减排项目的审计, 审计方法较为传统, 对于碳实物的审计探索较少。 在学术界, 大部分学者认同用生命周期法来计算碳排放量, 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 例如, 张薇[7] 认为, 生命周期法具有数据要求高、周期难以划分、结果不够精确等问题, 计算出的碳排放量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此外, 我国对于新技术在碳审计中的运用研究也较少, 碳审计方法的研究还有较長的路要走。

5. 碳审计结果运用范围尚显狭窄。 根据审计署2013年公布的《10个省1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结果》, 我国碳审计的审计结果主要被运用在推进节能减排项目效果达标和资金合规使用方面, 碳审计结果的应用范围较窄。 有必要将碳审计结果运用范围扩展到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上, 而这又依赖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对碳审计实践的重视与创新, 以及企业披露碳审计信息的制度建设。

三、发达国家及地区开展碳审计的经验

英国、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碳审计起步较早,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碳审计经验。 本文通过总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 为我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或实践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1. 碳审计相关制度与准则建设。 通过加强减排制度建设, 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碳审计时有法可依。 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碳审计的先行者, 有丰富的制度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 英国将低碳发展写入法律, 出台了《气候变化法》等专门针对温室气体的法律法规, 以表明英国对于降低碳排放、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 此外, 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低碳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碳排放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 为碳审计的阶段验收提供了依据。 除行政性的指令外,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还运用碳税、碳交易市场等经济手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济手段的实现需要准确的碳信息, 反过来又有效地促进了相关主体对碳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需求。

除制度之外, 碳审计准则的制定对于推动碳审计的全覆盖也至关重要。 碳审计准则的缺失会导致审计人员迷失审计方向, 从而出现审计内容的随意性等问题, 甚至导致社会审计等审计主体无法有效介入碳审计业务, 造成审计主体的缺位。 英国作为率先出具碳政府审计全面审计报告的国家, 其在碳政府审计准则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 在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审计委员会来应对环境审计日益增长的需求, 明确了碳政府审计的审计主体。 其次, 明确了碳审计的内容。 根据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制定的《2008至2009年度工作报告》[8] , 其碳审计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涵盖了减排技术、国际碳减排责任、碳交易市场、政府减排行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再次, 对碳审计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英国标准化协会先后对碳足迹的核算和碳中和的操作规范进行了探索, 并提出了PAS2050和PAS2060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为碳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工具, 保证了审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审计信息的共享。 最后, 进行了规范碳审计报告的探索。 《2008至2009年度工作报告》不仅说明了英国碳审计的目的、目标、内容、发现以及政府的回应, 还对未来的碳审计工作进行了展望。 该报告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碳审计模板, 为碳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9年美国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 将减排融入外交政策。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 在碳排放方面的国际博弈会日益激烈, 如何处理气候变化相关的多边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 关于碳排放相关的多边责任如何确认的问题, 也许能从欧洲审计院的实践中得到启发。 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 欧盟选择联合应对。 首先, 成立了独立的审计主体即欧洲审计院执行联合审计项目。 其次, 在成员国范围内制定了统一的环境法规政策, 使得审计有法可依。 最后, 欧盟审计院将审计的重点放在绩效审计上, 重点关注财政补助支持的环保项目的绩效水平, 这体现了结果导向的审计思路。 欧洲审计院的经验从审计主体、审计依据、审计内容和审计思路等方面给予了我国审计以启迪[9] 。

2. 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与保障。 碳审计主体协同是指碳审计主体分工明确, 且各个审计主体之间的作用相互补充, 从而实现碳审计的全覆盖。 碳审计与其他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 碳排放审计目标包括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 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在碳审计中占据较为强势的地位。 而国家审计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客观限制, 由国家审计来承担碳审计的所有任务是不现实的。 因此, 强化三个审计主体在碳审计中的协同作用是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

英国碳审计各个审计主体间分工明确, 其构建的审计主体协同机制值得借鉴。 首先, 政府审计从宏观层面发挥其在低碳治理中的作用。 英国政府成立了独立的环境审计委员会, 由其对国家环保政策、公共服务协议、国家环保支出及支出效果等进行审计, 并出具全面的审计报告。 环境审计委员会的审计内容主要是碳排放相关政策法规、公共支出等, 此外, 还通过直接参与、协同参与、开设账户和项目参与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碳审计[10] 。 一个独立的审计主体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权威性, 以推动企业自行开展内部审计或主动要求社会第三方进行碳审计, 从而保证自身的碳排放符合政策法规和碳排放标准。 其次, 社会审计从市场层面(碳交易市场)参与低碳治理。 社会审计在英国碳审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对企业的碳信息进行鉴证, 保障企业的碳披露水平, 从而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方便相关部门的管理。 最后, 内部审计是推动碳审计全覆盖的重要基础,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参与低碳治理。 内部审计机构核算本公司的碳排放信息, 检查碳排放量是否核减到公司制定的碳排放目标, 并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 提出碳审计改进建议。

美国将数据分析应用在碳审计中的经验引发了关于国家审计在低碳治理中作用的新的思考。 除了碳排放重点行业, 居民生活碳排放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对于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审计, 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难以介入, 政府审计是居民碳排放审计的主要审计主体。 以美国为例, 美国政府审计机构通过收集数据计算居民人均碳排放的数量, 并将此作为个人碳排放的标准。 美国的居民生活方式碳排放审计, 一方面可以帮助美国政府审查现有政策是否存在错误引导, 并通過修改相应的政策来引导民众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审计报告让民众了解自身的生活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 提高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使民众自发地改变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可见, 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从组织层面提供了碳审计全覆盖的方法路径。 要实现碳审计协同机制的落地, 还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保障。

(1)供给方面, 碳审计除了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于环境学、工程学知识的要求也较高, 碳审计人才的缺乏是当前面临的客观难题。 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环境审计的重视日益加强, 已吸收了较多环境专业相关的人才, 且国家审计具有较好的资源去培养在职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 而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由于环境审计业务较少, 吸纳的人员多为财务专业,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内部培养环境审计人才的成本较高, 所以碳审计人才的缺口较大。 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提供碳审计的培训课程以及碳审计资格的认定, 是一个扩大碳审计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例如, 我国香港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碳审计的公开讲座和培训课程, 帮助审计人员掌握碳审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有效扩大了碳审计人才队伍[11] 。 美国则为审计人员提供国际注册碳审计师的资格认证, 为审计人员提高碳审计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有效的需求是供给增长的动力来源。 党和政府对于碳排放的日益重视, 使得国家审计的碳审计需求不断增长, 促使国家审计的碳审计发展迅猛。 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碳审计需求较小, 发展较为迟缓。 因此, 为了有效推动碳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 需要有效增强二者的审计需求。 在当下, 由于国家审计对于环境审计的重视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国有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对于碳审计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企业, 在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之外, 对于碳审计的需求较小。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数量多、受到的监管力度小等, 其积累的碳排放数量也不容小觑。 国际上为了推动中小型企业的能源审计, 大多采用资金补助的方法。 例如: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初级工业和能源部在1991 ~ 1997年开展了EEAP(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企业能源审计计划)项目, 通过对企业能源审计提供审计费用50%的财政补助, 吸引了1200家企业参与能源审计计划, 为推动能源审计的覆盖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2] 。 瑞典能源署也在2010 ~ 2014年制定了一个中小型企业独立审计方案(瑞典独立审计方案),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能源审计提供资金补助。 Paramonova和Thollander[13] 对瑞典独立审计方案的事后影响和过程评价研究表明, 瑞典的中小型企业独立审计方案帮助众多企业有效地提高了能源效率, 展现了较好的审计成本效益。 由此可见, 政府针对中小型企业碳审计或能源审计的专项资金补助可以吸引较多中小型企业参与其中, 从而有效提高碳审计的需求, 这一方面对碳审计供给, 尤其是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供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动了碳审计对中小型企业的全覆盖。

3. 碳审计方法创新与技术应用。 我国在专项资金和减排项目上的碳审计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经验, 但对于碳实物的审计还有较多不足。 首先,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 但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其他气体, 为了统一碳计量方式, 需要将其他气体的排放量转化成二氧化碳排放量。 国际上通用的解决方法是: 以结果为导向, 通过衡量其他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以影响等量的计算方式转换成碳排放的数量。

在解决统计口径问题之后, 碳足迹的衡量主要需解决碳足迹计算范围问题。 以香港建筑物碳审计为例, 主要采用生命周期法先划分建筑物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 分别找出每个生命周期的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再分别建模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 以此保证碳足迹的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 香港建筑物碳足迹计算时还考虑了企业的绿化, 通过计算绿化吸收的温室气体数量减少企业的碳排放总量[11] 。 这种计算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增加绿化, 以积极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近年来, 英国等国家对于从供应链角度计算碳排放量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供应链层面的碳审计主要以供应链为审计的载体, 运用生命周期法等基本研究方法, 审计供应链中主要碳排放点的碳排放量, 并通过贴“碳标签”等方式将碳排放信息共享给企业和消费者, 鼓励企业和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

除了碳足迹审计方法的发展, 许多国家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碳审计。 例如, 美国运用数据分析的方式确定审计重点。 许多国家将碳审计的审计重点放在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等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上, 而美国通过对碳排放分布的分析, 发现居民生活带来的碳排放量占美国碳排放总量的半数之上, 对美国的碳排放总量贡献较大。 因此, 美国碳审计将居民碳排放列为审计的重点, 从而更精准地发挥审计在低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日本则通过软件开发的方式为审计人员提供碳审计技术支持, 从而促进碳审计的快速发展。

4. 碳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 对比英国的《2008至2009年度工作报告》, 我国碳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较为狭窄。 首先, 英国的碳审计结果不只应用在国内碳排放问题上, 还应用在外交政策上。 例如, 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对国际运输碳排放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采伐森林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审计, 该审计结果可以直接运用在英国对外政策上。 其次, 英国的碳审计除了针对碳专项资金和减排项目, 还针对碳先进技术。 例如, 对于碳固封技术的审计, 建议政府将碳固封技术纳入减排政策。 最后, 英国的碳审计还审计碳信息的透明度, 要求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

四、我国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1. 加强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首先, 我国政府可以考虑将碳审计的内容纳入《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 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审计主体执行碳审计的合法性。 其次, 要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建设, 使得碳审计有法可依。 我国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 但分布较为零散。 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应加快出台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 从立法的层面保障节能减排规划的有序推进。 最后, 节能减排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节能减排纳入外交政策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的不断推进, 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深入, 应积极探索碳减排多边政策的建设, 为未来开展碳排放多边审计打下基础。

2. 探索碳审计准则的建设。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引, 对于推进碳审计全覆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碳审计准则的建设, 首先应明确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碳审计的学科背景跨度较大, 对于碳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为保证碳审计结果的质量, 应严格规定碳审计人员的准入条件。 其次, 应提供碳审计的实施方案, 明确碳审计的审计内容、应取得的审计证据等。 如果不明确规定审计内容及应取得的证据, 则会导致审计的随意性, 不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审计先进经验, 本文认为碳审计内容可包括碳实物审计、碳专项资金审计、减排项目审计、减排政策审计、减排技术审计等, 其中政府审计机关主导的碳审计还应关注碳减排的多边政策。 再次, 提供碳审计方法的实务操作指南。 我国碳实物审计发展较为缓慢, 且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 这不利于审计信息的共享和审计人员的学习。 再次, 应规定碳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对于碳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可以借鉴英国的《2008至2009年度工作报告》, 包括审计的原因、内容, 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的整改建议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等。 最后, 应扩展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 现阶段我国碳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较窄, 主要应用在处理违规问题和减排项目推进不利问题上, 以后可以向减排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减排技术的推广问题、减排多边外交问题等方面扩展。

3. 加强碳审计主体协同机制构建。 一是扩大碳审计的供求规模。 在碳内部审计和碳社会审计发展较为薄弱的当下, 把碳审计做大是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基础。 一方面, 要有效地增加碳审计的需求。 对于大中型碳排放重点企业, 可以学习英国的经验,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减排法律体系、利用政府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以及将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公开等方式, 迫使大中型企业自发地进行内部审计, 并将碳审计报告交给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鉴证。 对于小型企业, 则可以学习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的审计经验, 制定小型企业碳审计的独立审计计划, 通过对小型企业提供碳审计费用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 支持小型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进行碳审计。 除此之外, 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也是增加碳审计需求的有力手段。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 为了鉴证交易过程中碳信息的真实性, 碳社会审计必然会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 要有效增加碳审计供给。 由于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碳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协会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碳审计相关培训, 增强各个审计主体审计人员的碳审计相关技能, 提高碳审计的有效供给。

二是明确碳审计主体的分工。 这是避免出现审计内耗或者审计缺位的有效解决路径。 首先, 政府审计要立足宏观层面, 通过定量分析正确选择碳排放重点审计领域。 美国碳审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居民生活方式在碳排放中的重要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政府审计需从国家层面收集碳审计的相关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 并由此确定审计的重点。 在审计内容方面, 政府审计可以着眼于碳排放相关政策效果、碳排放专项资金, 并通过对碳项目的延伸等方式对部分企业进行碳审计, 以检验社会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机构立足于企业层面, 主要对产品碳足迹进行审计, 发现企业生产流程中可以提高碳排放效率的关键点, 出具审计报告并向董事会提出改进意见。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存在人员紧缺、审计任务重等问题, 因此加强碳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碳审计全覆盖的必要途径。 政府审计机关就碳审计业务对内部审计机构加以指导, 并对内部审计报告进行质量上的检查。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碳社会审计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碳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层面, 通过对企业提供的碳信息报告进行碳鉴证来参与低碳治理。 通过三个审计主体的通力合作, 初步形成“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企业”的碳审计全覆盖。

4. 创新大数据在碳审计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个审计主体都高度重视数据的收集和使用, 大数据技术在加强各个审计主体的协同方面可以发挥突出作用。 首先, 政府审计可以凭借其固有优势, 打通各个部门的数据壁垒, 建立起碳数据云平台。 通过对全国碳数据的分析, 确定碳排放的主要责任主体, 明确碳审计的重点内容, 从宏观层面对碳审计作出指导。 其次, 内部审计由于其设立在企业内部的特殊性, 是实现碳审计全覆盖的重要途径, 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 一方面, 可以规定社会审计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报告进行鉴证; 另一方面, 可以要求企业将鉴证过的碳审计报告上传至碳审计云平台, 政府审计通过建立同行业数据比对、同公司不同期数据比对、碳排放主管部门相关数据与企业报告数据比对等多种数据模型, 对企业的碳审计报告进行二次复核。 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可以提高碳审计的覆盖面, 而且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解决政府审计资源紧缺的问题。 除了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 云数据平台对于碳排放制度審计也有独特的功效。 当中央出台新的减排政策时, 可以选择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对全国各个地区碳排放数据分政策公布前和公布后进行对比, 以检验减排政策的有效性。 若减排政策在少数地区未发挥作用, 则可以针对这些地区是否有效推行该项政策进行精准的延伸审计; 若减排政策在大多数地区未发挥作用, 则选取若干样本, 剖析未发挥作用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建议。 因此, 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于推进碳审计全覆盖、提高碳审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 主 要 參 考 文 献 】

[ 1 ]   王爱国,王一川.碳鉴证业务是审计的一个自然领域[ J].审计研究,2014(4):49 ~ 53.

[ 2 ]   钱纯,苏宁,孟南.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 J].会计之友,2011(17):76 ~ 78.

[ 3 ]   吴江玲.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碳审计问题研究[ J].绿色财会,2016(4):31 ~ 33.

[ 4 ]   郝玉贵,陈小敏,付饶.低碳治理导向的碳审计功能与机制设计[ J].财会月刊,2015(22):54 ~ 57.

[ 5 ]   李海燕.电力企业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DSR-AHP[ J].财会月刊,2017(7):119 ~ 123.

[ 6 ]   陈洋洋,王宗军.基于层次分析法下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J].审计研究,2016(6):64 ~ 71.

[ 7 ]   张薇.基于ISO14064和GHG Protocol的我国企业碳审计案例研究[ J].财会月刊,2015(15):85 ~ 87.

[ 8 ]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英国下议院环境审计委员会2008至2009年度工作报告[J/OL].国外审计动态,2010(1).

[ 9 ]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欧盟审计院开展“环境与气候变化计划”下的环境保护项目审计[J/OL].国外审计动态,2014(19).

[10]   周建.中英低碳审计对比研究[ J].财政监督,2015(21):57 ~ 61.

[11]   刘少瑜,邹阳生,安德雷斯·依班尼斯.香港碳审计:向温室气体减排迈进[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北京:

《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2010:445 ~ 450.

[12]   Harris J.,Anderson J., Shafron W.. Investment in energy efficiency: A survey of Australian firms[ J]. Energy Policy,2000(12):867 ~ 876.

[13]   Paramonova S., Thollander P.. Ex-post impact and process evaluation of the Swedish energy audit policy programme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5):932 ~ 949.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全覆盖低碳经济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