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玉树奇迹
2020-09-22李皓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前一天,我加班到深夜,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匆忙赶回报社时,报社第一批赴玉树采访的同事已经踏上了征程。
4月15日天刚亮,我就和同事驱车赶往玉树,4月16日凌晨2点,我们抵达了玉树地震重灾区结古镇。
对于玉树,我并不陌生。多年前,我就和省垣专家一起去玉树,采访唐蕃古道。2008年,我曾带队赴玉树采访青年志愿者熊宁的先进事迹。2009年,我又去曲麻莱县采访过曲麻莱县公安局局长寇连善……
玉树是一个充满了原始、粗犷和野性之美的地方,那里是我的心灵家园。
从西宁到玉树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有八百多公里,通常要走十几个小时,可是那天,采访组整整走了二十几个小时,从西宁到玉树的公路上,挤满了全国各地驰援玉树的人员和车辆,场面十分震撼,玉树成为了那一刻国人最深的牵挂,因为此情此景的触动,作为一线采访的记者,我也愈发地感觉到自己肩头的责任之重。
先期到达的采访组成员,住在玉树州军分区给我们争取的一顶帐篷,可是十几个人在帐篷中根本挤不下,我便将随车携带的一顶旅游帐篷支在了这顶帐篷旁边,此后二十多天,这里就是我临时的家。
浓稠的夜色,遮蔽了灾难的惨烈,说实话,当越野车停在那顶帐篷前,除了帐篷中那抹昏黄的灯光外,我几乎对灾后的玉树没有太多的印象,二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加之猝不及防的高原反应,让我筋疲力尽,那时的我只想找个地方躺下来,美美地睡一觉。
后来我们才知道,比我们更辛苦的,是第一批到达玉树的同仁,因为走得匆忙,他们几乎没有带任何吃的东西,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扛过最初的两天一夜的。
玉树的昼夜温差很大,凌晨四五点时,我便被冻醒了,旅游帐篷单薄的尼龙面料,根本抵挡不住玉树浸骨的春寒。
帐篷里实在是待不住了,只好哆嗦着穿好衣服,和另一位同事围着帐篷一圈一圈地跑,希望能够通过运动给早已冻僵了的身体补充些许热量。
天蒙蒙亮的时候,发生了余震,大地首先是上下剧烈颤动,继而又筛沙子般地左右摆动,我克制着强烈的恶心,努力不让自己跌倒,可是不行,巨大的冲击波让我在刹那间失去了重心,我在帐篷外步履踉跄,并最终摔倒在了还在战栗的地上。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本能地呼喊着那位同事的名字,让他快跑,声音尖利得连自己都感到吃惊。
我倒地的地方,有一栋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四层小楼,余震发生时,我听见楼房上所有窗户的玻璃咔嗒咔嗒地响,我看到一道道巨大的裂缝,从墙基开始蛇一般地窜上楼顶……
天亮后,我和一位摄影记者徒步外出采访。
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宿舍楼勉强矗立的楼体完整地保留了地震波的曲线形状。地震时,数十名孩子在这里罹难;整个扎西大同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扎西科对面的山坡上,一片废墟……這还是我熟悉并深深热爱的玉树吗?
在州公安局门口,我碰见了寇连善,经历过那么多苦难都不曾掉过一滴眼泪的他,握着我的手泣不成声。
那段日子,几乎每一天我都是在泪水的陪伴中度过的,感动是我那时最强烈的情感。
这份感动首先来自于党和政府,因为如果没有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意志,就不会有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
其次,我还感动于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救援者、志愿者以及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表现出的人间大爱,彰显出的人性之美。
讲一个故事吧。
刚到玉树时,因为物资短缺,每天外出采访时,我都会在口袋里装上一块巧克力,心想,如果实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就靠它扛过一天。当时,能吃上一块巧克力,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
有一天我在玉树州赛马场采访受灾群众安置,我遇见了几个藏族孩子,便取出口袋里的巧克力,掰成小块,分给他们,并告诉他们,巧克力不多,每个人只能给一小块。
一个小女孩三口两口便将分给她的巧克力吃完了,随后又伸手向我要,我有点不高兴。孩子告诉我,这块巧克力不是给自己要的,而是要留给一位解放军叔叔,因为是那位叔叔把妈妈从废墟里救了出来。
顺着小女孩的手指看去,那位年轻的战士瘫卧在帐篷前呼呼大睡,他的手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血口子,他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阳光洒在他身上,疲惫写满了他年轻的脸庞。一时间,我泪如泉涌,为了这位年轻的战士,也为了这个善良的孩子。
我想类似的故事每一位曾经参与玉树救援和灾后重建的人都有很多,当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成为玉树人民的心声时,发生在赛马场的这一幕,又一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能感受到玉树人民感恩情怀的炽烈和厚重。这就是重情重义的青海人。
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到玉树有十几次,每一条与玉树有关的消息不停汇集,并最终成为了玉树涅槃、成长、壮大的图谱。
灾难发生不久,玉树重建工作就拉开了序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四大央企驰援玉树,玉树百姓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采访组也从帐篷搬进了板房;继而,西宁通往玉树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禅古、琼龙、德吉小区相继交付使用;玉树撤县建市;玉树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
如果时间真的能够让记忆永恒,那么也请时间为玉树树立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上,理应有这些人的名字,他们是王成元、韩慧英、才仁松保……他们是玉树的英雄,这座丰碑上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有所有参与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的名字,当然也包括报人。
就本质而言,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可是不能否认,他们也是玉树重生、凤凰涅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玉树的繁荣,有他们的情怀融注,也有他们的无畏付出,我为生命中曾有参与玉树救援和灾后重建的经历而自豪。
2010年,我在玉树灾区的废墟上,度过了自己35岁的生日。
作者简介:李皓,上世纪70年代生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华夏人文地理》《青海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出版有《贵德的历史》《新闻中的海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