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2020-09-22谢敏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课堂评价目的“功利化”和评价内容“单一化”的基础上,从融入教师自评和减少领导干部评价的占比两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优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评价目的功利化和评价内容单一化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师生全面、协同發展为最终目的,但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受行政化的制约,将其用于教师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课堂评教的结果直接与教师个人晋升挂钩,在这种功利性目标的导向下,部分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喜好而教,最好导致取悦学生而马马虎虎教的老师评教很好,而真心为学生发展而用心教的老师,却评教一般甚至不好。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完全改变了评价的发展型导向。传统评价体系的内容没有针对不同的学校、学科和课程设置不同的评教内容,而且同一套指标体系却没有统一具体的操作规范,注入了一定的人为干预因素,评教有失严肃性,导致不同学院的学生对同一课程同一老师的评教结果截然不同。由此可知,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评价内容的设置尤为关键,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源于全面合理、规范标准的评价内容。
一、突破评价目的“功利化”的制约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才培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更好地融入、适应并服务社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受其影响。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应与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匹配,打破评价结果与奖惩晋升绝对挂钩,课堂教学评价要对 “教”与“学”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评价,不仅要评价老师教的结果,还要评价老师教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评教的目的重点关注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发展,激励教师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淡化“功利性”评价导向,树立以师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二、改善评价内容“单一化”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重点把握“评什么?怎么评?为什么评?”这三大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结合学情选取合适的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其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究意识和高度自律的主人翁精神。二是采用适宜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能有力地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安排,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内容上单一陈旧,重视课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评价内容也要相继进行修改。一是教师要树立全方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又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责任意识。
三、优化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其他相关主体为辅”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已形成,但在操作实施中,学生评价的权重占到六成及以上,忽视了同行、督导等其他相关主体的重要性。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领导干部评价纳入其中却忽视将教师自我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起主导作用,将领导干部的行政干预纳入到课堂评价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打击了教师自主提升专业水平的积极性。因此,现有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鼓励教师客观正视和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构建 “以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为主,同行、督导及领导干部为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融入教师自评,优化多元化评价主体
欧美高校认为教师自我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式,设置了自我肯定、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表,多角度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我国高职院校应学习和借鉴欧美高校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结合各自的特点,将教师在现有体系中被动的地位转变成主动的地位,激励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教学行为,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匹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更合理地评价和更全面地监管。评价主体要做到主次分明和权重占比合理,适当削减学生评教的权重占比,规避学生利用评教来打击报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严格管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双方均不可或缺的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评教的重要性,也要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设置合适权重占比对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的结果进行统筹分析,充分优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结构。
(二)减少领导干部评价的占比,优化多元化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专业特性非常明显,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要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同行评价相比其他主体因其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而优势明显,能更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评价体系中同行评价权重占比较低,没有凸显其评价的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同行评价要尽可能规避晕轮效应和人情关系的影响。督导评价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督导设有校院系三个层级,同时又将校外督导纳入体系中,对其任职条件、听课次数和评价方式做了明确规范的要求,督导评价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领导干部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议较多,争议聚焦在领导评价的比重设置以及其行政性角色的制约性影响,在具体推进中,尽管各高职院校规定了各级领导的听课任务和期末检查的任务,但领导们因行政事务缠身很难能真正走进课堂听一线教师授课,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行政角色其参与评教会给大多数老师遭受各种压力和不适。因此,领导评价在设置权重占比时要适当减少,优化多元化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郝林青.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中国地质大学,2017.
[2]曾家延,董泽华.学生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2017(8):59-67.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级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课题编号:XJSSW2018007。
作者简介:谢敏(1979-),女,汉族,浙江天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