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

2020-09-22李庆英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9期
关键词:国情新时代

李庆英

[摘  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判断和重大命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我国国情时代内涵的清醒认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刷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上,对于9100多万共产党员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有必要认清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国情;新时代;最大的国情;党的全面领导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9-0041-05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胸怀“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敏锐观察我国国情深刻变化,明确提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判断和重大命题,并强调“一定要认清”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我国国情时代内涵的清醒认知和科学判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刷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上,对于9100多万共产党员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有必要认清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

一、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人字典里的一个重要词汇,也是中国共产党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那么,什么是“国情”?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是一个国家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其构成要素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科技能力、社会结构、历史传统、人口规模、民族构成、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国际地位等等。什么是“最大的国情”?概括地说,就是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国情构成要素中的关键因素、最大变量,是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社会性质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反映和鲜明表现。国情不是静态的、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根据国情的变化程度,我们可以把国情大致分为“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国情”两种形态。前者是一定历史阶段和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处于“量变”中的国情表现形态,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客观实际;后者是一定历史阶段和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处于“质变”中的国情表现形态,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最大特点。

国情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依据,是我们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现实基点。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近百年奋斗实践中,非常重视观察和判断国情、认清和把握“中国最大的国情”。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党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关键一环和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实践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科学认识和清醒判断国情的理论依据,其中的“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历史条件”,都是影响或决定国情变化的重要因素、重要变量。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话语中,国情内涉“党情”“民情”,外涉“社情”“世情”,它有一个经常被使用的近义词就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实际”,具体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回顾党的历史,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观察和判断国情、重视研究和把握国情问题,并及时根据国情变化制定和调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国情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地、有机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中。

从党的历史来看,毛泽东无疑是我们党内对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基本内涵进行深刻阐述和科学概括的杰出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说,被毛泽东称为“血的著作”的《毛泽东选集》,堪称一部深刻认识和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典“国情读本”。从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来看,四卷本收入毛泽东从1925年12月1日至1949年9月16日期间所写的代表作150多篇,从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第四卷末篇《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其中很多重要篇章,要么是在观察国情、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写成的,要么本身就是在分析国情、研究国情,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事实的记录”,因而也是十分宝贵的国情文献。其中,毛泽东在1939年12月所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一篇深刻分析和阐述国情的重要文献。在这篇国情文献中,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社会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这段重要论述虽是着眼于中国革命而言的,但却精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观点。其中,认清“中国社会的国情”就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观点和理论内核,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清醒地观察和判断国情、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基本前提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情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和原则问题。从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進程来看,认清国情尤其是认清近现代中国历史转折关头或转折时期的“中国最大的国情”,科学地把握国情的“变”与“不变”,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问题,坚持从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经验出发,是我们党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顺利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实践的重要方法和宝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国情结合起来,清醒把握“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3],紧紧围绕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这两大主要矛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确制定和实施了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从而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实现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这个重要国情变化,科学判断“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4],适时提出和实施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短短几年里就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民族实现了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汲取在独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留下的脱离具体国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沉痛教训,清醒判断“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5],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实施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从而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醒判断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科学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推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重大决策、重大战略,紧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续写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党在伟大自我革命的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中不断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回顾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进程,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共产党这个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始终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敢于改天换地,勇于战天斗地,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奇迹!党的奋斗实践和光辉成就深刻地昭示:什么时候我们党清醒地判断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正确地把握国情问题这个战略问题、原则问题,什么时候就能正确地制定出符合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反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1958年“大跃进”挫折等,就是罔顾国情、脱离实际而造成的严重挫折,其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铭记。因此,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

三、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而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世界形势格局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问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挑战。在这种严峻复杂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亟须认清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的本质内涵、思想精髓、现实要求,从而增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的领导制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要清醒认识到进入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领域深刻变革,虽然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事实上已经随着社会深刻变革而逐步由量变阶段转向质变阶段,这种转变意味着进入新时代我国国情已有了新的具体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清醒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高度清醒和和自觉意识,提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明“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强调“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7]这些重大判断和重要论述,可谓掷地有声、醍醐灌顶,以崭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这清晰地表明: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的具体内涵已经变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这个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必须从思想上予以清醒认识和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和主动把握。

(二)要认真领会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的本质内涵和思想精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全面从严治党鲜活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什么是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有关新时代“伟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其中,有三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和表达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的思想内涵:第一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三句,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三个最”、三个重大判断分别从社会性质、政治制度、领导力量三个层面,精辟阐明了“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精髓要义。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认清了这个新时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就真正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及其根本属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我国独特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的必然结果和鲜明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8]

(三)要深刻把握认清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谋求独立解放的艰辛探索中有了“主心骨”,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有了“中流砥柱”,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征途中有了“领导核心”,在追赶现代化的世界浪潮中有了“时代先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经历的一切苦难与辉煌雄辩地证明这样一个伟大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9],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0]。我们党自身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和在中国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有力地揭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根本命脉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福祉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头脑清醒、眼明心亮、立场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上,认清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关键就是要在推动理论创新的逻辑中、在把握时代大势的潮流中、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维护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作用;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做到“两个维护”,维护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特殊地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和执行党的领导制度。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谆谆告诫全党: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而认清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国情”,自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疑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心中有数和关注的“国之大者”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7][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J].求是,2020(14).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85.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742.

[6][9][10]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0.60—61.

作者系北京日报社理论部主编、高级编辑

■ 责任编辑:丁  达

猜你喜欢

国情新时代
家国情?家国梦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韩国朝野齐喊国情院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