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础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2020-09-22杜丽娟
杜丽娟
“互联网+”时代基础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杜丽娟1,2
(1.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2.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学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高校英语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研究以安徽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尝试以“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灵活运用“授课媒介维度”和“授课类型维度”,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环节、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以促成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结构性变革的实现。研究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初步实现了 “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值得进一步实践探究。
“互联网+”时代;基础英语教学;混合式教学;素质培养;实践能力
一、混合式教学设计文献回顾
在线学习技术在国外大学中的应用迅速扩大,并被纳入校园环境,于是“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Bonk在他编著的《混合式学习手册》() 中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1]。其他学者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如“混合式学习是指面对面教学(物理)和在线(虚拟)学习环境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2],有学者称其为 “hybrid learning”[3],也有学者 使用了“blended e-Learning” (混合式电子学习),即在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引入某种形式的电子教学模式[4]。
在混合式教学中,课程设计或新学习环境的重新设计尤其重要。这意味着教师通常会描述一种必须理解在线空间并学习如何将其与教学最佳连接的过程。Margulieux等学者提出教学设计采用两个维度:授课媒介(delivery medium)和授课类型(instruction type)[5]。教学媒体是指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习者的媒体。传递媒体的两种主要类型是通过教师教授和基于技术支持的在线学习完成的,因此它们将是这个维度的终点(见图1)。线下授课意味着学习者在面对面的环境中接受教学,而在线学习则不考虑学生的物理环境。可见,在线学习可以使学习体验更加灵活。例如,学习者的所在位置在通过视频会议同步上课的课堂上是灵活的。另一个例子是,当学习者单独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时,教学的速度是可控的,也是灵活的。
图1 授课媒介维度(delivery medium dimension)
教学类型的维度是由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义的。两种主要的教学类型是信息传递和课堂实践,因此它们将是这个维度的终点(见图2)。信息传递被定义为教师驱动的向学习者交付内容[6]。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教师或教学程序指示信息,而学生接收信息。信息传播的例子是讲座和教育视频。“课堂实践”被定义为学生通过应用知识来驱动学习的活动[7]。在实践中,学生应用知识,而教师则是通过指导的作用来支持学生的信息接收。
图2 授课类型维度(instruction type dimension)
混合式教学自引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孙莹丽认为混合式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设计[8],王胜清等提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直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脱节的挑战[9]。也有学者建议英语混合式教学结构性变革须从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三大要素出发,构建英语混合式学习管理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10]。然而,基于Margulieux等学者提出的授课媒介(delivery medium)和授课类型(instruction type)的研究,来实现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双重目标,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研究。为此,应将“授课媒介维度”和“授课类型维度”灵活地应用到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设计中。对应于这两个维度,应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需要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协作创新实施教学,形成线上(自主学习)+ 线下(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教学材料
本研究的对象是安徽省某高校英语专业60名本科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使用的课文“Focus on Global Warming”“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Cultural Encounters”“What is Happiness?”取自《综合教程》(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分别涉及全球变暖带给人类的影响、礼貌行为、文化冲突和人类幸福主题。
(二)研究问题
我们将国内和国外优质慕课课程资源与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课程相结合,开展为期四周的混合式教学实验。以本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基础英语课程每周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基于Margulieux等提出的授课媒介(delivery medium)和授课类型(instruction type)展开的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提升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2)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提升英语专业二年级的素质能力?
(三)教学实施
教学改革初期,以本院教授的基础英语课程为例,采用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设计为(表1和表2)。
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应本校教学环境与学生语言水平的国内和国外优质慕课课程资源,并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学生依托网络平台学习慕课课程,完成自主学习计划。
课上,采取回放视频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度思考,走进教学情境;创造自由的研讨氛围,对于教学重点、难点或热点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在语言知识如单词、短语的讲解方面,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体验语言讲解、资源分享的过程,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课后,学生将本单元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总结经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完善,微课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将会成为学习英语的新常态,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碰撞为翻转课堂创造了发展空间(混合式教学环节如(图5)所示)。
表1 基础英语混合式教学“授课媒介维度”
表2 基础英语混合式教学“授课类型维度”
图3 混合式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以“Focus on Global Warming”(关注全球变暖)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为例。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录制2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讲解,上传至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并设计“What is Global Warming?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等相关学习任务。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根据视频中布置的任务完成作业,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课堂上,学生将观看微课时所产生的困惑向教师提问或以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知识拓展,如“What are the Greenhouse effects? How to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ng?”等,并进行巩固训练。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呈现如下:
第一、介绍本单元教学安排
向学生简要介绍本单元的教学步骤以及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文导入
列出家中使用能源的物品,提问2-3位同学回答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能源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组织活动。PPT展示图片,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猜出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能源。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全球变暖。本教学环节通过视觉效果强烈且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并唤醒学生对课文主题有关内容的已有认知。
第三、开展活动
首先,教师阐述燃料是由煤、石油、汽油组成,这些燃料的燃烧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以致全球变暖。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还有哪些气体滞留热量。展示图片,引出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其次,谈论哪些人类活动聚集了二氧化碳。向学生展示图片,以助于理解。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图片中展示出的有燃烧燃料(Burning fossil fuels)、气体排放(The emission of gases)、砍伐森林(Deforestation)等人类活动。再次,讨论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通过思辨性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对已知信息进行梳理,同时提供给学生基本框架,引导学生以口头陈述的形式说出个人的观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问题延伸
播放视频《印度高温》,反思全球变暖带给人类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干旱、极端的气候,暴风雨、龙卷风频繁以及热浪。这一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由实事和视频播放的真实性,使学生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性,其中设计两道判断对错的问题加强学生对于听力细节的理解。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用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起到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第五、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通过幻灯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做出强调。有选择地完成课后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第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全球变暖的文章,要求300词左右。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一份努力以及相关的英语表达,同时扩大词汇量。这就要求学生课后积极地查资料,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收集和分析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60名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课堂观察、访谈以及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第一阶段:
自主学习环节,60名学生共提交 240篇学习心得和体会(每周每生提交1篇);课上,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4周的混合式教学实验结束后,随机选取10 名学生,展开深度访谈,采取面对面的方式:(1) 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2) 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你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什么?(3) 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你提高素质意识?为什么?(4) 请你评价为期四周的混合式教学实验。(5) 你是否希望以后的课程讲解依旧采用混合式教学?
第二阶段:
我们根据深度访谈得到的结论设计了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本次混合式教学实验结束后,发放60份调查问卷,回收 60 份。主要内容包括:(1)人文素质提升情况;(2)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情况;(3) 对为期四周的混合式教学实验进的满意度。本调查问卷采用“满意、较满意、不满意”的三级计分方式测量满意程度。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3是调查结果。该表反映了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良好。主要体现在:82%、83%、87%的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情况、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情况和对混合式教学效果感到满意。11%、9%、5%的学生对上述三个方面表示不满意。有学生认为,自律很重要,几个学生没有坚持自主学习,课堂上跟不上进度。也有学生认为,基础薄弱、羞于表达、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他们不满意的原因所在。
表3 满意度调查结果
以下从人文素质提升情况、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进行讨论。
(一)人文素质提升
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养成思考辨析的能力,增强学生强烈的课堂参与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明白:对于“How”和“What”问题,是否能找到正确答案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从不同切入点、不同角度去找适当的证据或理论来分析和考察问题,这就是素质的提升。
一方面,学生认识到思考辨析能力与素质提升息息相关。通过60名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教师的课堂观察,超过70%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养成了思考辨析能力。例如,有学生说:“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有关单元主题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和总结,拓展文化知识,让自己不得不沿着不同视角展开文本阅读。”另一方面,学生意识到知识广度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说:“老师提前布置讨论题及其相关参考资料,有原著片段、经典的跨文化交际视频、TED演讲等,增强知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知识的广度。”
(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认知和态度是成功交流的先决条件,交际技能也是必备要素之一[11]。能力提升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的维度即在知识传授、多角度思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收集素材或语料,做些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60名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教师的课堂观察,本研究发现:一方面,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超过95%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借助“线上”+“线下”模式,并将视频、文本和拓展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超过90%的学生承认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重大,教师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激发了自己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将学生带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现场带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教师卓越的教学技能也是学生积极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有所提升。在教授各个单元内容时,在词汇、语言结构方面循序渐进,同时也注重拓展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思想修养等。为避免老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端,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要讲授的知识点。将课堂所学语言技能知识与新闻热点结合起来,使课外实践成为课内知识传授和思辨讨论的有效延伸,并纳入课程评估。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6%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提升了自己的思辨和应用能力,提升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的课上表现积极性和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所提升。
(三)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的衡量应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基础。应当指出,评价教学效果必须考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满意度、教师发展等因素。综合学生的心得体会、面对面的访谈以及调查问卷,超过80%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评价良好:一方面表现在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少学生表示,线上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了他们被动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采用视频回放、讲解、讨论多元手段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使不少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提升。互动环节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也是吸引人的原因。另一方面表现在合理的“授课媒介维度”和“授课类型维度”。在本研究中,“授课媒介维度”采用课前在线学习(25%)+课上教师教授(65%)+课后反思(10%)。“授课类型维度”采用课前信息传递(25%)+课上课堂实践(65%)+课后反思(10%)。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时间安排合理;教师课堂上可以面对面地传递信息,学习效果会更好。还有学生表示,在最初的课后反思时,不知道写什么,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随着对混合式学习的深入了解,他们慢慢打开心扉,认真撰写每周的学习心得。合理的“授课媒介维度”和“授课类型维度”对学生学习产生了导向性影响。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适用于“互联网+”高校英语专业中基础英语教学。该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不仅可以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域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且促进了混合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评价良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该混合式教学环节设计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教师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的引导作用;明确了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探究者,使师生互动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Bonk, C., and Graham, C.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M].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 2005.
[2]Stacey, E., and Gerbic, P. Introduction to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s. In E. Stacey & P. Gerbic (Eds.),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s: Evidenced-based perspectives in ICT-Facilitated education[M].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09: 1-20.
[3]Kaleta, R., Skibba, K., and Joosten, T. Discovering, 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hybrid courses. In C. Picciano & C. Dzuiban (Eds.), Blended lear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M]. Needham, MA: The Sloan Consortium, 2006: 111-143.
[4]Littlejohn, A., and Pegler, C. Preparing for blended e-learning [M]. London: Routledge, 2007.
[5]Margulieux, L. E, Bujak. K. R, McCracken. W. M, et al. Hybrid, blended, flipped, and inverted: Defining terms in a two-dimensional taxonomy[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Honolulu, HI, January. 2014: 5-9.
[6]Gonzalez,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teaching, and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e-learning among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J]. Instructional Scie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12 (6): 975-998.
[7]Singh, N. K. Exploration of praxis throug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journey: Implications[J]. Journal for Critical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2012 (2): 428-443.
[8]孙莹丽. 混合式教学应重视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 2017(5):107.
[9]王胜清, 冯雪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2015-2016年北京大学开设的混合式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71-77.
[10]殷鸯, 张生祥.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构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18(33): 110-112.
[11]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A Study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ed English Discourse in “Internet Plus” Era
DU Li-juan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uhui; 2.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is undergoing a major structural change, so university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is an urgent matter. This study aims at second-year English majors in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With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ment” as the reform goal, this study flexibly adopts “delivery medium dimension” and “instruction type dimension” to construct “online +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process and design ide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mode for English maj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ode has preliminarily achieved the dual goals of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ment”,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ternet plus” era;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blended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2020-01-12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研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例”(2019jyxm0903);安徽省质量工程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商务英语教研室”(2018jyssf023)。
杜丽娟(1981- ),女,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外宣翻译研究。
G642.0
A
1004-4310(2020)04-0151-06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