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上游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
2020-09-22范小露张新毅
范小露,张新毅
淮河流域上游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
范小露,张新毅
(阜阳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基于对近年来淮河流域上游古洪水沉积学及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结合文史资料记载,对淮河上游沉积剖面记录的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沉积剖面中洪泛沉积物中记录的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周孝王七年冬(前886年)的一次水灾事件。
淮河流域;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沉积记录;文献考证
洪水灾害作为我国历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早在先秦时代已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古洪水是指发生在历史时期及以前的特大洪水事件,是水文过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瞬时响应[1]。翻阅古籍可以发现,但凡文明初露曙光之时均伴随有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圣经》中有诺亚方舟、古埃及文明中有尼罗河泛滥、《孟子》《庄子》《史记》中有大禹治水,等等。中国古籍《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楚辞》等书中均有提到我国夏商周时代发生的洪水。此外,我国近现代编纂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及各市县志中均有古洪水灾害的相关记载。
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献资料使得国内研究古洪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由于其方法的新颖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越来越受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逐渐增多。关于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古洪水考证,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文史资料进行统计和古气候背景分析研究,重点在于寻找文史资料记录与沉积记录的耦合关系,比如利用历史文献记录和沉积物粒度指标研究渭河古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周期[2-3];借助历史文献统计法与沉积学研究方法对沂沭河流域1000年来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4];通过历史记录资料与沉积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4000年来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5]。
近些年,利用历史文献进行古洪水事件考证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至定年方面,即将历史文献古洪水记录作为各种现代同位素测年的验证手段,旨在减小误差提升同位素定年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比如通过14C同位素测年手段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将6次古洪水灌入开封古城的时代锁定在公元前225年、1387年、1399年、1461年、1642年和1841年[6];结合地层年代框架对比、光释光(OSL)测年、文化遗物考古及历史文献考证等方面证据,认为汉江上游一次距今约1900-1700 年的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时间为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九月[1];对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推断古洪水沉积物中距今1000-900 年前的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六月[7]。开展古洪水考证研究,不仅可以挖掘历史时期古洪水序列信息,提供历史时期乃至史前洪水样本资料,填充现代水文观测资料库,而且对于研究历史朝代更替和古气候演化耦合关系研究有重大意义。
一、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东临黄海,北屏黄河南堤,南接大别山与长江流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329 000km2。淮河作为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北方气候的过渡带,居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极端气候转变的敏感性,流域两侧兼具南方气候与北方气候特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时空分布范围大,夏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易形成暴雨中心,洪灾频发。历史时期淮河曾多次发生具有代表性的洪水,历来为我国洪水治理重点区域。20世纪淮河上游曾多次发生暴雨洪水,灾情十分严重,以1931年为例,洪水横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暴雨洪水范围覆盖近半个中国范围[8]。
二、淮河流域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沉积记录
纵观淮河的演化史,俨然是一部与黄河纠缠不清的袭夺史。据不完全统计,近3000年黄河下游洪水决堤入淮袭夺淮河河道多达1500余次[9]。史料记载的最早黄河下游南泛入淮发生在公元前132年(光武帝元光三年),而借助安徽省淮南市一个8米深的钻孔岩芯,通过14C测年建立岩芯的年代序列,并利用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探讨淮河的物源,通过比对指出0-2m的黄土层来自于黄土高原,将其原因归结于黄河洪水决堤袭夺淮河河道,并推断黄河袭夺淮河河道最早可能发生在末次冰消期(-13.2ka)[10]。黄河决堤带来的黄泛沉积物扰乱了原有的地层沉积序列,大大增加了淮河流域沉积地层的复杂性,大幅增加了淮河流域古洪水研究的难度。
淮河流域古洪水沉积记录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上游,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排除黄河洪泛袭夺淮河河道的干扰信号。相关资料显示黄河南泛夺淮主要通过汴河、泗水、汝河、颍河、涡河等中游河道,因此淮河中下游古洪水在洪泛沉积物中留下的记录可能同时包含了淮河古洪水和黄河洪泛古洪水的信息。研究淮河上游支流汝河河岸沉积时发现,沉积记录中包含3期古洪水事件,对应距今年代依次为3210-2990年、4280-3880年、12 000-11 250 年[11]。通过对淮河上游河岸卢庄段沉积剖面的年代学和粒度等指标的详细分析得出,卢庄剖面中记录了6期古洪水事件,对应年代(距今时间)由新到老依次为1500±180a、3110±150a、5670±300a、6330±410a、7040±400a和8400±620a[12]。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所测得的古洪水事件年龄中,随机性很大,基本不具备可对比性,但距今约3200-3000 年例外,即商朝末年至西周初期(图1)。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晚商—西周时期这段时间内,上游的卢庄剖面和汝河剖面中均有一起古洪水沉积记录,且时代基本一致。据此推断,晚商—西周时期,在我国淮河流域曾发生过1期(1次或多次)特大洪水事件。然而,由于现代科技手段(如光释光OSL,14C)精确度所限,仅能给出晚商—西周时期该期古洪水事件的大致时间范围,无法给出准确时间。
三、淮河流域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年代考证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资料丰富,其中不乏大量的古洪水记录,这为古洪水事件的考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历史文献资料中记录古洪水发生的准确地点和时间,因此考证古洪水是可靠的。本文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中国自然灾害史料集》《中国灾害通史·先秦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安徽卷》《竹书纪年》《史记》《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淮河水利史》等。
图1 淮河上游古洪水沉积记录 [11-12]
考虑到沉积记录中古洪水事件由光释光(OSL)测年所得,而光释光定年存在误差问题,故在进行具体年代考证之前,将光释光(OSL)测年误差考虑在内,圈定待考证时段。首先,该起古洪水事件的底限时间由卢庄剖面给出,即3110±150a[12];其次,古洪水定界无准确年代,但在汝河剖面给出了一个顶界时限,即>2990±160a[11];故而,考虑到误差范围,沉积记录的该起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应为距今2830-3260年。考虑到两篇论文的发表及光释光测试时间,换算为公元纪年法,黄河上游的古洪水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50-前820年,即晚商—西周时期。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及《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该时间区间内相继更替了20任帝王,其中包括9位商朝帝王(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及帝辛)及11位周朝帝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和共和)。虽然自商朝开始已有直接文字记载,但商周时期历史记载稀少,多数史料来自出土文物及甲骨文考证。对于淮河上游沉积地层中记录的晚商—西周时期古洪水事件,通过水文学及沉积厚度等指标分析,是一起大型古洪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认为如此具有代表性的古洪水事件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应该同样具有典型性,故对于史料中灾害事件的筛选同样应在主要自然灾害中选择。结合《中国灾害通史·先秦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经甄别筛选,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事件共有11起(表1),而可能与古洪水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有4起。
表1 晚商—西周时期(据今3260-2830年)主要自然灾害简表
其一为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年)发生于河渭地区的雷灾,《今本竹书纪年》中“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和《史记•殷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侈辱之。为革囊盛血,印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谓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均是对该起事件的描述。
其二为周成王二年(前1041年)发生于镐京的风灾,《尚书•金縢》中有“秋大熟,未收,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的记载。
其三为周孝王七年(前886)冬发生于江汉地区的水灾和雹灾,《今本竹书纪年》和《御览》中分别有“七年冬,大雨电,江、汉水”和“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的记载。
其四为周夷王七年(前879年)发生于镐京的雹灾,《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的记载。
经综合比对与分析,笔者认为淮河上游晚商—西周时期沉积记录中记载的古洪水事件对应自然灾害可能是发生于周孝王七年的水灾,主要理由如下:
1.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年)发生于河渭地区的雷灾中关于灾害的描述为“暴雷”,在古文字中“暴”即“强烈的、剧烈的”意思,所谓“暴雷”天气即电闪雷鸣,雷声震耳欲聋。在相关记载及研究中关于此次雷灾多数仅描述其发生地点及后果,即武乙在河渭之地遭受雷击而死,但并未提及是否有降雨,或许仅仅只是“晴天霹雳”,若无降雨,何来洪水。在早期甲骨文考证资料显示,武乙是一位崇尚自由、喜欢向迷信和神权发起挑战的皇帝,《史记•殷本纪》有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侈辱之。为革囊盛血,印而射之,命曰 “射天”,故史料多将武乙遭雷击而死归因为“天谴”。
2.周成王二年(前1041年)发生于镐京的风灾,根据《尚书•金縢》记载,风灾发生在秋收之时,在农作物刚熟未收之时发生了风灾,“禾尽偃”,随后周成王出城带来了降雨,同时带来了反向风,“禾则尽起”,救了农作物也救了百姓,其中不乏将成王神化的成分。从相关记载来看,这起风灾之中虽然携带了雷电及降雨,但能出现“岁则大熟”说明成王带来的降雨没有引发洪水灾害。
3.周夷王七年(前879年)发生于镐京的雹灾,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记载中交代该起雹灾事件发生于陕西夷王七年冬天,但也仅对冰雹尺寸做了描述“大如砺”,并未交代降水是否导致水灾,亦无从考证。
4.周孝王七年(前886)冬发生于江汉地区的水灾,“大雨电,江、汉水”,确实在雷电交加的天气下发生了洪水灾害,且造成了灾害“牛马死”。首先从发生地点来看,江汉地区距离淮河流域上游更近。汉江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冢山,穿越秦巴山地,淮河发源地桐柏山地区,汉江发生水灾则发生降雨水灾的可能性大。其次从时间及气候背景来看,晚商普遍干旱缺雨,发生多起旱灾及饥荒事件。西周初期气候相对寒冷[13],中期(成王至夷王)相对湿润多雨[14],晚期(厉王至幽王)干旱,多有旱灾发生,故洪水事件发生在西周中期的可能性较大。
结语
随着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于古洪水事件的考证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范围,各种测试年代学的交叉渗透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一大助力,对于夏商周等先秦时期文史资料记载相对缺乏的时代尤为明显,反之亦然。本文研究淮河上游洪泛沉积物中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对其光释光(OSL)所测年代进行文史考证,利用文史资料和对商周时期的研究成果,推测古洪水事件发生的年代,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商周时期淮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等.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7(09):1634-1644.
[2]刘晓清.关中平原西部近百年来渭河洪水环境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赵景波,刘晓青,徐娜.渭河眉县段高河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3):119-125.
[4]田立中.沂沭河流域1000年来的洪涝灾害及其气候背景[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孟婵.基于沉积学研究与历史资料记载气候水文事件对比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马建华,谷蕾,吴朋飞.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洪水记录及洪灾度反演[M].科学出版社,2016:130-137.
[7]王光朋,查小春,黄春长,等.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文献考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4):488-496.
[8]张金才.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特性[J].水文,1993(5):48-52.
[9]钱济丰.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沉积环境的变迁[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61-65.
[10]Zhang L, Qin X, Liu J, et al.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s from the Huaibei Plain (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weathering, and inva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Huaihe River[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6, 121:72-83.
[11]陈莹璐,黄春长,张玉柱,等. 汝河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学与光释光测年研究[J].地质学报,2017(10):2351- 2367.
[12]王兆夺,黄春长,查小春,等,李晓刚.淮河上游卢庄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恢复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8(02): 325-333.
[13]竺可桢. 竺可桢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4]李亚光.西周时期的自然灾害及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04):32-34.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Flood Ev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during Lat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FAN Xiao-lu, ZHANG Xin-yi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Based on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aleoflood sedimenology and water level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in recent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cords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aleoflood events recorded in the sedimentary profile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during the lat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cient flood event recorded in the flood sediments in the sedimentary profil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may be a flood event in the seventh winter (886 BC) of King Xiao of Zhou Dynasty.
Huaihe River basin; Lat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cient flood events
2020-01-20
阜阳师范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rcxm201907);阜阳师范大学社科研究项目(2018FSKJ08ZD)。
范小露(1987- ),女,安徽亳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第四纪气候演化与气象灾害;
张新毅(1989-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灾害地质学。
K224
A
1004-4310(2020)04-0014-06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