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2020-09-22林彩龙
林彩龙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 厦门36102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属于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多发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腹型肥胖等患者群体当中,常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的出现,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等不良情况[1-2],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ACS 患者而言,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对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本文对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可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106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按照不同的急救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53 例)与观察组(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53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共30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龄在48-72岁,平均(56.8±5.6)岁;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4 例,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1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 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共31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在49-73 岁,平均(56.7±5.5)岁;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3 例,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肺等器官疾病的患者;(2)存在精神及智力等障碍的患者;(3)配合度极差或较为抵触的患者;(4)接诊时已无生命体征的患者。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急救护理,包括接诊、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分诊以及治疗等基本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1)接诊及分流:实施快速的接诊分流方案,对胸痛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并快速完成症状评估、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史核对等操作,根据其疾病分类及危险程度安排相应的就诊区域。对于高危患者,需马上安排至抢救室进行急救,而中、低危患者可先安排至急诊监护室进行常规的监护治疗及护理。随后根据患者的会诊意见,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溶栓治疗以及心内科住院治疗等对于方案进行安排。
(2)一般急救程序:对于存在缺血性胸痛表现或已确诊为ACS 的患者进行紧急护理,快速送入监护室后,立即通知医生接诊,同时注意患者呼吸道的顺畅,给予适当的分泌物清理及吸氧等操作,并于床边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检测结果快速交给会诊医生。同时连接好带除颤功能的心电监护仪,对其心律、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测,若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医生处理。利用留置针为患者建立好静脉通道,以便介入治疗的快速进行,并抽取其静脉血进行相关检测,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四项、心肌酶、电解质以及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采取的镇静药物,并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减轻其不良情绪。同时做好送介入室及入院的各项准备,注意在其床边备好除颤仪及各种急救药物。
(3)抢救程序:在ACS 患者中,少数发病较急的患者易出现室颤、休克甚至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因此在急诊的接诊过程中,对于存在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抽搐发绀以及低血压等症状的患者,需立即开启应急医疗服务体系(EMSS),快速实施抢救。首先将除颤功能的心电监护仪连接好,对患者的心率及呼吸情况进行观察与判断,若发现室颤等情况的出现,则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以及心肺复苏等操作,以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对于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的患者,则需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同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以及多巴胺等药物,以提高患者心率,并准备好紧急人工心脏起搏。在此过程中,注意气道开放的实施,以帮助患者清除口腔异物,并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
(4)心理干预:对于意识较为清晰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建立信任度的同时,对其求生意识进行鼓励。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引导与安抚,告知其抢救情况及患者现状,避免家属对抢救过程造成干扰。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及处理效果,其中急救时间主要包括护士接诊分流时间、会诊时间、急诊处理完成时间、入介入室时间以及入院时间。
(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
(3)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并对患者或家属的反馈进行收集并整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纳入的106 例急救患者资料全部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文中关于并发症以及满意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而急救时间等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以P<0.05 来表示对比数据的差异性。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及处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士接诊分流时间、会诊时间、急诊处理完成时间、入介入室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通过临床记录与对比发现,对照组中共出现12例并发症情况,其中心源性休克5 例、恶性心律失常4 例、心力衰竭3 例,其发生率为22.64%;而观察组中共发现4 例并发症情况,其中心源性休克2 例、恶性心律失常1 例、心力衰竭1 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7.55%。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是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χ2=4.711,P=0.030)。
经过调查与统计,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及处理效果对比(±s)/[n(%)]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及处理效果对比(±s)/[n(%)]
组别入院时间(min)急救成功率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χ2 值P 值护士接诊分流时间(min)0.66±0.14 0.25±0.12 16.188 0.001急诊处理完成时间(min)29.46±6.15 21.45±4.13 7.872 0.001入介入室时间(min)45.48±5.21 29.53±4.15 17.433 0.001 46.16±6.07 32.62±5.43 12.103 0.001 43(81.13)50(94.34)4.296 0.038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通常较高,且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等情况,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均临床研究报道,患者年龄、血脂、血压、血糖以及肥胖等因素均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3],此外患者在发病后的各项临床表现通常较为严重,甚至发生心力衰竭、猝死等情况[4],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ACS 患者在发病后的急救处理已成为抢救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5]。
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可通过快速掌握病情、及时控制病情,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中,可提供更为专业化、流程化、快速化的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快速检测,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措施,筛选出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确保其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急救措施,从而提高其救治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6]。
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中,观察组的护士接诊分流时间、会诊时间、急诊处理完成时间、入介入室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也明显更高;不仅如此,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经过调查与统计发现,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将急诊程序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缩短其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