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中心医院科研发展瓶颈问题和对策探讨
2020-09-22张丽娜巩婧王明霞岳宗柱
张丽娜 巩婧 王明霞 岳宗柱
科研工作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医院的科研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是衡量现代化医院医疗和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各地市级中心医院因自身条件限制,普遍存在科研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僵局状态,导致医院发展后劲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院近8年的科研发展情况,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找出瓶颈,提出对策。
1 医院基本情况
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山东省10家地市级中心医院之一。全院编制床位1 495张,年门诊量约120万人次,出院量7万余人次。
1.1 人员结构
目前我院在职职工共计2 71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 234名,高级职称31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6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34名。
1.2 学科结构
医院目前设有临床科室62个,医技科室17个。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个,建设单位1个,地市级中心医院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具体见表1。
1.3 2012年~2019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共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项,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2项,聊城市级科研项目226项,聊城市水城领军人才科研项目2项,院内立项111项。具体见表2。
1.4 2012年~2019年论文发表、发明专利与奖励情况
共发表论文956篇,其中SCI论文92篇,核心期刊477篇,发明专利72项。具体见表3。
共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70项,学院奖励51项,省级学会奖励3项。具体见表4。
2 现状及问题
2.1 我院科研发展现状
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近8年的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立项、成果、获奖情况,发现自2014年以来,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层次立项呈现明显上升趋势,SCI论文数量逐年增多,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但目前更应看清的是与省级及以上级别医院的巨大差距、与综合性三级医院身份不相匹配的科研能力和实力,以及自2014年拐点之后5年来发展速度缓慢,遭遇发展瓶颈的现实状况。如低层次立项项目较多,高层次立项项目少;目前尚无作为牵头单位立项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除2019年度的1项省自然基金外,均为省卫健委立项的行业内课题,获批来源单一。获得课题资助基金少。其次,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自2015年后,SCI论文增长不明显,且影响因子不高,发明专利数量增长缓慢。此外,获奖级别低,数量少,获得高层次奖励少,无国家级奖励项目,省级奖励均为学会奖励,市级科技进步奖均为二、三等奖励,学院的一等、二等奖励数量呈现不升反降趋势。科研、技术转化率低,临床推广应用未形成规模。虽有多项科研成果在院内推广应用,但无省卫健委批准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也未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全面统计工作,并且受地方政府科技政策影响较大。自2018年开始,因市级立项、评奖活动的暂停导致医院立项和获奖数量降至历史最低。
表1 我院各级重点学(专)科及实验室分布情况
表2 我院2012年~2019年获批科研项目情况
表3 我院2012年~2019年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情况
表4 我院2012年~2019年科研获奖情况
2.2 我院科研发展问题分析
我院是山东省10家地市级中心医院之一,地市级中心医院是地市级人民政府迁移后在原驻地保留下来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目前都远离市政府所在地。各省市的地市级中心医院存在着地理位置不利、优秀人才缺乏、周边县区医院迅速崛起、三级甲等医院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弱化等诸多影响医院发展的不利因素[1],导致医院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医改形势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考验。在发展困境下,科技创新工作更是受到人、财、物等多方面的阻滞,科研发展步履艰难。
2.2.1 自上而下科研意识的薄弱是根源性弊病。医院管理者对科研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地市级中心医院大部分学科以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为主,医务人员仅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线,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工作,对科研方向和科研素材不敏感。职称晋升是目前各类人员开展科研的最主要动力。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82例,女83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年龄为(72.2±4.6)岁,病程为3~12年,平均病程为(6.3±1.3);观察组组患者中,男85例,女80例,年龄为59~83岁,平均年龄为(73.2±5.1)岁,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6.4±1.4)年。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 人才缺乏是制约地市级中心医院科研发展的最大瓶颈。科研人员是科研能力的要素之一,而地市级中心医院由于远离地市政府,受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吸引优秀人才的难度较大[1]。地市级医院缺乏优秀的人才,更缺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2.2.3 科研平台建设普遍欠缺。目前山东省10家地市级中心医院基础实验室建设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医院在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平台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和考虑临床实用性,而对单纯科研所需要的设备则投入很少,而且大多数的基础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往往缺如,使科研难以为继[2]。科研基地与场所、实验室技术装备不足或严重落后,导致申请高层次的科研课题难度大,需要实验条件支撑的课题只能建议外送,使科研过程变得复杂和繁琐,导致科研成本及费用的上升,也挫伤了临床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2.2.4 科研经费投入有限。地市级中心医院由于地理位置不利、周边县区医院迅速崛起、医保报销政策限制、上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等因素导致各中心医院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夹缝中生存的各地市级中心医院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导向的偏差加上人(科研人才)、财(科研经费)、物(科研基地与场所、实验室技术装备等)这3个必备要素的严重缺失,正是目前制约地市级中心医院科研发展的致命性瓶颈所在。通过以上剖析,为实现医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凤凰涅槃”,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院及时部署并逐步实施了系列科研发展对策,目前已初见成效。此外,通过遴选一些院内优秀的立项项目并重点资助,使之与新技术、新项目相结合,促进了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课题正在遍地开花。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获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又申请了3项省自然基金项目,目前正在评审中。省卫健委课题项目申报86项且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参与承担了7项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课题。成为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加强了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在职博士研究生7名;投资逾300万元重点建设了分子病理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并有序开展多项工作,带动了全院的科研氛围。
3 讨论
地市级中心医院受自身条件的禁锢,面临种种困境。目前地市级中心医院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医疗技术优势的弱化,要提高竞争优势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科研发展与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联系,如果没有科研作为支撑,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寸步难行。地市级医院只有培育出强大的科研实力,打造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才能在科研进步上变“跟跑”为“领跑”,才能突围发展。因此,寻求突破科研发展瓶颈的措施和办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目前各地市级中心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转变科研意识
医院管理层及全体医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摒弃“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职称而科研”的严重悖离科研本身宗旨的意识,明了科研绝非“舍本逐末”更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科研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不谋求发展就会有生存的危机。因此,各地市级中心医院应将科研工作上升到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懂得科研管理和推进需要具有前瞻性思维,切实落实激励和鞭策机制,具备长远的规划和蓝图。
3.2 科研定位要准确
科研的定位应当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体,以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为重点,着力于临床型和转化型科研的设计与实施。基础研究以承担省级以上课题为标准,进行重大课题研究,争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提升。
3.3 定向培养和引进科研专项人才
科研人员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群,往往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他们更希望接受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渴望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3]。目前可以采取短线人才管理战略,方式灵活的选拔聘用半专职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具有较深研究功底与阅历的高学历研究者。要努力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让这个队伍更好的实施临床专家所提出的研究计划,以期获得最佳的研究业绩[4]。在职博士生、研究生的培养要进行系统管理,要求在专业技术方面以及科学研究方面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信息资源、平台资源共享。此外,加大科技创新的培训力度,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定期组织院内讲课,就重点课题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项指导,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研修、学习。要丰富临床一线工作者的科研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运用能力,使全员具有创新动力和能力。
3.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合作对科研发展有重要意义。遴选合适对口的国内外医科大学或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双向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聘任在特色学科具有较高造诣与研究成就的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在学习外界先进的技术方法的同时,最大化争取硬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鼓励项目带动式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对于重大、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科室主动寻找有实力的合作单位,以“借东风,顺势行”。
3.5 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架构
专业科室层面设立科研秘书,负责传达科研相关信息,加强科研与临床的沟通,带动科室科研学术氛围。组建临床多学科研究团队,鼓励多专科、多学科联合开展项目,坚持科技协同创新,切实推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和临床转化应用[5]。院级层面成立学术委员会或者学术小组,负责审议重大科研课题的设计、实施,申报立项,评议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6 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平台并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
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站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是新技术、新项目的孵化器,医院要重点建设好、打造好并充分利用好这一科研平台。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为医院开展和申报高层次课题、高水平的临床应用课题提供基础实验条件。鉴于经费和人员的缺乏,医院应全盘策划,合理购置仪器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和添置一些先进的、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仪器设备。
3.7 设立院内资助项目和培育幼苗
医院争取科研资助的途径并不充足,这就要求医院自身加大科研投入,集中有限的经费,重点开发周期短、水平高的实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实实在在地投入一个、成熟一个、收获一个。打消一线人员对于研究经费的顾虑,充分调动一线人员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培育医院科研氛围。
3.8 精细化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要实现工作模式的转变,从“坐着管理科研”到走出去深入临床一线[6],要在各部门多方协调和密切合作下,从科管队伍、科研制度、科研经费、科研服务、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并学会在项目管理中找 “诀窍”,分层次,挖潜力,树信心,勇于尝试。
3.9 绑定重点专科
对省、市级临床重点专(学)科,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专业科室,设定科研、成果、论文、对外交流等科研量化指标[7],在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获批,各类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成果推广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每年度分档次进行对比排名,每3年或者5年进行总排名、总考核。以科研带学科,以学科带专科,以专科带亚专科,以重大课题为纽带,提升学科建设品质[8]。
总之,有医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有全体医务人员科研意识的强化,有精准的科研定位和主攻方向,有健全的高效能的科研团队组织,有精细化的科研管理,通过抓住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契机,弥补人才短板,充分利用并整合重点学(专)科、实验室平台资源等一系列举措的切实落地,必将为各地市级中心医院科技创新工作开创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