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2020-09-21孟为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弟子规直觉班级

孟为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逐步深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数学是高中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系统性、抽象性强,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科学的过程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必会收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效果。以下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触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对感性经验和已知知识进行思维时,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言之,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的直观感受或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直接估断。但任何直觉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触发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提出问题之前,要创设诱发直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直觉欲望。先给出知识、能力和科学事实的准备,并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必要,有深入思考的精神准备。然后采取谈话、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直观地猜测要解决的东西,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受到智力的激励,触发产生直觉思维,这样可使学生逐步地培养起直觉思维的习惯和方法,并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更高水平的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考的好习惯

在诱导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思索过程中,教师只是导、点拨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自己去思维,去主动当一名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应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让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思维。再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更正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学习组合数的性质时,可设置如下的诱发过程:

教师:一个口袋里装有大小相同的7个白球和1个黑球。

(1)从口袋里取出3个球,共有多少种取法?

(2)从口袋里取出3个球,使其中含有1个黑球,有多少种取法?

(3)从口袋里取出3个球,使其中不含黑球,有多少种取法?

学生:(1)(2)(3)

教师:三个问题结果有何关系?

学生:

教師:你能对上面的等式作出解释吗?能否将其归纳推广到一般情形?对一般的情形你会解释吗?能否给予证明?

这样设问,立即会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三、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

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后,这时心理上产生了应用所学知识探索解题规律的强烈欲望。实际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赖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首先,教师通过对例题的讲析,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然后展开变式训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学会从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避免那种用结论总结一套模式去套题、解题的生搬硬套的做法,克服思维定势。

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给定两点A(1,0)、B(0,2),点C满足

1、加强家长对《弟子规》的学习和认识

俗语有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学生在《弟子规》上有所收获,首先家长就必须对《弟子规》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认识。为此,本人在放假期间就多次通过微信群对家长进行《弟子规》的宣传与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学习古代教育小孩子的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讲解,大家都认识到《弟子规》浅显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也充分意识到《弟子规》在教育孩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在学习之余还热烈地讨论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弟子规》,在短时间内,群内就收到了不少推行《弟子规》的好建议。

2、全方位渗透,培育学生美好心灵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和多次在班级群中的宣传和强调,广大家长对诵读《弟子规》活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班级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班级诵读活动随即大规模地展开了。

第一、精心妆点班级文化。班级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本人把教室墙壁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粘贴适当的关于《弟子规》的宣传图画,从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第二、严格落实诵读活动。活动推行后,本人规定每天的午读为诵读《弟子规》的时间。虽然常规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但是本人依然强调和落实在日常德育中渗透《弟子规》内容,例如,班主任至少准备一节有关《弟子规》的主题班会课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出一期相关的墙报,从而让诵读活动有了质和量的保证。

第三、借助活动载体延伸经典内涵。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体会《弟子规》的伦理思想内涵,班级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本人邀请了班级中对《弟子规》有研究心得的家长朋友等来作报告,讲述他们与亲人间的感人事迹,用真人真事感动学生。另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等的伦理电影,同时指导学生就《弟子规》内容自编自演话剧和小品,从而触发他们内心对人间真情的感悟。最后,还组织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比赛,鼓励学生谈感受,说体会,从而巩固教育成果。

3.家校联手,创设文明和谐新风

俗语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冠冕堂皇,也不如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大。要学生品格端正,首先教师、家长要先作出好榜样。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文明和諧的氛围。

我们班级早在《弟子规》学习期间,本人多次组织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明确指出《弟子规》在孩子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按《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再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对于那些有缺陷或教育方法失当的家庭,本人多次进行家访,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诵读《弟子规》活动的积极成效

不知不觉间,诵读《弟子规》活动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本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就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品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思想其实还处于懵懂的阶段,他们生活经验浅,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学校、家庭这时候能给他们正确的道德导向,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勤学有礼的君子。他们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热情也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班级而言,我们成功创设了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氛围。整个班级环境就是一个大型的文化长廊,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和谐而温情。良好的班风促进了良好的学风,这个阶段本班整体教学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谐文明之花盛情绽放。

就家庭而言,我们都知道家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更融洽了,有些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父母也掌握了基本的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我想这应该是对后代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学校对社会风气的一点积极的作用。

五、对诵读《弟子规》活动的反馈思考

首先,通过这次诵读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引进中国传统经典于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邓公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德育工作途径千万条,有效才是王道!有成功有效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学校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以前的纯说教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德育工作应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要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时代潮流,要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经典要一分为二去认识。就像《弟子规》的诵读践行,本人并没有死套硬搬,而是科学地辩证地认知。里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要坚决扬弃,如“父母病,药先尝”就不可取,遇到类似的说辞就要及时对家长对学生进行提醒。

总之,诵读《弟子规》只是一个开端和尝试,本人要把经典诵读作为班级固定的一种德育方式,长期实行贯彻下去,将来还要引入更多的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修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经典之光在学生的心田上永放光芒,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希望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涛《国学经典》,辽海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李毓秀《弟子规》,东莞市道滘镇教育办2009年3月印制;

3、《中华儿童国学经典》,现代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猜你喜欢

弟子规直觉班级
班级“无课日”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你的直觉靠谱么?
弟子规
弟子规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弟子规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