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高窟唐代壁画造型语言的创作启示

2020-09-21张亮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莫高窟壁画

张亮

摘 要:敦煌莫高窟壁画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通过精妙的造型语言传达出来,其大气磅礴的构图、雍容典雅的造型、精致入微的刻画、变化丰富的线条、沉着质朴的色块,以及经过历史洗礼而遗留的斑驳,均达到了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文章从空间布局法、线造型样式、色彩运用三个层面对唐代壁画造型语言进行浅析,探索其中可被工笔人物画创作吸收利用的绘画语言和技巧。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造型语言;工笔人物画

笔者2015年通过对壁画的系统临摹学习,多了一些认识和领悟,借此尝试了在创作中对其进行借鉴,后于2016年创作了一幅肖像画《一树一菩提》(图1),吸收了壁画因素。该画于2016年入选“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展”并获奖,由此让笔者对壁画的学习更加明确了方向。下面将以笔者创作的作品为例来论述。

一、空间布局方式的借鉴

(一)画面的构图安排

在确定了创作主题为“一树一菩提”后,笔者就开始对莫高窟唐代壁画的经典构图与自己的构图进行研究比对并绘制草图,最后选择由经变画入手。经变画在构图上都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画面的中心是佛祖的位置,其他神众形象分左右两侧依次展开,特别是唐第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在画面构图上给笔者以最大启示。整幅画分成左、中、右、下四部分,用两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让其形成了一个凹字形构图。中间部分表现佛祖说法的佛国世界,两边部分分别繪制表现未生怨和十六观,下部画九品往生。这种构图方式具有三个优点:第一,视觉中心集中,并有外方内圆之感;第二,可以分成多部分表现多种情节;第三,新颖奇特又不失稳重大方。笔者在画草图时沿用了上述构图形式,画面左部放置垂直的屏风形成垂直线,右部放置一面墙且墙上门框右边缘线形成垂直线,在下部四分之一处画一条水平线,这样基本形成凹字形,具有了大的构图框架。

(二)画面的空间排布

首先,借鉴经变画以中心为主,左右大致对称方式进行画面的空间排布。笔者经过初步分析比较发现,素材中的四位时尚女性若对称布置会显得严肃刻板,毕竟不是纯粹的佛教绘画题材,于是稍做调整,在凹字中间稍靠左处布置两位主体人物,主体左右各安排一人,利用散点透视法在整体感上形成左三右一且高低不同的人物疏密关系,打破绝对的对称,使其稍显活泼。其次,不断丰富各部分的场景空间。把中间部分的大门绘成关闭状态,门前台阶运用焦点透视并缩小纵深感,墙的地面线与门、窗的横向结构线形成的焦点透视消失点延伸至画外,营造门内门外、墙前墙后的想象空间。为了强化整幅画在空间布局上的奇特感,分别于每部分布置了大小不同的木梯,且它们都有各自的焦点,同时又尽量保持一定的平面关系,再用焦点透视把画面下部四分之一水平线以下绘制很多方格以增加画面形式感,使观者的视点集中到中部的主体人物身上,起到了一定的视觉引导效果。最后,在画面中增加表现主题思想的一些物象,如:佛像和风景图在凹字两边各有安放,左边的在木梯上,右边的在下部窗户上,并都具透视感;小精灵、衣物架、鸟笼、树、飞天、云朵、鸟等分别根据每部分的疏密关系而补进,使其产生疏密、大小、远近不同的空间节奏感;纸船被放置在画面右下部,并向外延伸,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因此,此幅创作的空间排布让各物象尽可能在画面空间中达到最佳效果,把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同时运用并减弱画面的纵深感,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性特征。

二、人物线造型样式的借鉴

(一)人物形象和衣物的用线方式

在唐代,有一大批成就卓越的绘画人才脱颖而出,像阎立本、吴道子、周昉、张萱等人,在线的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影响巨大。唐代莫高窟里的画师们也深受其影响,主要使用了“铁线描”“兰叶描”“行云流水描”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线描来描绘物象,而且在用线的本质上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线描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不能把用线当成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要在准确把握物象形体的同时,不仅用线描表现其质感,还要表现其量感,最大程度揭示物象的性状情态;二是在塑造物象的过程中用线对客观形象概括、理解和提炼,以艺术化的手段利用线达到状物的目的。作为最简洁和直接的艺术语言,笔法运用和线条本身虽具备个性化因素,但不同造型的线能使那些生动的刻画展现出或豪放或含蓄或灵动或古拙的韵味,触动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感受。而在这些壁画中的线历经多年的洗礼变得斑驳,这样的线条展现出了独特的虚实相融的美感。面对物象时,笔者选择多种角度去认识并结合自身的感觉,尽可能把线条造型运用得自然而贴切。

笔者的创作中主要人物形象为四位时尚女性,所穿服饰的质地稍硬,且长线不多,四人中只有一人衣服上绘有几根长线条。在用线时,选择以“铁线描”为主,稍在人物的脸、手等皮肤处辅以少量的“柳叶描”和“钉头鼠尾描”,以增加画面中整体用线的丰富度。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把握住莫高窟壁画用线本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如中心左侧站立女性的衣裙,原素材图中背部的主线是向人体内弯曲的,在视觉上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造成人物向后倾倒的不稳之感。于是笔者把背部的这根主线在不破坏形体结构的情况下改变成垂直线,进行主观的处理,并不直接描摹客观,再用坚挺的“铁线描”勾出,运笔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思想,使画面更具视觉造型张力,艺术效果显而易见。在整幅画的用线上,基本以白色线为主,并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局部打磨,形成线的斑驳感,有如壁画中的线,虚实相生,含露增趣,这是对客观的提炼与再造,并根据画面的色彩艺术效果来选定的。其他三人的身体服饰主线同样是在上述原则下进行了改变,都有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二)线的造型样式的运用表现

在中国画中,丰富多姿的线条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中物象的万千美感联想,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本身与观者之间的交流,将抽象的线条变为现实事物形质美的一种间接反映,能唤出人们的各种不同感受。画面上各种线的形状及其组合,直接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情绪感觉:直线刚强,折转线锐利,曲线柔美,波线绵软,而不同的组合所形成的疏密关系,又会产生动静、悲喜等视觉感知和心灵感受。能用抽象的线条间接反映出现实事物的形质美感,就能表现不同的创作情感,同时产生形式美感和象征内涵,所谓“怒画竹,喜画兰”就是通过对不同线条的造型样式的主观运用,达到了传情达意的表现目标。

线的造型样式有三种方式,即线与线重复、线与线交叉、多线合拢,莫高窟壁画对这三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组合。由于笔者创作时考虑的是在整体的凹字结构中使用大量的线与线重复的造型样式,就使垂直线重复占画面的主导地位,从而保持局部和整体的和谐关系。笔者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尽可能让其身上的主线与大框架保持一定的契合,如:左部人物的右腿、上衣,形成三条垂直线;中部的侧面女性背部、右脚鞋底、扇子中线和正面的女性的辫子、裙裤中线、右腿,形成多条垂直线;右边女性腹部、右腿形成垂直线。这种垂直线的重复组合在人物塑造上的运用,产生了高低不同的琴键式节奏感,增加了画面的音乐性。

再如左部的人物衣服塑造时选用重复交叉线,与屏风、衣帽架的裙子用线的造型样式一致,不仅使人物形式感增强,而且加强了左部的密集度,跟右部的疏朗形成对比,增加画面的空间层次感。中部的人物裤裙上的图案和右部人物的上衣也用了不同方向的重复交叉线,来增强画面的疏密关系。合拢造型样式在画面的人物塑造中处处可见。通过这样的有主次、有节奏地使用线的不同造型样式来塑造人物,既能使其融入整体,又能创造出局部形式的秩序美和差异美,让这幅创作具有壁画效果,厚重又不失生动感。

三、设色方法的借鉴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设色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勾线后填色,二是平涂后再勾线,三是没骨法,四是金粉运用。第一种使用居多,后三种辅用之。由于壁画是在墙壁上进行绘制,其特殊性很强,难度也较大,故而这几种设色方法总是互助互伴运用,才让其各部分色彩相得益彰。

(一)勾线填色

在壁面浅线底稿基本完成后,用不同深浅的黑、灰、褐等,将底稿的浅线重新用线描勾勒出来,让线条更具艺术感染力,然后再根据各部分图形对色彩的需求进行细心的平涂填色,并尽可能地不破坏线描的关系。而笔者在之后的卷本、纸本绘画中,多是勾完线再用颜色在线的上面多层罩染。因为壁画的面积大,画师们又在光线极弱的环境中制作,所以求快的可能性很大,故而尽量把颜色一遍填到位,形成了区别于绢本、纸本色彩的不同感觉,写意性稍强。

笔者在确定整体的画稿和色彩稿后,决定主要使用黑、白、灰等矿物色,并把整体色彩的彩度降到最低,这是受到了壁画中一些佛像、菩萨像的深色面貌,且以白线和灰线显现形体。在第一步勾线时,笔者就直接用了白色线和灰色线勾出各部分所需的线性关系,有些地方的线是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所以还会保留一部分不勾,视具体情况而定。考虑到中部两位人物的头发要运用白色处理,就用黑线勾出,以便对比。第二步就是填色,把调好的各种黑、白、灰色进行细致的填充,从而挤出明确的白线、黑线、灰线,把人们习惯性在画面中使用黑线的方式进行扩展,大胆尝试,以求在继承中有所突破。难点在于填色时要极其细致,不能反复涂改和覆盖线,且要精准体现出所勾线描的自身特征,还要保持所填颜色的鲜活性。

(二)平涂后再勾线

在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地方先是大面积着色,然后对其物象形态进行“醒线”。如初唐第209窟南壁东侧的《说法图》,大部分线描还未勾出,要待“醒线”后才能显出其特征。可以设想,这几个形象“醒线”后一定更加有骨有肉,美感和动感十足。平涂勾线在笔者这幅作品中主要体现在正面人物上衣的图案、佛像、飞天、树叶、小精灵等地方,以此来呈现画面中线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三)没骨法

在传统壁画中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用颜色作画的方法叫做“没骨法”,其方式是用青、绿等重色画出并染出明暗部分。这种技法早在我国公元557年以前就由南朝时期的张僧繇创立,与一些西洋绘画的表现形式有相似的地方。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很多山水背景用此法,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与工细的部分形成粗与细、工与写对比的艺术效果。由于笔者的这幅作品以线性方式表达为主,并没有运用到这种方法。

(四)金粉运用

敦煌壁画中一种特殊设色方式是金粉的运用,主要有涂金、贴金、沥粉堆金三种。涂金就是把金粉混入膠水和细泥中形成泥金,然后描绘;贴金是先把所需图形刷上胶水,再把金箔贴上,根据图形做出效果;沥粉堆金先要把石灰粉和胶水制成稀泥状堆在所需之处,再把泥金涂上,具有增强立体感的效果,使平面上增加了一些浮雕的立体装饰。笔者在作品局部的头发和饰品处使用颜色时少量借鉴了沥粉堆金的技法,使其有了厚与薄的对比,更加丰富了颜色的层次。

四、莫高窟唐代壁画对当下工笔人物画

创作的影响

莫高窟唐代壁画对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当代画家对莫高窟壁画高超的物象造型特征、复杂的线性造型样式、颜色搭配运用、肌理制作的追摹上。在当代不少画家的作品中,都可看到像唐代莫高窟壁画那样宏大、高雅的绘画精品力作,或多或少地吸收并运用了壁画中的很多营养。如何家英的《魂系马嵬》在人物造型上直接取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以丰肥为美的造型特点,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在画面的构图方式和色彩配置上的面貌更是近于莫高窟唐代壁画等很多作品在画面的宏大场景安排和重彩颜色运用上都体现了莫高窟唐代壁画的恢宏博大的精神取向。

唐代莫高窟里的画师们,秉承着传神为最高艺术标准的目标,从宗教教义出发,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想化的物象联系,把人间世俗中的生动形象提炼并加工成众神形象。他们通过对各国及本民族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及中部地域的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优秀艺术进行吸收并融合改造,创造了中国美术史上辉煌的、精彩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让后世画家们能够永久学习。

综上所述,中国工笔画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的绘画语言体系有两种类型,一是壁画体系,以墙壁为载体,另一个是卷轴画体系,以绢或纸为载体。莫高窟唐代壁画的艺术成就以其独特形式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面容之一。它历久弥新,像一簇簇静静绽开的各色牡丹花,让观者获得视觉的满足感;它承前启后,像一座桥梁横跨千年历史长河,让万千追随者来往穿梭,得到心灵和精神的洗礼。学习、研究莫高窟唐代壁画的技法语言和风格价值,能拓展丰富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形式,还能把新鲜血液注入新时代的中国工笔绘画中。

参考文献:

[1]刘进宝.敦煌学通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张世彦.边·位·场·势·美:绘画章法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莫高窟壁画
三观壁画
莫高窟的诞生(上)
“反美”壁画
探访莫高窟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飞蛾”修复壁画忙
中国新唯美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技法探析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