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级阅读,开展阶段性写作活动

2020-09-21甘庆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甘庆辉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梯度阅读展开阶段性写作活动,进而提升读写综合能力。通过直觉性阅读,学生能更好地积累素材;在理解性阅读中,学生能够分析结构;在评价性阅读中,学生能领悟作品的特色;在创造性阅读中,学生能展开多元转换,掌握各种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梯级阅读;阶段性写作;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因为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深化阅读。但是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文本的特点,盲目地展开读写活动,那么,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展开活动。在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由浅到深的阶段性读写活动,进而让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层级提升。

一、直觉性阅读,积累素材

在写作活动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的文章尝试积累写作素材。在梯度阅读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直觉性阅读活动,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作者如何展开创作,尝试采用摘记、提要、摘抄等方式,理清写作思路,学会积累素材。

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的时候,组织学生展开直觉性阅读,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寻找感兴趣的段落记录下来,并说说这些段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说说自己为何认为它们精彩。如,有学生摘抄了“花和人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组成了万花灿烂流动的瀑布”这一段文字,认为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采用以花喻人的方法进行创作,将壮观的紫藤花的“瀑布”比喻成生命的长河,展现出了生命的张力。在直觉性阅读中,学生收集到了文本中的精美词句,也了解了作品的写作手法,笔者鼓励他们思考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否借鉴这些方法。

在摘要的过程中,学生尝试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整理写作内容。在编写提要的过程中,学生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通过标题式的词语或者结构图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写出来,了解作者如何整理写作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理解性阅读,分析结构

理解性阅读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理解文章意思,品味作品语言,揭示作品主题等展开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了解了如何整理作品结构。在理解性阅读中,学生可以模仿主题、模仿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这样他们对文章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能提升写作技巧。

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的时候,鼓励学生展开理解性阅读,尝试分析作品的写作结构,探究文章的主题。学生发现作者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零星片段,这些片段看似较为凌乱,但是实际上都围绕相同的主题展开,那就是展现了老王的善良,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这个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尝试思考自己如何创作该主题的作品。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尤其是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思考在他們的身上有什么闪光点,然后思考如何能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写出如何和弱关爱势群体的主题,并展开模仿性创作。

在理解性阅读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拓展主题,先了解作品的写作主题是什么,然后思考如何在原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围绕作品中运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写作方式进行思考,探究如何将它们融入到文章的结构中。

三、评价性阅读,鉴赏特色

评价性阅读指引导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做出鉴赏性的评价和理解,尝试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中的人物、情感、写作特殊等进行评价性的写作,这样他们能在阅读和鉴赏的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性阅读,说说作者如何很好地展现出安塞腰鼓的特点,怎样将安塞腰鼓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结合在一起,如何能体现出人借鼓势、酣畅淋漓的气势和状态。学生展开了评论文创作活动,首先发现作品词语十分简洁明快,给人铿锵有力的特点;其次他们发现作品运用了大量排比等写作手法,体现了雄壮的气势;最后学生发现作品的节奏很快,其表现手法给人很热烈的感觉。在学生撰写了评价性文章后,笔者又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自己创作同类型的文章,要如何借助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典型特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对于人物的独特理解,说说如何塑造人物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塑造出更符合社会真实的人物形象。此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思考如何展现出情感的冲突点。

四、创造性阅读,多元转换

创造性阅读指教师鼓励学生跳出文本,尝试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讲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伴随着这种阅读展开转变视角、文体转化、想象续写等各种多元化的写作活动。这样他们能更好地建构自己的创造性理解,并学会有创意地表达。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了壮阔的气势,笔者在指导学生创作本文的时候,鼓励他们积极展开创造性阅读,思考如何能将词转换成散文或者小说,写出作者苏轼的个人风采。如,有学生用散文的手法展现了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情怀,写出了苏轼一生所遭逢的不幸,然后又展现了苏轼豪迈的性格特点。还有的学生尝试将作品转换成了小说的形式,尝试想象苏轼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思考他密州出猎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将自己的创意写到了文章中。这样的写作展现了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从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梯度提升写作能力。

视角转换的写作是指在阅读基础上,以不同于作者的叙事角度,选择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来进行叙述,这样学生能转换视角,写出自己的创意。在文体转换中学生将一种文体转换成另一种文体,对不同文体的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梯级阅读中,学生先逐步了解如何积累素材、分析结构,探究作品写作风格,展开创造性写作,这样的读写活动层层提升,起到了“立足课文、读写结合”的效果,能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读写结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J].新作文:小学(1-3年级),2019(8):82.

[2]苏晓婷.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式分析[J].中学语文,2020(9):62-63.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