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下的博物馆教育研究

2020-09-21龚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观众教育活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出行方式应运而生。而博物馆作为地方重要文化景观,博物馆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受欢迎的旅游方式,这些游客也就成了新的博物馆观众。因此,博物馆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开展更多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关键词】文化旅游;博物馆教育;教育活动;观众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一、博物馆和旅游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提升文化素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作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势必成为人们外出选择的目的地。随着博物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自身功能的不断转变,更多的博物馆逐步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开始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来吸引观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努力提升观众在历史、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文化素养。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各种软件的普及,以及各种电视节目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也促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将博物馆纳入自己的出行清单。最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各种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研学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旅游。于是,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出现了博物馆旅游的新形式。面对文化旅游的新形式,如何将博物馆融入文化旅游,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成为博物馆人的全新课题。

二、文化旅游下的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

我国博物馆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历史类、艺术类、遗址类、纪念类、科技类、综合类以及各种专题博物馆,每一类型的博物馆教育内容都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

在文化旅游兴起的背景下,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外国的游客,教育内容的选择更加重要,尤其是当教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以后,博物馆更要思考应该拿什么给予它的受众,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博物馆观众的构成日益复杂化,为了让国内的观众欣赏到异国文物,也为了吸引国内的外国游客,各大博物馆开始引进外国的展览。如2017年9月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珍宝特展和2018年11月湖南省博物馆的埃及文物特展等,这些来自异国的特展成功地迎合了国内外的游客,不仅通过基本陈列了解到了该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通过参观异国特展,了解到了外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是一场极为难得的文化盛宴。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

正如郑奕在其《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中所说:“博物馆应立足展览主题、内容和形式,从深度上开展一系列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动,充分把握并有效利用观众在馆内的逗留时间,为他们呈现精彩、难忘并有意义的博物馆之旅。”博物馆教育采用的是非正式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依托文物的讲解导览外,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开展操作性强、富有趣味性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长沙博物馆设置了博乐园,专门为了少年儿童设计的发现探知区域,相继推出了亲子活动——文物医生、奇妙的青铜器等活动。除此之外,博物馆教育不断开拓新的思路,紧紧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巡展,不断提升社会教育水平。

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博物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角色和地位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有组织的学生群体也是观众构成的主力军。在文化旅游背景下,让青少年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发展起来的,而博物馆因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已经成为各类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

为应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带来的挑战,各大博物馆纷纷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出一批研学实践项目和特色研学课程。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的“红色小记者”研学旅行体验营等,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但随着博物馆和研学旅行的不断磨合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教育层面来说,博物馆普遍缺乏专业从事研学教育实践的人才,讲解内容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匹配,面对新的研学热,博物馆方面要设计出贴合中小学生实际的研学课程也是不小的挑战。于是一些研学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从网上摘抄一些内容,枯燥甚至错误百出且讲解水平低下,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只游不学”和“走马观花”的现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博物馆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三、对于文化旅游下博物馆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

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讲解员要不断完善传统讲解方式,改变单一的讲解模式,不断加大与观众的互动,探索出最适合他们的讲解方式和风格,从而达到让观众从讲解员这里获得知识,接受教育,获得情感上愉悦的效果。

随着研学的兴起,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各个博物馆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教育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重视与学校老师的交流与合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出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知识外,需要加强教育人员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加强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状况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兴趣。

(二)不断探索分众服务

文化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观众,更多的是社会观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文化层次。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各个博物馆需要对观众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即提供分众服务。

可以适当采用深入访谈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客观的观众构成、参观目的、游览意愿、满意度和游客市场结构模型,为博物馆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如苏州博物馆委托专业机构通过问卷、网络等形式对博物馆公众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参观苏州博物馆的以知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为主,多为教师、学生以及专业艺术人员,而希望在博物馆获得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是公众的主要参观目的。于是根据观众构成特点,苏州博物馆针对专业人士及美学爱好者于2019年4月13日—6月16日推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构型特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对观众采取分众讲解方式。随着文化旅游的升温,国内外的游客不断增加,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尤其感兴趣,于是针对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国籍的观众,采用不同的讲解词,不断创新语言讲解,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融合一些网络语言提升讲解的趣味性。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撰写不同的讲解词,打破“教条式”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用“采访式”“问答式”等多种互动方式,注意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参观过程。面对普通的游客要结合他们的兴趣点不断调整自身讲解词和讲解风格,重点将一些小故事穿插其间,尽可能不用專业性的名词,代之以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去讲述,拉近同游客的距离,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获。

(三)不断加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的重要内容是研学课件的研发和教育活动的设计,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平等交流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首先,学校应该向博物馆陈述自己的期望,而博物馆也要向学校说明自己的需求。此外,馆校双方应该就研学的内容、时间、教材、路线等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作为博物馆一方应该努力打造与课堂不同的学习体验,了解目标学校的课程大纲,找到博物馆教育的切入点;了解目标学校正在使用的教育资源,如课本等学习资料,找到博物馆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连接点;对目标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并提供教育资源,定期邀请他们参与博物馆研讨会并参与讨论评估研学成效。馆校双方只有密切配合和合作,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研学课件和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实现“在游中学”的目的。

馆校合作机制还体现在移动博物馆走进校园,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交通不便,很难接触到市区的博物馆资源,移动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资源延伸到边远地区,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性、全民性和平等性。此外,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也可以走进课堂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授课。如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走近长沙各中小学开展红色经典故事宣讲。

四、结语

文化旅游的兴起直接促进了博物馆与旅游的紧密结合,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新的博物馆观众,而作为重要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势必要做出调整,加大对观众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层次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不断推出适合新的博物馆观众的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研学课件、研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博物馆观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苏东海.文博与旅游关系的演进及发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0.

[3]马率磊.中小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文博论坛,2018.

作者简介:龚琪(1990-),女,土家族,湖南,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土司文化。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观众教育活动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探索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企业基层单位两学一做中领导的作用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