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户村民居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

2020-09-21蒋思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活化民居利用

【摘要】良户村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地的民居历史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基本形制,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满足功能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追求具有可辨识度的地方特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良户村的古建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促进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当代古建筑保护的案例研究发现,实行活化利用式保护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方案,即倡导保护与利用同步进行。

【关键词】历史建筑;民居;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良户村隶属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由少数姓氏的血缘聚落发展成为多种姓氏的血缘聚落,形成新的结构,明确了相对清晰的古村发展历程。随着人口的迁徙与繁衍,良户村见证了历史上“耕读传家”的集聚方式和文化面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目前,该村现存的多数院落以三合院为基本院落单元,通过横向或纵向组合,形成合院式民居。但是,对于古村落的建筑保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和政策的支持。

一、历史建筑和活化利用

(一)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是在建筑遗产领域中,“历史建筑”这个名词却经常出现。在2005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条例中对于历史建筑解释为:“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历史建筑”又被重新解释为:“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此可见,对于历史建筑的定义,都离不开时间和价值。

(二)活化利用

“活化利用”,简单来说就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再次利用,通过合理的修缮与保护,将有历史的、不再被使用的或失去实用价值的建(构)筑物进行改造,使原建(构)筑物符合现当代社会条件,重新获得价值。这种方式可以让历史建筑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

二、国内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相关研究

早在19世纪中后叶时期,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历史建筑存在的文化价值。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便指出要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发展保护历代的建筑文化遗产。1810年,在清查国内文物遗产之后,又成立了关于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委员会,并将圣玛德琳修道院大教堂、圣丹尼大教堂等建筑遗产列入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项目。

随后,欧洲的其他国家也相继认识到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但对于历史建筑仅局限于有政治、宗教、文化意义的大型建筑遗迹。认为这些建筑遗迹是欧洲历史优秀艺术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价值。希望通过保留这些历史建筑来证明国家历史文化的强大。

(二)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相关研究

1925年,我国建立“故宫博物馆”,这座封建帝制的紫禁城被完整地保护下来,这是我国关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第一个项目。后来,在梁思成先生的带领下,寻找中国历史建筑,并进行调查和测绘。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梁思成先生完成了著作《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建筑的书籍,为中国历史建筑的保護工作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1935年,我国成立了“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修复了一批重要的古建筑。但在“文革”期间,不仅给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同时,大量遗存的优秀历史建筑被强制拆毁和破坏,使得这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从此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才逐渐回到正轨。20世纪80年代,城市的格局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一改往日对历史建筑的拆建,开始探索改造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改造实例,比如1999年上海的“新天地”改造等,以及21世纪天津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北京798工厂艺术新区的改造设计等,这是对于我国内地历史建筑的设计改造。

在港、澳、台地区,历史建筑的再次利用被称为“活化”。台湾地区于2005年重新修订了《文化资产保存法》,认为历史建筑只进行单纯的修复工作并不能有效发挥文化和艺术价值,只有通过“活化”利用的方式才能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发挥符合当代社会条件的实用功能,延续文化使命。香港地区在《2007-200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其中包括活化历史建筑计划。2008年,香港首次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雷生春”作为首批项目,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在使用功能定位上,雷生春被改造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保健中心,成为一所集历史文化教育和中医药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独特性地标,活化效果显著。“雷生春”经过修缮改造,在反映出它原来用途的同时,还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集教育、医疗、服务于一体。

三、良户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根据良户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合理的活化利用方式,要注重历史风貌和价值要素的保护。在保留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将历史建筑的价值实现最大化,避免建筑闲置。

根据调研,良户村的国家级文物建筑——玉虚观可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博物馆式保护,即冻结式保护,是指将历史建筑进行复原与修复。从玉虚观的保护现状来看,中殿和后殿保存较为完整。其中,中殿最有价值的是壁画,由于过去做过粮仓的缘故,壁画受到石灰水的侵蚀,虽然导致壁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仔细观察,仍可隐约看到那些精美的佛教故事画。

良户村的民居历史建筑不能得到充分使用。其闲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部分屋主不愿另为它用,由屋主或屋主的朋友代为维护,保存较好,而部分民居因长期无人维护,使得民居逐渐荒废;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民居出租和商用可能性较低。对于闲置民居进行改造再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1964年,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认为“再循环”不是单纯的保存或修复工作,而是将建筑内部重新设计成为现代生活所需要和接受的。对于民居的改造利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还需要适合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作为保障,以便容纳新的功能,提高民居的利用率。

“商务印书馆乡村阅读中心”——良户书院改造,整栋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无论是楼廊装饰还是墙面砖雕,都体现出明代建筑古朴精美的艺术特点。良户书院不仅保护了民居建筑,而且了推动全民阅读,这正是根据民居历史建筑自身的特点以及周边环境的运用,进行合理改造的活化利用方式。良户书院项目不仅得到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得到了专业人员提供的技术指导,在保留建筑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使用功能,最大化实现良户书院的活化利用价值。

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人流等方式发展旅游业,促进消费,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促进闲置民居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可以将一些民居改造成比较有特色的餐厅、民宿等。目前,在良户村有一些商业性民居改造,例如茶馆、民宿、老电影院等,这样不仅使得民居得到良好的使用,同时还能够带来经济价值。另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民居的保护和维护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旅游业并非是单一存在的发展模式,它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其中包括餐饮业、商业、文化产业等,为现存民居的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实践性。

四、结语

对于良户村民居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良户村的历史文化,保护是一切活化的基础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将良户村民居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的活化利用,使得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能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延续生命力,创造更强的历史文化归属感。同时,为良户村的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这些珍贵的民居历史建筑经过活化利用之后,将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吴焕加.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J].建筑学报,2000(7):32.

作者简介:蒋思琪(1995-),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设计学专业。

猜你喜欢

活化民居利用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画与理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