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三整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20-09-21徐志刚
徐志刚
今年以来,扬州市按照省委要求,以现代化治理、系统化思维、规范化设置、一体化实施为总体思路,坚持赋权事项、组织架构、网格建设、考核奖惩、指挥调度“五个统筹”,全域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截至目前,改革框架全面拉开,各镇街职能整合、机构设置及人员调整等全部到位,改革效能正在逐步顯现。
改革实践:赋权做加法,精简做减法
统筹赋权事项,厘清权责边界。根据江苏省《乡镇(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指导目录》,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出台审批服务清单和行政执法清单,各镇街平均承接30余项县级行政审批权和近100项县级行政处罚权。除中央明确要求外,其他设在镇街的县级派驻部门均实行属地管理,科学划分县级部门与镇街713项事项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并建立向镇街交办事项准入制度,杜绝责任层层转嫁。出台《镇街行政权力及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对在实际运行中镇街无力承接或企业群众办事反而不便的,及时进行调整。
统筹组织架构,优化编制资源。整合镇街原30多个职能机构,乡镇综合设置“一办八局”9个职能机构,街道设置“一办七局”8个职能机构,职能机构内部不设科室,实行大部制管理。取消原事业单位性质的“五大中心”,统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管理镇街所有事业人员。对700余项日常事项逐一编制工作流程图,做到“按图行权”。在锁定镇街实有人员基数前提下,统筹使用行政、事业编制性质人员,全员设置AB岗,施行同岗同奖。
统筹网格建设,强化精细管理。推进网格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划分综合网格5639个、专属网格593个,选配10922名专兼职网格员,镇街、村(社区)干部融入网格,构建“一格一长多员”的网格队伍,推行巡办分离,实现“日巡查、周分析、月汇总”,为指挥调度平台信息归集、预警研判、考核督查等功能发挥提供一手数据来源。
统筹考核奖惩,实现乡呼县应。县级部门派驻在镇街的审批服务执法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县级主管部门加强对派驻镇街审批服务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监督,做到“谁移交、谁指导”“谁主管、谁监管”。赋予镇街“调度权”“考核权”“任免建议权”,对派驻的机构和人员年终绩效考评权重不低于50%,县派驻人员党团组织关系转移至所在镇街,其人员任免调整均须书面征求所在镇街意见,镇街可以对不适应、不胜任现任岗位的派驻机构负责人提出调整建议。
统筹指挥调度,建立管理中枢。坚持“市级统筹管大事、县级统抓管难事、乡级统办管琐事”的功能定位,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县乡三级实体化、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平台基本实现全口径数据归集、全天候指挥研判、全方位协调处置等功能。各镇街在党建引领等标准模块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在一体化平台增设了其他特色模块,成为各镇街决策、执行和监管智慧管理中枢。
改革体悟: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的根本指引,也是重要内容。扬州始终按照省委“1+4”改革要求,在市委直接领导下,把基层“三整合”改革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三大核心板块。实践证明,正是有了党委强有力的领导,基层“三整合”改革才能不局限于权力事项赋予、机构编制调整等,而是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网格管理、指挥平台建设等进行系统谋划、规范设置、协同推进,从而为基层“三整合”改革提供了更多资源和空间。
必须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体制机制的变革调整必然对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把队伍稳住了、建强了,机构职责才有履行主体,基层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在基层“三整合”改革中,我们围绕建设一支与新体制运行要求相适应、与审批服务执法事项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出台《加强镇街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镇街干部教育培训办法》等文件,要求镇街领导班子成员中,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经历的占比,动态保持在30%以上;明确镇街编制资源向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和指挥调度中心等3个新设职能机构倾斜,人员使用选拔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考虑“人”这一改革中的核心要素,以健全完善有效激励机制为抓手,让基层干部行有方向、做有底气、干有奔头,基层“三整合”改革红利才能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水平才能有效提升。
必须坚持试点先行、步伐稳健。扬州在基层“三整合”改革中,针对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这一实际,选取改革意愿强烈、区域代表性强的镇街先期开展试点,对试点成效明显的镇街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效激励督促全部镇街推动改革。将中央、省委文件精神细化为近期目标和远景蓝图,把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努力可以解决且群众易于感知的事项作为近期改革重点,做到一事一方案、一步一脚印,形成由易及难、梯次深化的推进格局。同时,确立不得增加基层财政负担、不得影响干部队伍稳定、不得影响企业群众办事的改革原则,着眼于优化存量、内部挖潜、激发活力,整个改革期间,各项工作衔接过渡有序,干部队伍思想稳定,效率效能不断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吃透上情、把准下情,结合实际、务实推进,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做到行稳致远。
改革深化:不断统一认知、完善机制和提升能力
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和成效。从实际推进情况看,凡是推进快、效果好的镇街,都能把政策宣讲、文件解读作为凝聚改革共识的手段。反观个别进度略后、成效不好的镇街,在改革伊始,一些干部群众对改革的意义、目标及实施举措等认识理解不充分、不全面,有的不认真细致学习中央、省委改革文件精神,一味等上级提要求、作部署,不能结合本地实际做到先谋划、先推进。因此,在推进过程中,要通过中心组学习、政策宣讲会、业务培训班等,讲清楚改革目标任务,讲清楚改革主要内容,讲清楚具体实施路径,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为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民意基础和思想支撑。
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扬州细化落实省委改革要求,探索建立职责准入、资源下沉、权力调整、全员培训、考核评估、信息共享等“六项机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较大健全完善空间。以权力调整机制建设为例,首先此次赋权一般采取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从省指导目录中选定的方式,其优势在于便于协同操作、统筹实施,避免了基层之间互相攀比,但其劣势在于忽视了各镇街之间的差异。其次,目前赋予了镇街权限有成熟完善的审核程序和制度,但一旦出现镇街无力承接或不想承接的权限需要退还时,又缺少相关程序制度的顶层设计,导致各地退还权限时会出现一定的法律风险。再以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例,数据不能共融共通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专网重收集不重应用、重内部应用不重外部共享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入手,进一步细化政策口径和措施举措,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推动资源下沉,动态调整赋权清单,强化考核评估,加大数据归集、端口授权力度等,真正实现基层有人、有物、有权。
进一步提升干部能力建设。目前,镇街干部队伍庞杂、人员老化但上升通道普遍狭窄,部分镇街干部学习动力不足,工作干劲衰退。长期以来,镇街更多地围绕经济建设、招商引资,以及县级党委、政府的硬性考核开展工作,抓经济的干部多,懂法律法规、精专业领域的干部少。管理体制变革和运行机制优化后,镇街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匹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规范高效审批、精准公正执法成为许多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前期,我们通过出台政策文件、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初步实现赋权事项有人办,但距离办理零差错、零诉讼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必须将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提升镇街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提高审批执法事项等专业办理水平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力争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批讲政治、懂政策、擅业务的全科型和复合型干部队伍。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组织副部长、编办主任)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