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大夜间经济 挖掘消费潜力

2020-09-21夏网生彭程

群众 2020年16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发展

夏网生 彭程

夜间经济是城市和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消费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上半年,江苏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10.4亿元,同比下降9.4%。因此,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内需潜力成为当前的紧要任务。壮大夜间经济,既是应对疫情造成就业压力的民生工程,又是激发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有效途径。根据《2019—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与消费行为研究报告》,夜间消费比例约占总体零售消费的六成,预计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

注重规划引导,提升发展动能

壮大夜间经济,需要立足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构筑出一个促进夜间经济良性发展的激励和保障系统。一是把夜间经济发展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江苏是产业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在力促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方面,要重点开拓夜间经济空间,展现夜间经济特色,整合商贸、文旅、康体等产业资源,把夜间经济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充分发挥规划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规划要明确夜间经济的主要区域,划定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布局。夜间经济和白天经济的主要区别就是延长商业设施的营业时间,有的可能延长到凌晨两三点钟,有的则可能是通宵营业服务。这种做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更需要一定规模的消费者群体,否则企业或经营者就难以获得正常的营业收入。二是顶层谋划专门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从全省层面研究制定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相关指导意见,把持续推进夜间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任务,加快建立与夜间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参与符合自身优势和需要的夜间经济活动。对于夜间经济产生的新商业形态的发展,要按照“放管服”的总体思路,坚持审慎监管,鼓励和推动新消费成长。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商会和商户的积极性,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商户经营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三是注重叠加“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改善“夜经济”商圈的网络建设,为消费者和游客上网提供更多的便利,为经营者或商户创新业务模式提供更好的平台,努力提高智慧城市的水平,使“夜经济”升级成为“智慧夜经济”。运用好大数据技术,随时掌握“夜经济”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集聚场地异常情况,比如客流过大出现的拥挤情况等,确保“夜经济”的安全运行,使“夜经济”升级成为“安全夜经济”。

找准点亮主题,放大品牌效应

夜间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还是一个城市开放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富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可以让人领略到城市的另一种风情,呈现出一座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谈起全国的夜间消费场所,人们通常会想到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南京的1912、秦淮河、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香港兰桂坊等。江苏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要结合各地消费热点、风俗文化和特色优势,基于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推动“夜经济”品牌化,积极打造《夜江苏消费地图》《夜江蘇消费指南》。比如,支持南京以秦淮文化为抓手,打造夫子庙、老门东、新街口、百家湖等“夜经济”聚集区,擦亮金陵“夜名片。支持苏州围绕“姑苏八点半”夜间经济品牌,让更多的百姓在夜间走出家门。政府机关开放停车位为市民提供便利,派发锦鲤大礼包撬动夜消费,“全市域”兜底式无理由退货,打造系列夜消费活动。支持常州依托古运河两岸、青果巷、南大街等著名景点,整合夜游、夜食、夜购、夜娱,着力培育“龙城夜未央”夜生活品牌。支持淮安培育发展一批品牌化、标志性夜间经济示范点。支持连云港打造一批“夜港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及时总结推广夜间经济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南京和苏州等地试水“夜间区长”等制度,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近来,宿迁市召开夜间经济政策会办会,进一步提高夜间消费供给能力和质量;淮安市推出宣传片《淮上“夜江南”》,邀请观众走进淮水东南第一洲的别样之夜;泰州正式启动“凤城河夜泰美”系列活动,日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加强推介,形成江苏夜间经济品牌,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大线上宣传力度。争取每个地方都能有自己的夜间经济特色,把夜间经济的品牌做得更响亮。

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的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一是增加夜间经济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不同主题消费区的业态特点,布局具有文化内涵、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休闲场所。对不配套的设施要进行改造,形成各具特色、有品位、有文化内涵的夜间经济消费区。例如,增加图书馆、博物馆、健身馆开放数量,适当延时开放一批旅游景点,开发设计一批夜间旅游线路,以夜游带动餐饮、娱乐、交通、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二是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持续推进对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性支持,并在各类媒体和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等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宣传推介。三是与步行街、商圈有机衔接。步行街是城市商业和服务高度集聚的区域,是满足居民消费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加快推进南京市夫子庙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在着力改造提升步行街过程中,充分融合夜间经济的元素,促进协同发展。苏州已计划用三年时间,规划一批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辐射功能的特色夜消费街区,引导主要商圈和夜间经济紧密结合,打造高品位消费载体。四是着力发展网红夜市。加快培育与城市文化和消费习惯相符合的网红点和打卡点,利用抖音、直播等方式进行全面推介,刺激年轻群体消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夜间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旅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鼓励老字号文化与夜间经济叠加,促进品质消费,促进文化传承,促进创新发展。

部门合力联动,营造整体氛围

发展夜间经济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政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为夜间经济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相关资料显示,消费者对夜间经济最关注的问题是交通和安全。公共交通是否可以相应地延长?深夜出行回家是否有安全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靠一两个政府部门是做不到的,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夜间公交、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等,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大重点区域的夜间车辆调配,为夜间商业活动提供基本的通勤保障。要做好夜间经济集聚区周边停车场、垃圾回收设施、休闲座椅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场所要适当调配和增加警力,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着力营造夜间经济氛围,通过各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各经营主体转变经营观,树立科学健康的理念,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培养壮大夜间经济消费人群。改变城市居民对夜间活动的偏见,培育群众夜间文化消费习惯,营造健康的夜间文化消费氛围,打造江苏夜间经济的整体品牌形象,让每个城市都“火起来”,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贾潇潇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