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汕尾民间信仰

2020-09-21朱桂芳

新丝路(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汕尾

摘 要:汕尾在宋代已有观音、妈祖、北帝和土地神等民间信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固定的信仰主体,并初步具有地域特色。传至现在,形成了以妈祖为代表,关帝、城隍、三山国王、天神爷和土地神等民间信仰体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信仰多元的形势下,民众信仰与社會生活联系更紧密,在激活地方经济、优化生活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汕尾;民间信仰;信仰历史

一直以来,中国人始终不缺信仰,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一、民间信仰的界定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信仰分为宗教信仰、民间信仰、迷信三个层次。[1]宗教信仰为大众所熟知,迷信是要摈弃或破除的,而民间信仰,区别于迷信,学术界尚无公认的统一概念。

“民间信仰”一词源出于日本,相关研究已逾百年。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始于晚晴,至今亦逾百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如顾颉刚、许地山、钟敬文、胡朴安等学者,近30年来,由于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民间信仰研究的发展。国内外的学者均认识到民间信仰在社会整合、规范乡村伦理、维护基层社会的合理秩序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杨庆堃的分散性宗教影响最大:“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及信仰者,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从而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2]”。不仅影响了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也影响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渐被国内学者接受认可。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向平教授认为: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是民间社会中的信仰模式,是民间社会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事实,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具有自愿性、组织强制性、功利性、世俗性等特点。人们通过民间信仰的叙事方式,体会出人之为人、神之为神、社会之为社会的共同价值纽带。[3]

二、汕尾民众的信仰状况

众所周知,汕尾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聚客、潮、粤三府之精华,民风古朴,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积淀深厚。在信仰方面,除儒、道、佛、天主教、基督教外,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形式。

从民间口头相传得知,汕尾在宋代已有观音、妈祖、北帝、土地神等民间信仰,至明朝,民间信仰得到迅速传播并载于史志,明嘉靖《海丰县志》的“五坡祠图”记载了“邑之庙祝不为少矣”,民众信仰的规模和信众基础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在明代朝廷的祭拜与推崇下,汕尾的民间信仰逐渐形成固定的信仰主体,并初步具有当地特色。从现存的地方史志可知,明嘉靖时期,海丰县署设立“僧会司”掌管当地天文星象占卜及民间“阴阳医学”机构和管理佛教寺院。此时“庙祀”神袛,民间与朝廷已形成共识并逐渐固定下来。据明嘉靖《海丰县志》记载,受朝廷和民间社会共同祭拜的神袛有社稷之神、妈祖、城隍、风云雷雨之神、山川之神、名宦与先师孔子等先贤。

至清代,汕尾的信仰状况在明代的基础上,祭拜各神袛的季节和时间得到确定外,还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情况,结合民众生产生活需要,选择和增加神袛庙宇。据清乾隆《海丰县志》、《陆丰县志》记载,每年主要有春秋祭拜至圣先师孔子,立春祭勾芒神,仲春亥日巳时祭先农神,春秋中月上戊祭社稷、信国公文天祥,春秋仲月合祭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祭忠义神武关帝及其三代公,春秋祭祀忠义、节孝两祠、天后妈祖、风神,清明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祀无祀鬼神,月食、日食举行救护仪式,干旱时在城隍庙举行求雨仪式,等等。志书记载,当时海丰县影响较大的坛庙29座,著名的寺庵12座,祠宇有11座。陆丰县主要庙宇宫祠有33座。此外,有关神袛的民间传说也记入县志,如海神妈祖、北帝玄武。[4]293~297

民国时期,主要是对之前所建庙宇的重修和扩建,规模大小不一的宫庙遍布海陆丰地区的每个乡村、社头,特别是土地庙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一座。传至现在,汕尾形成了以妈祖为代表,关帝、城隍、三山国王、天神爷、土地神等神的民间信仰体系。据目前有关数据显示,汕尾市宗教信仰活动场所共205个(见表1),在汕尾民间信仰场所中,单供奉妈祖的就有139个(见表2)。概言之,在汕尾民间传统观念中,凡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都由神灵主宰。故民众供奉佛道和民间诸神心虔志诚,岁时祭祀,享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且其神谱系庞大繁杂,有自然神与自然保护神,有始祖神,冥界神,生活守护神,行业神,佛、道两教,儒家圣贤以及其他诸神等。尤其与山川河海有关的神袛庙宇遍布城乡各地,如海神妈祖、关帝关羽、北帝玄武、王爷公(三山国王)、水仙爷、南海观音、土地伯公等。[4]306可见,汕尾地区民众信仰的多元性与交互性。故海陆丰地区的人给人留下整天忙碌于各个神袛的祭祀、事事必拜的不良印象。

三、主要的民间信仰神袛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信仰都有其一定的信仰形式或信俗。目前,汕尾的民间信俗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有:关帝信仰及其庙会;海神妈祖信仰及妈祖庙会;城隍信仰及其城隍庙会;海陆丰地区的“天地父母”、“王爷宫(三山国王)”信仰;陆河的“天神爷”、“伯公爷”信仰;陆河东坑的神农庙会;太阳神崇拜及汕尾太阳宫等。

1.关帝信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在民间,关公还被尊为商业的保护神,视为“武财神”,居于文武财神之首。岭南地区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财神信仰根深蒂固。汕尾的关公信仰由来已久,据清乾隆《陆丰县志》记载,当时陆丰县的关帝庙就有两座。随着明代朝廷对关羽的崇拜和推崇,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至今,汕尾还保存了很好的信仰习惯,如家庭、村落、商店、公司等都有供奉关公的习俗。汕尾市区三马路的关帝庙,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为岭南规模最大的关帝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爷诞辰日,汕尾市区三马路关帝庙都会在这天举行巡游及彩炮活动,巡游期间有民间花队巡游、醒狮、舞龙、戏剧表演、放生、彩炮竞标等一系列民间活动,展示关公信俗文化和汕尾的民间艺术文化。关公不仅被视为家庭、村落的保护神,更因武财神形象,其忠义道德深入人心。通过关公民间信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秉持忠义道德、诚信立身,以诚待人,以信立市,维护诚信社会,营造汕尾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汕尾社会经济的发展。

2.妈祖信仰。妈祖信仰传入汕尾,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陆丰甲子顺济宫、海丰大德妈祖庙、马宫的天后祖庙、安美祖庙、凤山祖庙、陆河的三奶娘宫等至今香火兴旺的信仰场所就有139个。汕尾凤山祖庙不仅是福建湄洲妈祖庙的分灵行宫,也是粤东最负盛名的媽祖文化传播中心,其庙会吸引了海内外各界群众。

凤山妈祖庙会,据传是在清代乾隆时期由广西地区传入汕尾,至今凤山祖庙内仍保留有清乾隆壬戌年祖庙扩建时老首事碑刻和光绪年间记载当地抢花炮习俗的碑刻。凤山妈祖庙会主要包括民俗祭祀仪式、新年(正月初五)迎神祈福活动、元宵(正月十五)麦子灯会採花枝活动、妈祖神诞(三月二十三)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凤山妈祖炮会、重大节日演大戏、中元节祭幽普度等民俗活动。其民俗祭祀活动自传入至今,已形成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典祭、公祭、民祭和官祭四种。其中,妈祖神诞庙会是凤山妈祖庙会的核心内容。除当日大型的公祭活动外,还有至少连续40个晚上的戏剧演出,演出剧种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潮剧、粤剧等。同时,举办彩炮会,彩炮会俗称“放炮头”或“抢炮头”,抢得炮头意味着“妈祖神灵驻家庇佑其财丁两旺、平安顺利”,故竞抢彩炮在海陆丰地区深受群众喜爱。最后,在妈祖神诞的前一天或当天在汕尾市区举行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参游人数达1500多人,观看的各界群众达数万人。

弘扬大爱、行善、立德的妈祖精神,提倡做道德守法的仁爱之人,经营幸福家庭,在此基础上,发挥民间信仰规范乡村伦理、维护基层社会的合理秩序等功能;妈祖还被誉为两岸和平女神,通过每年妈祖诞辰纪念日和妈祖文化活动等,凝聚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之情,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借助汕尾在妈祖文化圈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汕尾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和旅游经济。

3.三山国王信仰。有学者认为三山国王是客家人始奉、独奉的神明,而从历史文献和其庙宇的分布看,它是潮人与客家人所共同祭祀的神明,[5]据汕尾民俗学者统计,海陆丰地区供奉的三山国王神袛(三王共祀、分王祭祀、配祀)合计近千处。其中,陆河县8处。这至少说明在汕尾三山国王是潮人与客家人所共同祭祀的神明。三山国王起源于揭阳揭西县,民间多有关于他们护国、保土安民的传说。俗称王公(有地方称为王爷、老爷),与其夫人合称为王公夫人,“护国庇民”为其核心要旨,是潮汕地区人民自己创造且具普遍性的神祇之一,自隋朝肇迹伊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三山国王的庙宇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三山国王的信仰圈最初是在粤东地区,为潮人与客家人所共同祭祀,后来,随着客家人向海外的播迁,三山国王及其信仰也扩散到海外,尤其是台湾地区。

20世纪以来,三山国王崇拜已被海峡两岸民众视为两岸同根同源的象征,也成为东南亚华侨族群文化认同的标志。[6]汕尾素有侨乡之称,更设有“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其前身为广东省陆丰华侨农场,是国家最早安置海外归侨的基地之一,先后接收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13个国家的归侨近2万人。华夏子孙的优良传统与东南亚国家的异域风情在这片土地上相汇、相融,形成了独特的“地球村”人文景观。传承三山国王“护国庇民”的宗旨,弘扬爱国爱乡精神,当好汕尾的主人翁,虚若怀古,招商引资。强化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心。2014年3月11日,台湾三山国王宫庙霖田祖庙谒祖进香团到陆丰市碣石镇玄武山元山寺参访交流。这是弘扬三山国王文化,增进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体现。借助三山国王信众寻根问祖活动,加深两岸文化交流,扩大汕尾的文化影响力,发展汕尾。

海峡两岸妈祖和三山国王的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汕尾的分布、信仰情况及其在文化功能上有诸多相同点,借助妈祖和三山国王信仰的民间信仰文化功能,推进汕尾各县区、汕尾与其他城市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弘扬汕尾祥和、兼容、拼搏的精神内涵,创建和谐汕尾的同时,凝聚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之情,促进海峡两岸及海外的文化经济交流合作。

四、汕尾民间信仰的作用

1.激活汕尾地方经济。汕尾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是汕尾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汕尾民众的民间信仰集关帝的忠、妈祖的爱、三山国王的护于一体,又与海陆丰革命文化联系密切,借助民间信仰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提升汕尾文化软实力,不仅有利于汕尾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拓宽汕尾与周边城市、港澳台的交流渠道,构建文化建设的合作平台与创新天地。

2.整合生活资源,优化民众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民间信仰在汕尾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尊重群众生活的同时,“生活治理”的规则融入民间信仰活动中,借助各大民间信仰神邸的主要活动,推介和宣传现代生活方式,推动群众重视生活品质,摒弃传统陋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3.建设和谐社会。基于以上对汕尾民间信仰状况的分析,汕尾的民间信仰文化丰富、多元、开放,但目前汕尾民间信仰处于散落、分离、独立发展的状态,民间信仰在调整民众心态、调和民众社会关系、促进农村基层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通过观察民众社会生活习惯,利用汕尾主要民间信仰主体的积极因素,正确引导民众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进一步规范乡村伦理、维护基层社会的合理秩序。

参考文献:

[1]谢金森、张国栋、张鼎如、王福梅.民间信仰误区的解读与矫正——新时期农民信仰问题的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39-43

[2][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主义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2006.269

[3]李向平、文军、田兆元主编.中国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序4-6

[4]《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民间风俗[G].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13.293-297、306

[5]林晓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林腾华.三山国王文化的当代价值[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7]吴玉贤.海神妈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41-42

[8]陶立瑶.民俗学视野下的关公俗信——在汕尾关公文化论坛上的发言[J].神州民俗,2010(总152期)

作者简介:

朱桂芳(1983--)女,广东陆河人,广东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汕尾历史文化,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汕尾
常海燕作品
Critical Translation of One Clip of Subtitles in the Film of Annie Hall
林培亮作品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
老区速递
汕尾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