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的关系视域下浅谈消费异化理论

2020-09-21郭一帆

新丝路(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

郭一帆

摘 要:异化理论特指主体所创造和改造的客体,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形成对主体的奴役和统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出現了新的表现形式——消费异化。而消费异化这一哲学范畴,更是有不同流派的理论对之进行阐述。本文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下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及其生态破坏性,并以此尝试性探究其和解方式。

关键词:消费异化;人与自然;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

消费活动一直是人类生存、生活所必须的活动,不论是原始社会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衣食所需,还是如今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加工来获取商品,人们都离不开消费。更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们也同样离不开提供给我们以消费活动、养育我们的大自然。然而随着社会产生力的空前发展,一方面物质财富极大增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对无产阶级的劳动者的压迫下,消费被异化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本文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视野上,探讨异化消费理论的由来、根源以及其生态破坏性,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式。

一、消费异化理论及流派

“异化”,特指主体所创造和改造的客体,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形成对主体的奴役和统治。消费异化思想是首先由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他们从消费和人的存在的角度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异化也从生产劳动领域逐渐蔓延到了消费领域。其中本·阿格尔认为,消费异化指的是人们致力于获得商品以弥补他们繁琐、非创造性和经常薪酬过低的劳动的现象[2]。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或福利政策的更加完善而被改变,面对无尽和负担过重的压迫,由于无产阶级“劳动中缺失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因此只能将试图在消费领域中获得相对性的自由和短暂的快乐;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将消费看作是能够操作人的工具,刺激消费者疯狂消费,且使得消费主体把这种虚假的需要误以为是真正的需要。

其次关于异化消费思想,还有生态学社会主义和另一些学者的说法。生态学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指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这一手段当做了目的本身,而造成了需要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的后果。另一些学者认为人们应该满足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而非欲求,他们由此来界定消费异化。然而欲求是无尽的,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在人生长河中当我们满足了这一个欲求,总有下一个欲求很快就在等着。如此在追逐欲求而不断消费的道路则是漫长的,且是丧失了人类理性与主体性的,使人也物化到了商品的状态,甚至人成为了人力资源。

因此,消费异化是消费活动、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对商品和物的不断占有、消费的过程中对其本质的背离。消费本该源于需要,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时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需要被消费再生产”。但在消费异化中,物控制了人,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商品和物占有的这种形式来实现在感性层面上的自我肯定和充实,被想要去不断占有的欲望和短暂的幸福感吞噬。于是,消费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操纵和奴役着人自身而成为了消费异化。

二、人与自然关系维度下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产生根源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人产生于自然界,通过实践这一过程的联结,人类不断地对自然施加影响,而自然又以其“本能反应”或服务或惩罚的回馈作用于人。在演进发展中实现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其中,人类出现以前即自在自然阶段,人类出现以后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人为了生存又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类对自然从被动发展到了主动的过程,从最开始的适应自然以不被淘汰,到能够去以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正是在不断改造、占有和享受自然,获取有效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人与人的新型关系。离开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溯,抛开这一基础,所有社会关系也将失去了源头。

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及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独立等三个阶段或三大社会形态[4]。在第一个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活动也仅限于狭小的范围,此时几乎只能在被动的适应中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对人类带有某种强制。此时,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完全异己的拥有绝对对立和服从力量的存在。在强大的自然力肆掠和驱使下,人类只能被动适应。在第二个社会形态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增强。正是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人的主体能动性高度膨胀,自然界被当作人们“奴役”、“盘剥”的否定性对象,一切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异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人不再是生产力而异化为生产的手段,成为资本家逐利的工具。于是这个被异化的社会里,只剩下了逐利本性的资本家和除了出卖自己劳动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形成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贪欲和工人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交织图景。

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大规模生产巧妙地改变了人类的消费活动,使消费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资本逻辑的掌控之下,资本家不断诱惑和刺激劳动者疯狂地购买,不停地追逐利润,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消费异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剧。因此,消费异化便自然地被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了一起。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消费异化的最根本原因,资本的目的是逐利,而为了保障利益又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消费异化能够促进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再扩大。于是必然会出现扩大再生产的无尽的占据自然资源的表现,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出现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商品滞销产生的污染环境的现象。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生存资料物质资料并不充足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生活,合作分工获取生存资料。到了产品有剩余的时候,公有制就向私有制开始发生转变了。就有了拥有生存资料的资本家和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剥削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且还不断地为了利润向大自然进行索求和无尽的开发。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从而出现了劳动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异化现象,继而会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资产阶级并不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而推动全球化进程,而是为满足资产阶级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且它的本质便决定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消费异化的危害性

1.消费异化使人与自身相背离

作为消费的主体“人”,在消费过程中应该是自主、自由的。因而消费的实质是消费主体人从作为客体的商品中得到满足的过程。但是,通常在现实消费中,人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分离,甚至对立。商品成为了主宰消费主体、控制消费主体的一种畸形力量,进而使消费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消费过程中应有的自由和自主。以致消费成为了一种强迫性行为,背离了人的真正需要,经济体系的发展只被归结为什么对经济体系自身的进展有益。在一场强有力的宣传活动中,“甚至富人都会感到贫困。”这种人的内心只有通过不断地消费刺激才能弥补其空虚,才能感受到活着。他不仅在消费时时被动的,在空闲时间也被各种异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占据着。

2.消费异化加剧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正常而言,消费原本是一种人们生活样式的自由选择,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和幸福感即可。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消费活动却被资本家和媒体“操纵”。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消费需求,“真实的需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些物质文化需要,主要包括人们用来满足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营养、衣着和住房等。“虚假的需求”则与前者完全不同,主要是指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那部分由某些“特殊的社会利益”产生的外在力量强加给社会公众的需求,这种需求既不是人们现实生活必需的,更不是人的本真需要[5]。资本主义社会的公众通常都是被资本家和社会媒体的广告操纵,这些需求都是别人或外力强加给人们的虚假需求,被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人强加给我们。在这种病态社会中,人们病态的把对虚假需求的占有当做幸福的筹码,由此加剧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3.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背离

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相背离、甚至相对立。“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6]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地提高以及人的需要界限无止境的扩张,人类却也不断打破自然的承载力制造出层出不穷的消费产品。在资本逻辑作用下,资本家们费尽心机用最狡猾的方式利用大众媒体大肆宣扬消费主义,并通过赋予商品以“符号”价值来促进生产和刺激消费,不断制造出许许多多种“虛假的需求”,人的需求失去了人本质需求的多样性,被异化为对物的片面的、物化的占有,最终,人也被异化成为了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消费人”[7]。马尔库塞认为虚假的需求超出了人类的正常需求水平,为了满足人类的贪欲,人类盲目地消费、奢靡浪费风气的盛行导致“垃圾围城”。人类野蛮、粗暴地掠夺自然,肆意地向自然排放污染物,超出自然循环代谢,结果必然遭到自然的反抗,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让人类应接不暇。消费异化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地处于对抗、分立、背离的状态,人的需要被异化为像动物般单一的、片面的占有感所取代,失去了多样性,人类的精神家园被践踏,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4.消费异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对于生态危机问题的出现,生态学马克思学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进行详尽的分析。他们指出,消费异化与经济增长有关,而经济增长又会作用到生态环境上去。所以无限的消费欲望促动经济增长,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便发生了矛盾,进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存资料的制度又决定着资本家绝不会真正考虑民生和自然的问题,不会使大众真正享受消费原有的意义。消费异化势必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无情地占有和破坏,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滞销的一些商品也会破坏生态环境。而生态的承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且生态自我修复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们破坏的速度远远快于生态自我修复的时间时,且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生态危机。

四、消费异化现象的和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本·阿格尔希望通过消费希望的破灭理论来消除,从而走出与其内在关联的生态危机困境。由于异化消费是资产阶级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泉,是维系资产阶级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获得虚假快乐的重要途径。而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导致资本是不能够进行无限扩大再生产的,因此当二者出现矛盾运动时,就会出现商品供应危机因而无法满足消费主体的无限购买欲望,于是消费希望出现破灭,消费主体甚至会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怀疑。在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和自己消费期望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可以自发调整自己不正义的异化消费价值观。重新理清本真需要、消费与幸福的关系,重建马克思的革命性的需求理论。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认为人应该处理平衡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消费程度控制在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应当批判单纯的消费主义、享乐奢侈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消费结构。在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治错误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以力求达到和解。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他所描述的人类社会三大社会形态中的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独立阶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产劳动成为非异化的而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一方面人类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合理地改造自然以便获得“自然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将产生的消费废物加工处理后,以最小的危害、最大的价值返还自然[8],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209

[2]本·阿格尔,慎之中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3][美]杜宁·艾伦,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52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6][美]施里达斯·拉尔夫,夏堃堡译.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7]陶小白、张永庆.自然与人:异化消费批判的始源性逻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2):40-4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