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破解“三农”问题对策
2020-09-21罗景学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原因较为复杂。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好的办法和最有力的措施,在乡村振兴中要实现“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对策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并且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充分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农民是主要力量,农村是主要战场,农业是主要动能。
一、“三农”问题现状
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的时候,在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之际,纵观我国的“三农”问题现状仍然严峻,实在不容乐观。
1.农村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
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协调发展的措施,但是在大家都有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农村内部也产生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农村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农村短板和弱项不少。就拿笔者所在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来说,2019年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185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12个县市中居中下水平,是云南省11902元的85.6%,是全国16021元的63.6%;况且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农民人均只有一亩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好在可以外出务工,否则包产到户后弟兄多的人家盖了房子以后是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
2.农村的发展不充分现象依然严重
一些农村居民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喝不上干净的自来水、吃不上放心的食品、住不上宜居的环境。一些农村的绿色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茶农生产的茶叶达不到有机食品的标准;农民种田栽菜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农产品的化肥施用超标和农药残留过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养殖中也照样存在化学饲料和添加剂过度使用的问题,就要出栏的肥猪还依然喂添加剂,不管添加剂的残留损坏消费者的身体,将要出售的鸡鸭也不停止添加剂的喂养,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至于少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更是形不成习惯,总是习惯于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
3.农民的“三感”依然不强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民生的加强和改善力度不够,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强。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举措还落实得不够好,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4.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滞后
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一些农村的公路依然坡陡弯急路面窄,出行不方便和行车不安全的现象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变;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点多线长面广,成效不是那么明显,尤其是排污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得不到很好的收集和有效的处理;一些行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没有让老百姓得到应有的实惠。
二、“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设计了有限资源向城镇居民倾斜的城乡阻隔的二元体制,这种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农村的发展步伐和阻隔了农民的上升渠道,曾经形成了“农村像非洲,城市像欧洲;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同时长期向种田的农民收税及进行各种集资摊派,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等加重了农民负担。
2.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工农产品交换中,实行了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关系。据有关学者统计,1950至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1979年到1994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又从农业取得了150000亿元收入,有力的支持了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事实上长期造成了对农民的剥夺,也束缚了农业的发展。
所以,剪刀差肯定要缩小甚至要取消。但是,这里有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有的人从自身的良好愿望出发,认为农产品价格应该与工业品价格形成反“剪刀差”,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上的水平了,所以已经没有多少上涨的空间了,况且人为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不见得就是好事,只会形成“眉毛长不过胡子”的现象,也就是农产品价格一涨,农业资料的价格会更涨,从而使农民种田除了锅巴没有饭。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3.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
中国农民长期在封建制度下生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小打小闹,自给自足,至今难以根除,从而导致了思想观念守旧,传统封闭保守,缺乏开拓创新,自身的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和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
4.对农民教育的缺失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人民。”自从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不仅对农民的教育缺失,而且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也跟不上,从而导致了农民集体公益意识缺乏,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不强。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破解“三农”问题对策建議
如上所述,“三农”问题属于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也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就当前和今后较长的时期而言,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最好的办法和最有力的措施。完全可以坚信,只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撑,使农业农村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从根本上实现“五个转变”,那么许多“三农”问题是会得到有效解决的,“三农”的前景是会更加广阔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及“三农”现代化是一定能够全面实现的!
1.农业机械化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再到今天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是全面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在平原地区早已不在话下了,而且实现了跨区作业。而广大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则是强农惠农政策中有了购置农机具补贴后的事情,现在多功能的旋耕机和收割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千百年来耕田种地的耕牛下岗了。
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起步晚、底子薄、点多面广,必须在农民自身努力的基础上有外力的推动。农业现代化既要发展好田野农业,也要发展设施农业,做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要实现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生态有机环保,改善农业的发展环境,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产品需求,保持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會。
2.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传统农民对应的是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和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同时要把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农民,也就是说不仅要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且农民也要现代化。所以,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要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要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风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加大移风易俗的力度,如此乡风文明也就会水到渠成。
3.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新农村建设在中提出的村容整洁只是对农村的一种基本的要求,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农民的梦想,同时也是每个国民的梦想。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得到保障。因此,要发挥乡村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势,打造城市没有的绿水青山和遍地多彩野花,使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安居乐业之地,并通过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排污治污、推行绿色殡葬、进行厕所革命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生活宽裕向生活富裕转变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主要是为解决温饱而努力,需要的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和有书读、有电影看、有电视瞧;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人们的吃由温饱到环保,住由生存到生态,穿由单一到多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评价。为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阔步前进。
5.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曾经有过“包产到户,闲了干部”的说法,其实不然。干部是闲不了的,也是不能闲的,过去是管生老病死、催公粮和收提留款,尤其是计划生育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如今真可谓是上过天、下管地和中间管空气,过去在农村计划生育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如今,殡葬改革、推行火葬又成为了一大难题,疫情防控干部也要冲在前,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乡村干部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方式。所以,在乡村振兴中必须转变到治理有效上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以实现乡村的和谐有序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实践证明,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建设平安乡村。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
[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2019年5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罗景学(1962--)男,彝族,中共南涧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