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影响

2020-09-21李盈盈

医疗装备 2020年15期
关键词:切除率窄带侧向

李盈盈

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 (天津 300121)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起源于大肠黏膜,属于浅表型病变,通常呈侧向扩展生长,垂直浸润生长较少,检出率随内镜与染色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提升[1]。由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局限于黏膜或者黏膜下层,肌层侵犯较少,所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方式可有效切除病变[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有效方式,可完整剥离病变,但操作要求较高,受操作者水平影响大,且肿瘤较大的患者易出现肿瘤残留[3]。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内镜技术,适用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等病变的观察,可改善病灶残留的问题。目前,临床关于窄带成像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术前窄带成像内镜检查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40例作为试验组,将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4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51.62±5.37)岁;病灶直径2.0~3.5 cm,平均(2.43±0.22)cm。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1~75岁,平均(50.97±5.65)岁;病灶直径2.1~3.7 cm,平均(2.38±0.20)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患者;(2)肿瘤呈侧向扩展的患者;(3)病变直径≥2.0 cm 的患者;(4)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2)非抬举征阳性的患者;(3)放大内镜下结直肠黏膜pit 分型为V 型的患者;(4)存在麻醉禁忌证的患者;(5)伴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6)伴有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前,进行常规肠道准备、肠道清洁,禁饮、禁食及营养补充,并进行血压、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检查,确认并注射黏膜下溶液后观察患者病灶,通过染色等方式确定肿瘤位置、大小,使用氩离子凝固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并剥离病变,对于出现裸露血管的患者可通过氩离子凝固术凝固治疗、钛夹缝合创面或金属止血夹夹闭粗大血管,对创面进行处理,对于存在轻微渗血的患者可通过热活检钳钳夹出血点,直接使用HOOK 刀进行电凝止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毕后,对所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进行窄带成像内镜电子肠镜检查,切换染色系统,观察病灶基底及边缘,对病灶残留或病变累及行氩离子凝固术以彻底清除病灶,并进行常规补液、禁饮、禁食,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进行窄带成像内镜检查:应用窄带成像内镜电子肠镜(Olympus,GIFJ260Z 型)观察病灶,对患者进行内镜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

1.3 临床评价

(1) 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包括完整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2)比较两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除率

试验组完整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切除率比较[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166),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复发率

术后随访1年,经结肠镜等检查确定,试验组均未复发,复发率为0.00%;对照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

3 讨论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作为一种产生于人体大肠黏膜的平坦隆起型病变,与肠癌具有紧密联系,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4]。临床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等[5]。目前,内镜黏膜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平坦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诊治中,可有效切除病灶,达到治疗效果,对于治疗体积较大的病变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无法完整切除病灶,且易发生术中穿孔、出血或术后复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由内镜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降低病灶残留及疾病复发的风险,提升临床治疗效果[6]。相较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更利于病灶的彻底切除,可通过全面的病理学检查避免病变复发,同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创伤性小,可最大限度使患者正常组织功能得到保留,易于患者接受,为剖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提供治疗可能性[7]。然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也存在穿孔发生风险高、时间长、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缺陷。窄带成像内镜是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内镜技术,对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诊断起到较大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内镜,窄带成像内镜可通过过滤光波穿透力差异,增强黏膜的清晰度与对比度,促使病灶清晰显示,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另外,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及残留病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减少术中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完整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窄带成像内用于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中的效果确切,具有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金燕等[8]研究显示,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前,通过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观察病灶黏膜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窄带成像内镜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窄带成像内用于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中的效果确切,具有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王梓桦,余捷,杨世英,等.窄带光成像内镜下JNET 分型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0):725-730.

[2] 金燕,龚镭,唐学军,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5):557-561.

[3] 贾婷婷,夏满奎,郭慧敏,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巨大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7):510-513.

[4] 邱云峰,初春梅,李长锋,等.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9):1553-1554.

[5] 李红平,周光群,刘雪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初步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1):56-61.

[6] 徐玫丽,郭永红,段天英,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 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3(9):1014-1019.

[7] 廖斐,刘玉兰,沈磊,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大于20 mm 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4):239-242.

[8] 金燕,龚镭,唐学军,等.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8):94-98.

猜你喜欢

切除率窄带侧向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热轧窄带钢Q345B微合金化生产实践
基于FPGA的窄带DDC时分复用技术的研究实现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侧向风场中无人机的飞行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乘用车侧向安全气囊性能稳定的研究
基于边带相关置换的BDS抗窄带干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