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评价

2020-09-2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38期
关键词:系统疾病危重症我院

陈 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0)

据统计,在进行急诊科患者的转运时,患者出现诸如氧气脱落、摔伤等意外以及疾病并发症的概率高达71%;在进行危重病患的转运时,出现转运病死率的可能性比正常转运高9.2%,因此,建立健全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院内转运流程,对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存活率、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将转运过程重点放在转运前预防而非转运意外发生后的抢救,从而达到降低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我院作为上海市最大的儿童医院之一,核定床位共计330张,每年门急诊接诊人数高达230万次。为进一步提升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自2015年起,我院已构建院内转运流程,并投入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全年急诊危重症患者共计164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61例,女788例,年龄1月~14岁,平均7.28±1.33岁,收治疾病类型:心血管系统疾病479例,呼吸系统疾病502例,脑血管系统疾病126例,暴力外伤疾病211例,急腹症患者198例,其他急症患者133例。2015年我院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选择2016年全年急诊危重症患者共计164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89例,女760例,年龄1月~14岁,平均7.47±1.24岁,收治疾病类型:心血管系统疾病423例,呼吸系统疾病557例,脑血管系统疾病258例,暴力外伤疾病197例,消化系统疾病112例,急腹症患者52例,内分泌危象患者40例,其他急症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类型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来说,实施的院内转运完全按照传统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制度来进行的。病人入院之后,急诊科医师及护士进行相应急救处理的同时,还需要通知转入科室患者基本情况,准备急救相关物品,由相应的护士以及护工按照转运常规进行转运。

1.2.1 组建专业的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项目团队

对于对照组来说,为实现患者院内转运需要做这些工作,首先,建立专业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项目团队;其次,规范化转运团队成员专业培训和考核;最后,提高团队沟通效率。

1.2.2 制定完善的转运流程

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转运效率。团队成员结合我院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转运步骤及其子流程。具体如表1。

1.2.3 执行危害分析

在进行转运过程中,需要根据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整个转运流程进行分析,首先,评估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原因及影响。其次,需要进行危急值的计算,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危急值计算公式为:危急值=严重度×失效发生概率。

1.3 研究效果评价

在进行本次研究时,可能存在的转运风险主要包括:血压以及生命体征波动、氧气管脱落、坠床、转运时间过长。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患者治疗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x2检验、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意义的处理。

2 结 果

对比普通转运模式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下,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以及概率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例数与概率比较[n(%)]

通过x2检验可知对于采用了不同转运方法的两组患者,其院内转运的效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需要抢救的患者数量总共为77例,在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制定转运流程之后,抢救成功数量为74例,抢救成功率为96.10%。

3 结 语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制定转运流程,以该流程作为标准进行患者转运,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治疗大有裨益,可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系统疾病危重症我院
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
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更 正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83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