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2020-09-21陈苏
陈苏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属于临床常见心内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促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再次灌注,进而缩小梗死范围,缓解病情发展[2]。传统观点认为行PCI手术患者术后应长期卧床休息,然后进行少量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但易导致心肌耗氧量减少,延缓血液流速,从而加重心肌缺氧,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早期康复护理于患者发病早期内进行康复干预,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规律的康复锻炼以加快血液循环,同时建立侧支循环,促进梗死心肌修复[3]。本研究将早期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旨在观察对患者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2.35±4.28)岁;发病至治疗时间4-23h,平均时间(12.17±2.42)h;心功能分级:I级26例,II级17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2.72±4.63)岁;发病至治疗时间6-24h,平均时间(12.31±2.28)h;心功能分级:I级25例,II级1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4]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均行PCI治疗;心功能为I-II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肺栓塞等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发病一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护理人员在此期间帮助患者行翻身等简单被动活动;一周后指导患者主动起床,并维持半卧位以适当活动四肢;10d后下床活动,适当增加行走距离。
1.3.2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术后24h内。①指导患者行逐级半卧法锻炼,护理人员将其上半身抬高15°,坚持2min,然后抬高至30°,4min后抬高至45°,坚持30min,最后恢复至平卧位,每日3次。②帮助患者进行四肢主被动运动,主要包括握拳、屈膝、屈伸等,每日运动3次,适当按摩患者腰部,背部及四肢等部位,同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
(2)术后1-2d。①指导患者于床上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包括腕部、踝部等抗阻运动,每次15min,每日3次;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将双腿垂在床边,维持20min,每日两次。②指导患者进行原地踏步运动,每次30步,每日3次;适当进行进食、穿衣、洗漱等简单日常生活训练。
(3)术后3-4d。指导患者扶墙进行慢步行走运动,可在医院走廊慢步行走约200m,每日运动4次,之后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次数,中途引导患者深呼吸,并自主调节呼吸规律。
(4)术后5-7d。协助患者缓慢上下楼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台阶数及锻炼时间,每次10min,每日3次。
(5)术后8-10d。此时患者可基本自理,适当进行室外慢走,每次15min,每日3次,若未出现明显不适感,可考虑出院。
(6)术后10d后。嘱咐患者家属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严格执行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并向家属强调锻炼过程中需时刻陪伴患者,出现不适感立即停止运动,并至医院就诊。
(7)注意事项。训练过程中出现气促、胸闷等现象,立即停止;保持心率低于110次/min;收缩压较休息时增加30mmHg以上等。
1.4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使用心脏彩超检查两组左心射血分数;运用6分钟步行实验评定两组运动耐量(患者休息15min后计算6min行走距离)。
(2)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6min行走距离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
观察组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
表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常发于中老年患者,心绞痛、神志障碍等是其常见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运动耐量减弱,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采用的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方法,但属于有创治疗方式,且术后需进行抗凝治疗,易引发穿刺部位出血,甚至导致冠状动脉再狭窄[5]。常规护理要求患者长时间制动,易引发便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诸多负面心理,影响睡眠,不利患者恢复。
早期康复护理以运动为核心,将改善患者手术预后为目标,并于术后早期通过不同运动方式训练刺激患者手部、四肢等部位,加快血液循环,强化心功能[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胡琼文[7]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PCI术后患者因局部心肌缺血、坏死,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常规护理强调的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及心肌耗氧量,不利于心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护理注重指导患者在术后减少卧床休息,尽早进行被动或主动四肢活动,可降低心脏负担,促进心功能恢复。科学规律的康复运动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建立,增强心肌细胞活力,并改善运动耐力。此外,相较于常规护理,早期运动还可帮助心肌细胞纠正缺血状态,疏通梗死区血液运输,改善左心射血分数,同时提升心肌运动耐力,减少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心血管并发症。在运动过程中增加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为患者营造护理和康复运动相互融合的医疗环境,同时帮助患者早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促进病情转归,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急性心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