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9-21胡美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心内科心脏情况

胡美林

(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671003)

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极易导致心脏性猝死情况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心源性疾病,发病时情况紧急,患者意识在突然间丧失,前驱性死亡是其主要的表现[1]。临床将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归为患者出现了心血管功能障碍,脑部突然失去供血,导致患者在突然间失去正常意识,最后就引起了患者的死亡,心脏性猝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故对其病因及显得十分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能最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生命[2]。为探讨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本研究对我院心内科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心内科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在43-87岁,平均年龄为(62.37±4.18)岁;白天死亡的患者共17例,夜间死亡的患者共29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烟酒史等记录分析。

2 结果

2.1 自身疾病与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基础疾病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分别为28.26%(13例)、23.91%(11例),在伴随性疾病中,糖尿病的占比达到41.30%(19例),呼吸道感染的占比达到36.96%(17例),占比最小的则是急性心梗死患者,比例为6.52%(3例)。

2.2 心脏性猝死因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导致心脏性猝死最大的原因是情绪激动,占比达到32.61%(15例),其次是过度劳累,占比23.91%(11例),排名第三的是过度进食和抽烟,占比均为13.04%(6例)。

表1 自身疾病与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

表2 心脏性猝死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具体因素分析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动力学发生变化,心脏病是患者的常见基础疾病,当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受到阻碍,心肌代谢出现异常、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时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通过对4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现,在基础疾病中,冠心病28.26%(13例)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情况,对此应对患者心肌缺血情况进行改善,避免心肌梗死情况的发生,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通过对患者进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对患者的急性心梗死情况进行明显的改善。若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避免心肌缺血坏死情况的发生[3]。除此之外,伴随性疾病也会导致心脏性猝死,伴随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占比36.96%(17例),此时患者的心脏负荷程度会随之加强,应让患者保持通畅的呼吸,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可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起到排痰消炎的效果。伴随高血压的患者占比23.91%(11例),若患者出现高血压情况,需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其进行降压治疗,避免血压过高货过低情况的出现,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伴随糖尿病的患者占比41.30%(19例),则需要对其进行胰岛素治疗,对血糖含量进行定期检查,保持稳定的血糖状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情绪激动是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重要原因,当患者处于紧张焦虑或激动状态的时候,会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血管呈现出收缩状态,血压在短时间内上升,心率瞬间加快,心脏的负荷随之加重,极易导致猝死情况的出现。本研究中有32.61%(15例)的患者情绪变化较为明显,所以在生活中要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异常及时与患者沟通,缓解其不良情绪,必要时应给予患者镇定剂治疗。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心脏性猝死产生影响,过度劳累、过度进食、抽烟、排便用力、失眠等都会导致患者的神经衰弱,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所以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进食多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憋尿情况的发生,以防腹压的突然降低,对回心血量产生影响,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4]。

3.2 对策研究

密切观察患者身体情况,落实重点预防措施。患者在发生心脏性猝死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波动大、过度劳累,大量抽烟饮酒等,相关因素会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呈现增加状态,提高儿茶酚胺浓度,增强血管的收缩力,阻力会随之增大,于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回心血量,冠脉痉挛及原发疾病会加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情况[5]。心脏性猝死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想要挽回患者生命应将预防作为重点,做好高危患者的识别工作,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避免心脏性猝死情况的发生。重点防控人群应选择心室肥厚、心肌梗死、有心跳骤停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对此类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控,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医生对其进行治疗[6]。

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作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应进行重点看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同时加强心理干预措施,通过一体化的干预模式,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与此同时要发挥家属的作用,让家属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进行适当的参与,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避免负面情绪对生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7]。

综上所述,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较为多样,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及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伴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影响较大,激动的情绪及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对此类患者的身体状态应进行密切监测,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相关诱因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更好的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心内科心脏情况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分析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教学价值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浅谈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