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20-09-1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下乡主观幸福感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从认知维度(生活满意度)和情感维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当前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评价。建国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苏地处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中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江苏省居民的精神生活情况是否也得到同步提升,江苏省居民生活的幸福吗?影响居民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水平?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社会实践团在2019 年暑假里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展开江苏省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试图解答以上问题,并为江苏省民生工作提出建议,期望对改善江苏省民生工作提供支撑。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量表,该量表由Fazio 编制,我国学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本次调查使用的就是该修订版本。该量表共计25 个题项,研究表明修订后的GWB 量表的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系数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重测一致性系数为0.85,该量表与PFI 抑郁量表的一致性为0.50,以上数据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对来自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共计678 人进行问卷调查,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江苏省居民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不同性别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人们的主观感受似乎不太一致,生活中女性更愿意分享喜悦,似乎更幸福。调查团成员发现这与男性、女性表达方式有关,女性更愿意也更善于通过言语、自媒体等手段进行情绪表达,而男性即便体验到幸福往往也很少流露出来或者通过不易察觉的表情、动作进行表达。其次,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男性、女性都有宣泄途径,但是在宣泄方式上存在差异。女性倾向于通过言语进行宣泄,而男性倾向于通过行动比如喝酒、运动等方式进行宣泄。现代社会,男性、女性都需要面对一定的生活压力,都会面临影响幸福感的负面因素,也都具有处理这些负面因素的方式方法,因此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男性、女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年龄段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

以年龄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但从描述性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41-50 岁年龄段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61岁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最低。41-50 岁的人正当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各行各业中处于骨干地位,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往往事业有成、家庭稳定,因此幸福感水平高。61 岁以上年龄段的群体,首先,身体机能下降,各种病痛纷至沓来,容易引起个体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个体幸福感的体验具有负面影响。其次,在患病的同时,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个体经济负担加重,也会影响到个体幸福感。最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子女也大多成家立业离开父母,个体要承受退休后的失落感和子女离开的分离焦虑,也会导致该群体幸福感水平降低。

3、个人收入情况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个人年收入情况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调查团成员查阅文献发现,仁国强等人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快速的增长”,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仁国强在研究中提到了“预期收入”这一概念,个体收入远低于“预期收入”时,主观幸福感会受到较大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而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收入情况、学历水平、技术水平、能力水平等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收入”,并根据收入水平调整家庭消费水平,因此在家庭收入能够应付日常消费的情况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4、婚姻情况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个人婚姻情况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表2:

表1:方差分析数据

表2:多重比较(Scheffe)数据

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个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离异及丧偶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已婚和未婚群体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已婚人士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未婚群体,离异及丧偶群体幸福感水平最低。

主观幸福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将会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结婚时,人们的幸福指数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婚后进入磨合期一般幸福水平会降低后达到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而少数夫妻因某些原因导致离婚或者丧偶。离婚或者丧偶这两种情况一般都会让人感到抑郁、哀伤、悲恸以及其他负面心理情绪,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必然会受到影响。对于未婚人士来说,仍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爱与温暖,所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5、户口类型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以户口类型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F 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户口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调研组成员结合已有资料及访谈情况,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就这点来说,二者是没有差异的。其次,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缩小了农村与城镇个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差距。最后,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地区农村与城镇的界限模糊,事实上部分农村户口的居民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甚至是新建设的城镇中,即两部分居民事实上生活方式与水平差别不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差距的缩小,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其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

6、是否独身子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是否独身子女”为分组变量,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独立样本的t 检验数据

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独身子女与非独身子女间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身子女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独身子女。结合访谈,调查人员考察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①父母关注度不同。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将时间、精力分配给了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独子,父母有较多的精力照顾独子,能够提供给独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孩子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独生子女得到的关爱要多一些,所以独生子女幸福感要强一些。②家庭经济压力不同。无论在哪个年代,多子女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济压力无疑要高于独身子女家庭。而经济压力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压力较大,负面情绪较多,进而影响到子女的幸福感水平。③多子女家庭可能引发的家庭矛盾会更多。多子女家庭在涉及老人赡养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父母对子女区别对待引发子女不满问题等矛盾问题中,极易出现家庭成员关系破裂和情感失调,影响子女幸福感体验水平。

三、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家庭”是被访谈对象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家庭因素中对居民主观幸福感起积极正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和睦、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子女成长带来的快乐、婚姻关系和谐等。反之,家庭因素中对居民主观幸福感起消极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纠纷,家庭中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吵闹、兄弟姐妹间因为赡养老人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的矛盾、夫妻感情不和导致的吵闹、子女不服从管教导致的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子女成绩不佳等。

2、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时被提及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频率第二高的词汇。成功的、和谐的、愉快的人际交往体验、亲密的朋友关系能给予个体正向的情绪体验,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失败的的人际交往体验、低水平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矛盾等因素则会使个体产生负面情绪,降低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

3、工作与经济因素

工作和经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个体在工作上取得成就、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几乎都要面临来自工作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收入水平较低等造成家庭经济压力大,会使个体体验到焦虑、疲倦、乏力等负面情绪,降低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

4、身体健康因素

年龄在30 岁以上的群体普遍对身体健康非常关注,相应的对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在提升。虽然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在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但是本次调查发现,普通居民普遍缺乏医疗常识,希望能够有医疗方面的宣传服务。此外,大病医疗问题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农村家庭因病致贫的现在还普遍存在着,很多年长的居民患重病后为节省开支会选择放弃治疗。

除了以上四点影响因素以外,生活环境、公共娱乐设施的缺乏等也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结合访谈中关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策略调查,对于提升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团队给出以下建议:

1、提升居民家庭道德素质

家庭道德素质是居民道德素质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居民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水平。提升居民家庭道德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中其它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助于解决家庭中面临的其它问题。影响夫妻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忠诚”和“有效的沟通”,构建良好夫妻关系需要夫妻双方彼此“忠诚”,并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展开有效的沟通,共同维护好夫妻关系。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多子女家庭,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养育多个子女,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冷落个别孩子,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给予孩子平等的爱护和照顾。同时,父母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对个人隐私和尊重的要求也在提高,父母要改变老一辈家长的专制作风,转而采取民主的方式与孩子相处,这样会更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调研团在访谈中发现,“丰富居民娱乐生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居民最为关注的两个焦点。首先,在娱乐需求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工作之余,居民期待政府能够举办更多的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其次,在教育方面,近几年关于课后延时班的呼声不断,个别学校已经作出响应。居民期待政府能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此外,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不公平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拿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在提高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方面,首先,要提高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和人员投入。由于目前社会存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弊端,导致民众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超负荷运作的情况。改变这一情况,政府必须要提高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和人才力量的投入。其次,完善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居民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服务。最后,政府机构要加强与普通居民的沟通交流,完善居民的信息收集,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空巢老人的信息收集,给予这部分人及时的帮助,提升居民幸福感。

3、做好养老服务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调查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调查人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1)让老年人老有所“医”,生病不发“愁”。一方面,增加对老年人医疗知识的宣传,使老年人学会正确养生生活,预防各类疾病,警惕保健品销售人员的虚假宣传。另一方面,健全医疗设施建设,方便老人及时就医,建设成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或康复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养老集中地有应急医疗点等在内的完善的医疗设施。目前苏南大多数地区具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建设,但是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行医人员的医术往往持怀疑态度,生病后还是往大医院跑。这就需要社区医院引进专家型医生人才,或者定期邀请医术高超的名医前往社区医疗机构坐诊。

(2)让老人老有所“依”,生活不发“愁”。首先,要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在整个社会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其次,社区应完善老年人娱乐、运动设施建设,举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最后,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怀,子女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常年无人照管的老人,社区要搜索信息,协助联系子女,帮忙协调解决家庭矛盾。对于无法协调拒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可协助老人采取法律措施,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三下乡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对立与存在